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日記——哈爾施塔小鎮

哈爾施塔特鎮是奧地利州薩爾茨卡默古特地區的一個村莊,位於哈爾施塔特湖畔。哈爾施塔特的“哈爾”可能源自於古克爾特語的“鹽”,得名於村莊附近的鹽礦,歷史上這一地區就因鹽而致富,因此這裡又被稱作“世界上最美的湖泊小鎮”或“世界最古老的鹽都”。


旅行日記——哈爾施塔小鎮


哈爾施塔特氣候溫暖,一年四季都適宜旅遊。這座在險峻的斜坡和寶石般翡翠的湖泊間佇立的湖畔小鎮,到處可見童話般清幽美好的住宅,海拔3000多米的山峰和清澈透底的湖泊,把這個地方變成了人間天堂。住在臨湖的庭院旅館,推窗見湖,遙望湖上泛起清煙,彷彿來到人間仙境。


旅行日記——哈爾施塔小鎮


清晨的湖面不時籠罩著一層薄霧,偶然撐來一葉扁舟,激起的波瀾在平靜的湖面畫出無數漣漪;傍晚的湖岸更是迷人,紅樹黃葉漫山遍野,天鵝水鴨浮游覓食,還有岸邊花團錦簇的咖啡屋,都成為哈爾施塔特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旅行日記——哈爾施塔小鎮


湖泊在高山峽谷之中像一條寬闊的綠色綢帶,一排排臨湖而建的木屋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格外引人注目。這些木屋與江南民居非常相似,但牆壁、窗戶、陽臺等都採用木材做材料。為了不同於別家,每家還會在屋形、色彩上表現自己的風格。由於處於湖邊,每戶人家還在臨湖的水中建有木船屋,專門停靠自家小木船或遊艇作為交通工具。


旅行日記——哈爾施塔小鎮


上了岸,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裡的居民似乎個個都是藝術家。每戶人家的木門全打開著,裡面展示並出售他們自制的各種手工藝品:麻線編的裝飾品、民族娃娃、各種陶製品……當然,最多也是最吸引人的要數木雕藝術品了,有可愛的卡通動物造型,也有現代感十足的生活物品,還有名人的雕像等。


旅行日記——哈爾施塔小鎮


走在狹長的小鎮上,還能時不時看到各種各樣的木頭路標。在一個路口,一塊木牌上刻有三個箭頭,上面寫著路的名稱:一家旅館在附近的牆上掛著一個男人在床上呼呼大睡的木牌作為路標;一家飯店索性在外牆裝飾著木頭做的魚頭,告訴遊人千萬別錯過美味;而學校、公司等也都有各種木頭標牌。


旅行日記——哈爾施塔小鎮


小鎮居民愛木頭的例子還有很多,每家每戶門口還堆著劈柴好的木條,碼頭、車站也都用木頭建造,教堂選用木雕裝飾,還有各種木工學校。哈爾施塔特人喜歡木頭是有緣由的,據傳,幾千年前哈爾施塔特人就在此開採山鹽。 鹽礦工人每天要從山腳爬上幾百米高的山峰,再下滑到深深的鹽礦底部去工作,而保護他們安全的就是“木滑道”。在小鎮的廣場上,揹著一個大木鹽桶的鹽礦工人雕像,似乎在告訴遊客有關木頭和鹽的傳奇。


旅行日記——哈爾施塔小鎮


哈爾施塔特以鹽著稱,遠古時代山上的岩石還被海水覆蓋著,經過滄海桑田的地質變遷,海鹽留在了岩石裡。公元前900年起,哈爾施塔特人就開始開採“生活的白金”——山鹽,鹽也始終是當地主教和貴族的首要經濟來源,鹽礦為小鎮帶來繁榮,同時也為維也納皇帝帶來豐厚的財政收入。


旅行日記——哈爾施塔小鎮


為了開採山鹽,鹽礦工人每天要爬上400多米高的山峰,然後滑到山礦底部,敲打一塊塊含鹽的山石,再將重重的山石背出礦井,背到山下,用蒸餾的方式將鹽析出、烘乾。每天每夜,每月每年,他們承受著同樣的生活重負。如今,作為景點的鹽礦依然保留著幾十年乃至上百年前礦井的原貌,至今還有一個鹽礦在運作並對遊人開放。


旅行日記——哈爾施塔小鎮


半山有一座叫做“歷史之門”的博物館,很形象的名字,彷彿推開那扇門,就墮進歷史的漫長甬道中。從舊日鹽礦中使用的衣服、工具、最早的蒸汽船模型等,小鎮歷史與文明的痕跡在這個博物館得到悉心展示。隔著玻璃細細端詳各個時代的器物,那是一條條溝通曆史與當下的紐帶,時光像流水一樣在七千年之間來回流轉。


旅行日記——哈爾施塔小鎮


這裡曾被發現有大量的史前古墓遺蹟——這就是人類歷史上獨一無二著名的哈爾施塔特史前文明古蹟了。整個遺蹟位於鹽山谷地出口處,高於湖約450米。在古墓發掘的最古老的墓穴是公元前800年,其中出土了銅或鐵質的砍刀,還有被稱之為“哈爾施塔特”的劍,以及眾多銅質陪葬物。較年輕的發掘層中裝飾物更多,最有價值的是一具保持完整的古屍,被稱為“鹽中人”,又一次證明了歐洲的古老文明。


旅行日記——哈爾施塔小鎮


哈爾施塔特人還有一個怪風俗,由於小鎮依山傍湖,土貴如金,所以埋葬方式很是獨特。據當地人說,所有逝去的人在埋葬10年後骸骨都將被移出墳墓,放到山上洞穴中的骸骨館,日久天長,這裡堆滿了骸骨,到骸骨教堂可以親眼見到這些獨特的場景。


旅行日記——哈爾施塔小鎮


為了區別,有的頭骨上貼標籤,有的繪上裝飾紋樣,據瞭解這樣的做法已有1600餘年歷史。小鎮的半山上,有個彷彿從山腰平臺上伸展出來的墓地,各種植物的襯照間豎立著一個個木頭的墓碑,上面刻有各種藝術造型,墓地的美麗和藝術性實在罕見。


旅行日記——哈爾施塔小鎮


陽光、鮮花讓目的沒有任何陰冷的感覺,即便是骸骨教堂也因為精美的彩繪而具有了獨特的文化性,生命的價值似乎因這些藝術品而延伸了。東西方對死亡的態度涇渭分明地呈現出了不同的意識形態,敬畏與尊重,一個在另一個世界延續著後代渴望的蔭佑,一個在同一個世界被後人追憶和思念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