被疫情錘鍊過的醫療資源,如何應對未來的老齡社會?

前 言

新冠肺炎疫情下,全國大規模行動,但是同時也暴露了一個問題,即國內的醫療資源嚴重不足。作為全國中心城市的湖北武漢,需要全國各省馳援。醫療資源不足影響最大最直接的恐怕就是老齡群體,如今我國老齡化程度日益加劇,截至2018底,全國60週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2.5億,佔總人口的17.9%,據預計,2050年前後,或有35%的人口超過60歲,這是一個可怕數字。

與此同時,隨著人民物質水平的提高,對於“老有尊嚴”,高質量養老的需求尤為迫切。

面對即將到來的老齡化社會以及高質量養老的強烈需求,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被疫情錘鍊過的醫療資源,如何應對未來的老齡社會?

三十年後,三分之一的中國人如何養老?

新冠肺炎疫情下,據統計,自除夕之夜第一支醫療隊抵達武漢起,累計從全國29個省份和軍隊系統派出345支國家醫療隊、4.26萬名醫務人員。這一方面反映了我國萬眾一心、團結一致的精神,但是,湖北武漢作為全國中心城市,需要全國各省支援,也暴露出我國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

事實也是如此,我國的醫療衛生資源無論是在總量上還是在人均上,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有不小的差距,衛生髮展落後於經濟發展。1995年以來,中國政府的衛生預算年均增長率為14.2%,而同期政府收入年均增長率是17.5%,社會投資沒有與政府的財政收入保持同步增長。此外,中國每千人執業醫生數僅為 2.2,醫生密度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例如法國、澳大利亞和瑞士等國每千人擁有接近 4 名醫生,儘管如此這些國家也開始重視醫生數量不足的問題,此外,我國地域分佈非常不均衡,在沿海東部省份醫生密度較高。醫生資源尤其是優質的醫生資源短缺是一直以來困擾中國的醫療問題的根本原因之一。

被疫情錘鍊過的醫療資源,如何應對未來的老齡社會?

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發現,

第一,我國老齡化程度加劇。根據民政部發布的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2012年底60週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1.94億,佔總人口的14.3%,而截至2018底,全國60週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2.5億,佔總人口的17.9%。可見,僅僅6年間,60週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激增近30%。據國家經濟信息中心預計,2050年前後,中國老年人口將接近5億,或有35%的人口超過60歲,成為世界上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而據iMedia Research(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養老產業市場規模達6.57萬億元,佔 GDP 的 7.3%,遠低於美國(22.3%)和歐洲(28.5%)。

第二,高質量養老的需求強烈。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們物質生活的提高,人們對於高質量養老需求激增,而傳統的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模式偏於“家政化”、“保姆化”,且這主要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家庭養老成本過高,另一方面,保姆或家政人員缺乏必要的科學醫療條件及相關的老年人護理知識等,遠遠不能適應未來老齡化社會對於高質量養老的需求。

被疫情錘鍊過的醫療資源,如何應對未來的老齡社會?

正是存在以上的原因及問題,醫養健康產業應運而生。醫養健康產業是把醫療與養老融合在一起,根據龐大老年人群體需求,醫---解決老年人健康保障問題,養---解決老年人生活起居問題,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服務,充分地適應了時代發展的要求。

醫與養結合無法真正結合的困局

據數據顯示,2017-2021年,我國醫養結合行業市場規模年均複合增長率約為17.92%,2017年我國醫養結合行業市場規模為5245億元,預計2021年醫養結合市場規模將達到11603億元,具體圖1所示,可見,醫養健康產業未來發展空間很大。

被疫情錘鍊過的醫療資源,如何應對未來的老齡社會?

從另一方面來看,目前養老產業存在三種商業模式:居家養老商業模式、社區養老商業模式和機構養老商業模式。中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提供者主要是一些中小型企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包括二毛照護、頤佳等。這類企業的主要商業模式有兩種:“B2B”或“B2C”。“B2B”模式的付費者主要是政府,是由政府出資委託或資助專業養老機構在社區承辦居家養老服務站點,並在建成後管理和運作,為轄區內老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而“B2C”業務則是直接面對老人群體進行服務,付費方主要是個人或者商業保險。機構養老服務的提供者有政府、地產公司、保險公司等。

被疫情錘鍊過的醫療資源,如何應對未來的老齡社會?

在醫養結合的大背景下,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切合我國家庭結構和傳統觀念,市場潛力很大,但當前居家養老服務和社區養老服務面對同一個難題,即養老服務過度的“家政化”,社區的養老服務業務與家政服務的區分度很低,醫養結合度較差。再者,即使家中有失能或半失能老人,許多傳統中國家庭仍會選擇使用傳統渠道,即通過僱傭保姆來照顧老人,而非選擇此類養老服務機構。

在機構養老商業模式中,以養老地產切入的房企、保險公司佔據主要地位,表1便是大多數的機構養老產品,從中可見看出,各機構養老產品地產屬性太重,與醫療、健康管理結合度低,往往是打著“養老”的幌子作為賣點,而養老服務、醫療服務以及護理水平等產品核心價值存在不足。因此我們說,養老不是單純地投資一個房地產,在這個過程中,更重要的是需要一個很強的護理、醫療、健康管理的專業的體系和人才。

表1:機構養老產品彙總

被疫情錘鍊過的醫療資源,如何應對未來的老齡社會?

