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人如何过节?他们也有贺年卡,还原宋朝人爱生活的精神面貌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足以让我们看到宋朝人的生活的丰富,可谓是宋社会的“全图”。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干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当我们向自身文化寻找,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的高峰,还是艺术与生活通融的生活美学源头,无论是平民的民主法制社会还是生活的乐趣以及社会的人性化,都当推宋朝。

原因很简单,宋朝并重理想与现实,兼备世俗与高雅,无论你是何性格的人,有何种爱好,如果穿越到宋朝无论什么阶级都可以找到非常适合你的生活方式。

本文通过讲述宋朝不同阶级的人是如何过节日的来还原古人的日常生活与精神面貌。

宋朝人如何过节?他们也有贺年卡,还原宋朝人爱生活的精神面貌

清明上河图

古代不仅有名片,还有新年贺卡——贺帖

翻开有关于宋朝的历史记载你会频繁看到一句话:新年好,新年到,男女老少齐欢笑,你可能会惊讶,这不是咱们现代人用的祝福语吗?

其实宋朝人也写贺年卡,他们管这个叫做“贺贴”,起源于西汉,那时候称之“谒”,今天贵宾相见还在说“拜谒”,东汉后叫“名刺”或“名帖”,日本至今仍在使用这个词,但唐朝以前仅指名片,后来唐太宗李世民新年宴请群臣,为了表示自己的阔气以及对大臣的新年祝福,他用金子做成薄片,上面会镌刻“普天同庆”四个大字,然后发给群臣作为奖赏,最终演变成贺年卡。

刚开始这仅是大官们的特殊荣誉,但是后来官员们互相也会赠送,然后官员再给自己的家人亲戚朋友赠送,就这样最终下至民间,百姓们也特别喜欢这个方式去表达对他人的祝福,只不过百姓肯定用不起金子,那就换做其他的材质。

这个名刺在唐朝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功用就是身份牌,唐朝有科举,而进京赶考不止是考试,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环就是交际圈。你得先让京城的达官贵人认识你,所以名刺就成为唐朝书生介绍自己的方法,他们前去别人府邸拜访,仆人不认识来者又不能直接放其进去,于是书生就递上一张名刺,仆人进去传给主人,主人看后就明白来者是谁了。

宋朝人如何过节?他们也有贺年卡,还原宋朝人爱生活的精神面貌

这属于是有目的性的结识他人,名刺上一般会写你是哪哪人,谁谁家的谁谁谁,爷爷和父亲什么职位,考中了什么功名,这叫做“递名刺”,亦或者你现在想考取好的名次,你为了让监考官注意自己的文章,于是给对方“递名刺”,来一个简短介绍,以便留下深刻印象,请求多多关照。

但实际上你也看出来了,能递名刺的人一般出身都不简单,如果是特别普通的穷苦人家,你的名刺上也没啥可写的,对方看了之后也没有任何印象。

比如唐朝的宰相卢杞,滑州灵昌人(今河南滑县),从小出自名门望族,爷爷是侍中卢怀慎,父亲是御史中丞卢奕,他在京城为了把自己推广出去,每天揣着几百张名刺混迹各种场所,凡是遇见有权有势,达官贵人就上前跟人家互递名刺,他最终通过此方式,结识了一个监考官员,不久后他在科举中取得不错的成绩,这两件事情是有关联的,卢杞最后升到宰相,不过此人当官任上没干好事,但也能看出看来自古到今,递名片这种礼貌交际方式确实很重要。

宋朝人如何过节?他们也有贺年卡,还原宋朝人爱生活的精神面貌

到了宋朝,因为当时时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很发达,所以达官贵人们是“名帖”、“名刺”就演变成纸质的,把梅花笺纸裁成约20厘米宽、30厘米长的卡片,然后写上自己的名字、身份、官位和住址,另外还会写上几句诗,如果手头宽裕,可以用“金墨”表达你对对方的重视以及展现你的经济实力。

