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不老 故鄉永在


清明節特別節目 | 清明不老 故鄉永在

伴隨著濃濃的春意,沐浴著和煦的春風,我們迴歸故土,迎接中華民族緬懷先人、祭祀祖先的傳統節日——清明節。

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至今已有兩、三千年的歷史,是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千百年來,每逢這個“氣清景明”的節氣,先人們都會進行“祭之以禮”的追遠活動,為已逝的親人、祖先,莊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與敬意。

孔夫子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祭祀是懷念祖先、效法祖先、繼承祖先美德的重要載體,而隨之給社會帶來的淳厚民風,和諧繁榮,長治久安實在不可估量!《禮記》中說道:“是故人道親親也,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廟嚴,宗廟嚴故重社稷,重社稷故愛百姓”。

《禮記》告訴我們,治理家庭、百姓,最要緊的就是禮。而禮當中最重視的就是祭祀。為什麼重視祭祀?《大戴禮》中講到祭禮有三個根本意義:“天地者,性之本也”,天地化育萬物,天地是所有生命能夠生長的根本;“先祖者,類之本也”,先祖是人類的根本、源頭;“君師者,治之本也”,一個國家的國君、老師是國家安定的根本。所以沒有天地,萬物怎麼生長?沒有先祖,怎麼會有我們?沒有領導者,沒有國家的恩德,沒有老師的教誨,社會又怎麼安定?

所以,祭祖的深意就在於讓人飲水思源,不忘自己的根本。當一個人秉持著不忘本的態度,那麼他的恩義、道義、情義之心,乃至為國家、民族、為家族奉獻的忠義之心,都會隨之自然的流露出來。

清明節特別節目 | 清明不老 故鄉永在

很多在國外生活的中國人也都保持著清明祭祖的傳統,有一些外國人不理解,問:“幾百年幾千年前的祖先,都不認得為什麼還要祭祀?”他們不懂祭祖本身,也蘊含著中國古聖先賢高度的教育智慧,它對於我們後人立身行道的指導,又是何等重要!

雖然祖宗,甚至我們的父母,已經離我們而去,但是我們因為念念不忘祖輩、父母的教誨,處事待人才不致犯錯。

有一位女校長,她常常去父親的墓前,報告她這段時間所做的工作。每次報告完後,就對父親說:“父親,我現在是從事教育事業,教育英才。假如女兒在這個過程中,沒有秉持教育的愛心,起了貪圖名利之心,您在天之靈一定要好好的提醒、訓斥我。”當我們時時感念父母,時時想著“德有傷,貽親羞”,時時能期許自己“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那父母、祖先在天之靈也會非常的欣慰。

女校長祭祀先父的恭敬令人感動。當我們能懷著對祖宗先輩們無比恭敬的心去祭祀時,自然會念念不忘父母先輩留給我們最重要的教誨。其實,這個教誨就是我們代代承傳的祖德。它已經在悄無聲息中融進了每一箇中國人的血液裡。

而今,放眼世界,四大文明只剩下中華民族的文化還在繼續傳承。我們的人生是站在五千年祖宗智慧之上去經營的,這是我們的福報,也是我們的使命。

清明節祭祖!這神聖的生命交流儀式,一年年輪迴、一代代傳承,是個體與歷史連接的精神臍帶;是中華兒女頑強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動力;更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造福人類的星星之火。

清明節特別節目 | 清明不老 故鄉永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