綜上,醫養健康產業目前正處於一個尷尬的境地,一方面,醫養產業需求端需求旺盛,未來市場發展潛力巨大,另一方面,當前醫養健康產業中,無論是居家或社區養老的偏家政化,還是以房企和保險公司為代表的機構養老的偏地產化,都暴露出一個棘手問題:醫與養結合或者融合程度太低。

請參考!高質量養老的三個途徑

毫無疑問,醫養健康產業成了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當然,上到國家層面,下到各省市也都在行動,但是,正如上面所深入分析的我國當前醫養健康產業發展的狀況,發現三大商業模式中,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模式偏於“家政化”、“保姆化”,機構養老模式則“地產化”屬性過重,醫與養的結合或者融合度都太低,遠遠達不到醫養健康產業發展的要求。

那麼,面對醫與養結合程度低,無法滿足高質量養老需求的困境,有哪些解決之道呢?

解決之道(1):借鑑美國醫養養老經驗,促進PACE(老年人全包服務項目)的發展

。PACE 模式是美國政府為老年人提供全面醫療照顧,尤其是為體弱多病的老年人提供長期照顧的一個創新項目,承擔PACE費用的是Medicare 和Medicaid,它們每個月會固定支付一筆費用。PACE的職工會為病人安排醫生問診、藥品、康復和住院等所有的醫療服務,並負責費用,同時,PACE還會關注病人諸如做飯、洗澡、家務等日常需求,並負責把會員送到日託中心,讓病人可以通過社交活動來避免孤獨感、預防認知功能的衰退。PACE的費用是打包費用,包括了病人所有的醫療健康服務和社交活動支出,但是依然比療養院的費用低。也正是這種包括了住院和其他一些昂貴的醫療服務的打包費用,使得PACE機構有充足的動力來對老人進行健康管理,以避免生病去醫院而帶來的巨大花費。

解決之道(2):公立醫院辦養老機構。在此路徑的第一個“試水者”是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主辦的青槓老年護養中心,就其表現來看,不可謂不成功,不僅標準藥房、放射室等醫療設施一應俱全,還開設神經內科和康復科兩個專門科室,配備專職全科醫生;更重要的是,該中心與重醫附一醫院開通了醫療綠色通道,其醫療服務質量明顯高於其他醫養結合試點單位,原因便是醫療資源優勢明顯,雖然費用偏貴,但是床位長期供不應求,老人需要排隊入住。

與此同時,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這種比較成功的新模式並沒有很好的“複製”,多家醫院反映,主要的原因有政策壁壘、盈利導向和醫養結合自身缺乏行業標準等。

被疫情錘鍊過的醫療資源,如何應對未來的老齡社會?

解決之道(3):大力發展智慧醫療並以此作為解決高質量養老的突破口。之所以把智慧醫療作為發展醫養健康產業的戰略重點之一,原因有三,

其一,智慧醫療的特性所決定的。智慧醫療英文簡稱WIT120,通過打造健康檔案區域醫療信息平臺,利用最先進的物聯網技術,實現患者與醫務人員、醫療機構、醫療設備之間的互動,逐步達到信息化。智慧醫療由三部分組成,分別為智慧醫院系統、區域衛生系統、以及家庭健康系統。也就是說,智慧醫療會極大地縮短醫與養之間的距離,最大化的加速醫與養的融合。其二,中國的家庭結構和傳統觀念的影響。受到歷史因素以及傳統觀念等影響,養老產業中居家養老佔據絕對的大多數,佔比在90%以上,而機構養老佔比在1%-3%之間,這種局面在短時期內很難發生大的改變,而智慧醫療可以很好地適應目前居家養老的這種中國特色。其三,人口基數大,未來老齡人口巨大。預計2050年前後,中國老年人口將接近5億,這麼龐大的人口數量是其他國家難以想象的,唯有通過大數據、雲計算、雲平臺等智慧系統有效資源整合,才能實現效率最大化。

尾 聲

針對醫養健康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雖然我們提出了三個解決之道,即借鑑美國醫養養老經驗,促進PACE(老年人全包服務項目)的發展、公立醫院辦養老機構、大力發展智慧醫療,但是美國養老模式的經驗在中國的推行需要時間,且在中國“水土”的適應性,還需要進一步檢驗;公立醫院辦養老機構雖模式新穎,整體表現較好,但是政策因素、行業標準不完善等嚴重阻礙其發展;藉助科技的力量來發展新型養老,雖然是效率最高,可從根本上解決健康養老問題,但是,智慧醫療行業內技術的研發成功再到應用需要較長時間。

解決之路註定坎坷重重,但是這不能成為我們迴避問題的理由。當前,老百姓、政府和社會三方主體最主要的就是做好各自的任務,以量變促質變。具體而言,對於老百姓來說,我們要做的還是搞鼓自己的“錢袋子”;對於政府來說,應大力破除阻礙醫養健康產業發展的機制、政策壁壘,疏通公立醫院辦養老機構的道路,同時加強居家養老、社區養老、以房企、保險公司等為代表的機構養老在醫養方面的結合度;對於社會資本來說,從長遠效益來看,其應該大力助推智慧醫療板塊的發展,因為我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技術的力量在未來可以從根本上解決醫養健康產業發展的困境與癥結。

被疫情錘鍊過的醫療資源,如何應對未來的老齡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