在宋朝送贺卡是一种各阶层普遍存在社交圈的礼仪,过年的时候,大户人家都在门上贴上一个红纸袋,称为“门簿”,门簿上写着主人的姓名,其他大户人家的仆人拿着一打名帖出门,把名帖一家一家地投进别人的门簿里。

宋朝人如何过节?他们也有贺年卡,还原宋朝人爱生活的精神面貌

所以仆人帮家主把名帖送到了,就算是送祝福了,这家人是会仔细看一下名帖都是谁送的,算是社交的一环,好比过年时有人给你发祝福,你会留有印象,下次他找你借钱的时候,你可能就会因为有印象而借给他,亦或者对方是有身份和官位的人,他能来给你送名帖,就算是开始结交了。所以,送名帖大多是文人墨客、达官贵人之间的礼仪。

为什么这些人不当面拜年?是怕被人看到吗?其实不是,因为他们觉得,一来拜年要有礼仪的,作揖次数多了会腰酸背疼,实在辛苦。第二,因为家家户户都得去,你去这家不去那家肯定是不可以的,去了之后也得坐下来喝口茶,一天走不了几家就天黑了,最开始这样的方式实在让人很头疼,后来大家改送名帖送祝福,都觉得这个方式比较好,有点像今天的微信群发、短信群发方式去拜年。

宋朝人如何过节?他们也有贺年卡,还原宋朝人爱生活的精神面貌

《西园雅集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老百姓们没啥身份和职位,所以这个贺卡就不包含介绍的内容了,贺卡上写的真就是如“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之类的简单祝福,并且他们不会像达官贵人那样拍仆人去投送贺帖,他们则更愿意拿着这个帖子去对方家里坐一会,试问有人来你家送祝福,你总不能让人干坐着吧?喝个茶吃个饭啥的,对于百姓而言蹭吃蹭喝一天下来也是挺好的。

拍皇帝的马屁是门技术活

刚才咱们介绍,唐朝皇帝李世民给群臣送帖子,大臣们也得回帖,不然不礼貌,不止是朝中大臣,很远的地方官员以及藩王都会给皇帝拜年的,他们的方式也是名帖,不过这个肯定得提前写好,不然等你的名帖过去了,都开始过下一个节日了。

宋朝人如何过节?他们也有贺年卡,还原宋朝人爱生活的精神面貌

《文会图》局部北宋赵佶绘

所以他们给皇帝的名帖是提前半个月左右寄到京城,这里面的内容无非就是吹盛世,吹皇帝的功德,然后再说一些祝福的话,这可不像咱今天随便写几个祝你天天开心,发大财此类的话。官员们可都是文人,所以文采越好则对皇帝的祝福越真诚,唐朝时期还好,到了宋朝时期的这个祝福简直就是赤裸裸的拍马屁,比如大诗人苏轼,在春节给皇帝写的名帖中说:

《春帖子词》皇帝阁六首元祐三年:霭霭龙旗色,琅琅木铎音。数行宽大诏,四海发生心。旸谷宾初日,清台告协风。愿如风有信,长与日俱中。草木渐知春,萌芽处处新。従今八千岁,合抱是灵椿。

圣主忧民未解颜,天教瑞雪报丰年。苍龙挂阙农祥正,老稚相呼看藉田。昨夜东风入律新,玉关知有受降人。圣恩与解河湟冻,共得中原草木春。翰林职在明光里,行乐诗成拜舞中。不待惊开小桃杏,始知天子是天公。

看来在那时若想拍马屁还必须得有文采,这话的意思是:皇帝啊您是圣明的君主,您劳苦功高的心系天下百姓,如今我看到天降瑞雪,这就预示着明年的丰收(北方降雪多来年开春水资源充沛),您站在皇宫那里一定也能望见我这边的气象,你看这乌云(苍龙)正在天空中翻腾,你知道吗,在这这吉祥的征兆下,多少男女老少呼朋引伴的竞相走到田野中,他们察看农田、期盼来年丰收,他们高呼皇帝您的圣德致使天命降福,外敌听闻您的圣德,现在都要投降了......我不用等到明年开春,我就知道您啊就是那“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

