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天津公務員申論模擬題:介紹P鄉“四訪”工作經驗的發言提綱

【給定資料】

為了開闢“第二課堂“,阻斷貧國代際傳遞, P鄉全面開展了教師家訪工作。老師們送”育“上門, 在學生家庭密集的院壩、樓棟等地,召開“院壩家長會”“樓棟家長會”, 宣傳教育政策、 傾聽家長意見。58名教師利用下班、雙休日等,送“愛”上門, 對學生逐一進行家訪, 瞭解家庭情況、 溝通教育方法,把孤兒、單親、留守等特殊情況家庭作為重點家訪對象,通過舉辦關愛活動、微信視頻聯線等方式,關愛學生成長。其後,他們還開展了“家訪問題分析會”,對家長意見、建議相對集中的熱點問題逐條進行分析、商討解決方案,並定期回訪,營造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家校共育”氛圍。

而如此細緻的家訪工作的背景又是什麼呢?“前些年,我們調研時發現,不少群眾對政府有怨氣,使得危房改造、所廁所改造等不少利國利民的工作推進落實難。”F縣縣委書記說,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在於幹部和群眾走動少了、交流少了,幹部沒有打成一片,沒有建立起“骨肉相連”的信任感。2016年,F縣開始探索幹部走訪、教師甲方、醫生尋訪、農技隨訪的“四訪”機制。

P鄉正是該縣“四訪”工作的示範代表,在P鄉,全鄉劃分為50個網絡,有112名網格員,他們負責走訪了7016戶農戶。以下是關於P鄉“四訪”工作的部分情況:“要不是黨的關心,哪能住新屋?”老熊在自家新房裡對記者感嘆道。往昔在他眼前浮現:自己因骨髓炎截肢而痛不欲生,土坯房鑽風漏雨更是讓人度日如年……多年來,老熊與妻子都想改變家裡境況,卻力不從心。自“四訪”工作開展以來,老熊家的困境,在慢慢改變。從被列人建卡貧困戶起,老熊就發現來訪的幹部多了,不僅來得勤,還問得細:每個家庭成員的年齡、文化程度、就業、身體狀況、廚房、廁所、豬圈,土地是流轉還是自己種,現有條件能發展哪些產……事無鉅細,都詳細記錄在了他們為老熊家建的臺賬裡。老熊當上了護林員,妻子也成了村裡的保潔員,兩個人的工資讓全家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夏大媽2018年種了近3畝的辣椒,收入兩萬餘元。在2017年她也種了半畝小米椒,卻只賣了千餘元。究竟發生了什麼,會有這樣巨大的差別?“關鍵就是農技員來指導。”P鄉黨委書記老文說,鄉里引進了農業公司,建起了蔬菜基地。在公司人員的建議下,夏大媽從小米椒改種市場需求量大、價格也更高的二荊條辣椒。在種植中。負責農業找術指導的農服中心主任老任常到夏大媽的辣椒地裡進行技術指導。“他們說用農家肥, 我就用養的豬、雞的糞便拌著草木灰來施肥;說要防蟲害,我就找他們說的打藥。”在農業技術人員指導下,夏大媽的二荊條辣椒獲得了豐收,農業公司又以高價全部收購。文書記介紹,為了幫助農民提高生產水平,增收致富,全鄉開展了農技隨訪。鄉農服中心先後組織專業骨幹75人次,深人農業基地、田間地頭,傳技術,教方法, 為農民提供產業發展上的技術扶持,護航鄉鎮特色產業發展。

“我有胃病,要經常檢查,但大醫院太遠了。小丁她們定期過來,真是很感謝。”目送醫務車在雨中遠去,劉阿姨慢慢走回屋內,“現在, 我的病情穩定了。通過幾次細緻的診查,鄉里給我們制定了個性化治療方案,建立了健康檔案。和我家簽約的家庭醫生每月到我家來問診至少2次,不僅送醫送藥上門,還會定期追蹤治療效果。”除了為劉阿姨這樣的貧困戶落實簽約家庭醫生外,P鄉還實行村醫常態化入戶送診,對小病小患送診送藥,對突發性疾病由村醫通過電話與簽約醫生等進行會診,病情嚴重的由村醫聯繫駐村工作隊共同送往醫院住院診療。這樣的巡訪,為村民提供了基本的醫療保障,也能及時發現村民潛藏的病患,減少因病致貧。P鄉的醫生巡訪工作還並不侷限於這些。為深化巡訪,P鄉進一步統籌鄉鎮中心衛生院和口碑較好的私人診所的醫務人員,利用群眾會,趕場天等,在鎮街、各村便民服務中心等人群聚集地,免費為全鄉群眾進行健康體檢,提供基本醫療、基本公共衛生、健康教育、個性化健康管理等服務。

“我們的‘四訪’工作可不是各做各的,而是實現了信息的互聯共享。教育、健康、技術都和收入息息相關。通過兩年多的工作,我們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信息檔案,這對我們這個深度貧困鄉的精準脫貧工作有重要意義。”文書記說道。

F縣將開展一次關於“四訪”工作的中期總結大會,假設你是P鄉發言代表,請你根據“給定資料4”,寫出介紹P鄉“四訪”工作經驗的發言提綱。(40分)

要求:緊扣資料,全面、簡明,語言流暢;字數不超過500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