你要知道皇帝看到这个是非常开心的,为什么不直接夸皇帝,而是报祥瑞,并且历朝历代都是如此,因为中国古代的天命观是:“君权神授”即“合德天命常在,有德者居之”,有祥瑞就说明天帝对皇帝很满意的一种表示,而苏轼则吹更厉害,直接让皇帝因为有德而与天帝“天人合一”了。

宋朝人如何过节?他们也有贺年卡,还原宋朝人爱生活的精神面貌

宋哲宗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苏轼在

杭州知府任上寄给宋哲宗的新年贺卡是这样写的:

月临天统,首冠于三正;气应黄钟,复来于七日。君道浸长,阳德光亨。恭惟皇帝陛下清明在躬,仁孝遍物。垂衣南面,天何言而四时成;问孝西清,日将旦而群阴伏。蛮夷奔走,年谷顺成。岂惟四海之欢心,自识三灵之阴赞。臣祗应诏命,恪守郡符,身虽在江湖,颜不忘于咫尺。敢同率土,惟祝后天。

苏轼夸哲宗“清明在躬”、“仁孝遍物”,“蛮夷奔走”、“年谷顺成”,既英明神武,又仁厚慈爱,自从登基以来,将西边的西夏跟北边的大辽收拾得服服帖帖,国内老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粮食多得吃不完。

宋朝人如何过节?他们也有贺年卡,还原宋朝人爱生活的精神面貌

你可能会觉得苏轼在你心目中的形象大大跌落,其实写这种贺卡的时候,可能连他自己都觉得过分虚伪、甚至有点肉麻,但苏东坡未必是出于真心,在那时候只要是官员就必须得写,不写就是对皇帝的大不敬,另外你写了是有好处的,皇帝开心了就会给奖赏,不是钱就是物,亦或者荣誉,总之对于士大夫们来说,写了的好处太多,所以不止是苏轼,你所能看到全部当官的文人留下来的诗句中,频繁出现此类,明清两朝官员们的拍马屁水平更是让人惊叹。

比如明朝著名修仙皇帝嘉靖,在明朝嘉靖帝时,嘉靖帝爱好青词,青词又称绿章,是道教举行斋醮时献给上天的奏章祝文。一般为骈俪体,用红色颜料写在青藤纸上,要求形式工整和文字华丽,善写青词者能够得到重用。《明史·宰辅年表》统计显示,嘉靖十七年后,内阁14个辅臣中,有9人是通过撰写青词起家的(著名的有夏言,严嵩的儿子严世番,徐阶等人)。可见贺帖从拍皇上的马屁到拍天帝的马屁。

中秋在宋朝为什么成了家人团圆的节日?

说到了苏轼,自然不忘他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也是由于他中秋成了和家人团聚的日子,但在此之前的中秋之夜,小孩子无论男女都会穿上成年人的衣服,焚香拜月祈祷。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苏轼正在山东密州担任知州,相当于今天的市长。

那一年的中秋,苏轼和同僚好友一边赏月聚餐,他喝的伶仃大醉,然后写下了那首词,其实在此之前人们在中秋不一定赏月,随时随时都可以,但是苏轼把圆一语双关,即是指月亮,又是指家人,家人分离则缺,但月总有圆,表面家人也总有团聚的时候。而古人因为没有电话,但是寄托相思的只有无论何时何地大家都能看到的月亮,所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自此之后中秋变成了家人团聚的日子。

宋朝人如何过节?他们也有贺年卡,还原宋朝人爱生活的精神面貌

中秋节大家一般都吃月饼,但是宋朝的人没有在中秋节吃月饼的习惯,可是宋朝确实有月饼,《梦粱录》吴自牧所著,共二十卷, 是一本介绍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著作,记载杭州的各种糕点,有荷叶饼、芙蓉饼、菊 花饼、月饼、梅花饼,等等等等,但并没有把月饼和中秋节挂钩。周密的《武林旧事》 记载了南宋的月饼,但把它放在“ 食”的类别里边,在他的书里,这个类别的是蒸出来的,所以类似今天的包子。

宋朝人如何过节?他们也有贺年卡,还原宋朝人爱生活的精神面貌

《梦粱录》中的糕点

周密《武林旧事》 街如绒线、蜜煎、香铺,皆铺设货物,夸多竞好,谓之“歇眼”。

在可靠的史料显示中秋和月饼联系到一起很可能是明朝中后期才成风俗。明朝崇祯八年(1635年)刊印的《帝京景物謂记载北乐风土人情》的著作,其中对中秋节有一段记载。

“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当天要办祭月活动,祭品用到的水果和糕饼必须都是圆的,切瓜必须切成莲花的造型,还要去市场上买来专门的一种纸,名叫月光纸,纸上有精美的图案,画着菩萨沐浴在月光下。家里还要在月亮升起的方位设置一个拜祭点,叫作月光位。典礼开始的时候,要给月亮上供,后烧掉月光纸,撤掉供品。供品不但全家人都会分着吃掉,亲戚之间还要互送。如果出嫁的女儿这—在娘家,那么无论如何都要赶回婆家,因为 这一天也被称为团圆节,—家人必须在一起。


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也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一起到宋朝集市去置办年货

宋朝人在腊月里制腊药、酿腊酒,同样熏腊肉、腌腊鱼,以备年货。在《东京梦华录》《梦梁录》《武林旧事》等文献中,都大量记载了宋代的民俗风情,其中《武林旧事》中有一节叫“岁晚节物”,里面罗列了一大串南宋时候人们过年时要准备的物品:腊药、锦装、新历、诸般大小门神、桃符、钟馗、春帖、天行贴儿、金彩、缕花、幡胜、馈岁盘盒、酒檐、羊腔、果子、五色纸钱、糁盆、百事吉、胶牙饧。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

宋朝人如何过节?他们也有贺年卡,还原宋朝人爱生活的精神面貌

《武林旧事》

【锦衣】我小时候过年最开心的就是穿新衣,其实这不是现代人专属,宋朝人最重要的年货就是锦衣,除夕当天,宋朝的老百姓,无论富贵贫穷,不管老少都会换新装,在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东京梦华录》里有记载:“正月一日年节,小民虽贫者,亦须新洁衣服。”

簪花】有钱人自然和平民在插花上有区别,贵族或统治阶级会插上真的花,春节大约在立春左右,盛开的鲜花并不多,而民间百姓则多是用彩纸、金箔做成花朵的样子插戴。

宋朝人如何过节?他们也有贺年卡,还原宋朝人爱生活的精神面貌

【幡胜和镂花】这是宋朝爱美的女人必须要采集的年货,她们会给自己的头发上插入用绸布和彩纸剪成不同形状的缕花,过年时插在头上,还有用彩纸或布匹剪裁而成的蝴蝶、飞蛾、燕子、雄鸡等动物造型的“幡胜”,而这些装饰都是很便宜的,贵了的百姓也用不起。

《洛阳牡丹记》曰:“春初,城中无贵贱,均插花。”

宋朝人如何过节?他们也有贺年卡,还原宋朝人爱生活的精神面貌

【金彩】宋朝有钱人家会在院子和堂前挂上由丝绸和彩纸制作的长条,这个非常奢侈。

【羊腔】就是去除了羊皮和内脏的整羊,烤全羊的素材之一。

【新历】就是下一年的日历,这个台历的著作权在朝廷,台历里详细记载一年节气与吉凶宜忌,每到年尾,须扔掉旧历,换上新历。过年前去买一本“新历”也是必须的,婚丧嫁娶,参照着吉日进行。还有就是窗花,这个东西宋朝人简直玩出了神奇,各式各样的都有。

【辟邪】春联、桃符、鞭炮、等各种门神辟邪之类的物件,因为古代人信这个,而现代人信的少,所以近现代就变成了抱着大鲤鱼的胖娃娃年画,小时候经常看到,只要在家里贴上,年味就出来了。

【腊药】是腊月初八那天做成的各种药材:大黄、桔梗、防风、白术、虎杖、乌头、甘草、金银花等。为什么过年买?因为中药讲究不同时期的药材的药性,所以分为“蜀药”和“腊药”,这些药材可以治疗胃病和腹泻等常见疾病。

【椒柏酒】椒柏酒是用花椒、柏枝所酿制的酒。古代人在农历正月初一用椒柏酒来祭祖和献给家中长者祝寿拜贺。饮用新年酒是要看时辰的,一般是在大年初一晨曦微露时开始喝,饮用时鞭炮声开始响起。

“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

【胶牙饧】用麦芽制成的糖,食之黏齿,故名,颜色焦黄,非常脆,小孩子特别喜欢吃。

宋朝人如何过节?他们也有贺年卡,还原宋朝人爱生活的精神面貌

钱不够没关系,可以分期付款

宋朝人的年货清单可真是丰富,但是你可能会说,如果今年没有钱,那是不是过不了一个好年了?在宋朝不是这样的,当时宋朝的商家推出了分期付款的方式,非常的人性化,过完年之后你每隔一段时间付一次货款直到还清就好。

宋朝人如何过节?他们也有贺年卡,还原宋朝人爱生活的精神面貌

但必须是本地人,当你没钱的时候,你可以找到其他店铺的店主证明你这个人确实经常在他们那里买东西,比较有诚信,这叫担保人,然后你写个欠条,保证以后每月按时还款,你就可以在这个店主这里拿东西了。

在宋朝还有一种方式可以避免你过年没钱的尴尬——“义会”,你可以在手头比较宽裕的时候,定期去一家卖年货的店铺内存款,等到了过年的时候,这家铺子就会将你预存的钱换成年货给你送上门,所以你看现代人的这种攒钱的梦想金以及会员卡充钱购物,宋朝人早就玩过了。

宋朝人的春联表达对上天的敬畏

宋代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刚才说的年货里有一个是桃符,其实,最早的“春联“是用桃木板做的,叫桃符,新桃和旧符,指的就是过年这天,把旧的桃符摘下来,换成新的,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每到辞旧迎新之际,人们就在桃木板上画上鬼神,然后挂在门上。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蜀国君主名叫孟昶觉得画鬼太俗了,为了展示自己的文采,他在桃符上写了几个字:“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就是历史上最早的一副春联,意思是说,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宋朝人如何过节?他们也有贺年卡,还原宋朝人爱生活的精神面貌

到了宋朝春联已经很普及了,并且由于宋朝的纸张很多,所以春联多数都是纸质的了,但也有纸质和桃木都用的,可有一个奇怪现象,宋朝的春联无论上下联写什么,横批总是横批“顺天行化”,因为古代瘟疫时常流行,而人们又没有办法去解决,百姓认为瘟疫是上天因为民间干坏事的人太多了于是降罪,他们把瘟疫称为“天行症”,所以那四个大字的意思是向天帝祈祷和忏悔,希望不要降下瘟疫。

宋朝人的鞭炮表示对鬼神的示威

古人怕天更怕鬼,但是怕天因为不能反抗,而怕鬼则是因为恐惧,那么战胜恐惧的办法就是对抗,

《神异经》:很久以前,人们途经深山露宿,叶寒露重,他们晚上要点篝火,一是用来煮食取暖,二是用来防止野兽侵袭。然而令他们感到心慌的是,自己的食物常常神不知鬼不觉就消失了。听说,山中有一种动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名叫“山臊”,如果被它伤到,还会染上一种叫做寒热病的怪症,全身忽冷忽热,特别的难受。所以,夜宿山林的人非常惶恐,后来人们找到了解决的办法。他们在火中扔竹子,用竹子的爆裂声来吓跑山臊,这就叫燃爆竹,山臊因为害怕声音确实被吓跑了,后来加上有了火药,火药爆炸也有声音,所以,这类的爆炸声于是也有了驱逐瘟邪的意义,寓意保佑平安吉祥。

宋朝人如何过节?他们也有贺年卡,还原宋朝人爱生活的精神面貌

所以古在新年的第一天就放鞭炮,驱赶鬼神和瘟疫等,最终将这些不好的都化作一个符号叫做“年兽”,不仅白天放,晚上也要放,而且宋朝人的烟花爆竹不比今天的差,花样很多,这一点可以鉴于史料记载。后来人们除了在春节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

宋朝人的年夜饭

当置办完这些,然后就要开始贴春联,放鞭炮等活动了,然后就是吃吃吃。宋朝除夕夜餐桌上都有什么呢?

宋朝百姓的餐桌上有三个必不可少的食物:馎饦、春盘和屠苏酒,这就跟今天北方过年吃饺子,南方吃汤圆一样,我下面介绍一下。

宋朝人如何过节?他们也有贺年卡,还原宋朝人爱生活的精神面貌

【馎饦】今天也很常见,就是面条,他们吃的这个面条不像今天的是有好多料,直接白水煮,加点调味料就可以,有点类似北方常吃的白水面。

宋朝人如何过节?他们也有贺年卡,还原宋朝人爱生活的精神面貌

【春盘】最初叫“五辛盘”,哪无辛?一者木葱;二者革葱;三者蒜;四者兴渠;五者兰葱,即在盘中盛上五种带有辛辣味的蔬菜,按照宋朝人的记载,这个春盘的造型却非常精美,三种蔬菜在盘底衬托,相互连接,另外两种蔬菜在上方平铺,最后在这堆蔬菜的中间插一根线香,线香顶端再粘上一朵纸花,这样的造型可以祭祖,这是第一个作用。

春盘在祭祀之后,他们拔掉盘子中间的线香和纸花,然后放上餐桌家人们作为凉菜食用,你是不是突然觉得宋朝人挺重口味的,其实服食五辛可杀菌驱寒,在古代这是个好习惯,这是春盘的第二个作用。

春盘源于汉代立春日食生菜。魏晋人在元旦日有食五辛盘的风俗,意在尝新,到唐宋时吃春盘春饼之风盛行,皇帝以春酒春饼赐予百官近臣,这个和我文章开篇说的“名帖”的意义差不多,当时的春盘极为讲究、精致。至清代时,皇帝也以春饼春盘赏赐丹臣近侍,受赐者感涕不尽。在民间春盘还可以在亲朋好友之间互相馈赠。这是春盘第三个作用。

宋朝人如何过节?他们也有贺年卡,还原宋朝人爱生活的精神面貌

【屠苏酒】这屠苏酒源于晋朝,屠,就是割;苏,就是药草,砍了药草来泡酒,泡成的酒就是“屠苏酒”了。前面讲过宋朝人置办年货买“腊药”,这些药材也可以泡酒,辞旧迎新喝的“屠苏酒”又名“岁酒”就是用这些药材制作的,在一些宋词和小说里有不少描写:

《红楼梦》五十三回:男东女西归坐,献屠苏酒、合欢汤、吉祥果、如意糕毕……

苏辙《除日》: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

魏了翁《虞美人·一年一度屠苏酒》一年一度屠苏酒。老我惊多又。明年岂是更无年。已是虚过、三十八年前。世间何物堪称好。家有斑衣老。相期他日早还归。怕似瞻由、出处不曾齐。

宋朝人如何过节?他们也有贺年卡,还原宋朝人爱生活的精神面貌

屠苏酒

年夜饭中的这三样必不可缺,其他的就是按照各地不同的饮食习惯以及家庭情况,不过肉类肯定是必不可缺的。

晚上了,当人们吃饱喝足大人都回房休息,而小孩子们要守岁,宋朝小孩在院子正中或者厅堂门口摆上炭火盆,想着新年愿望,等待着新的一天到来。

宋朝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他们的精神面貌由如何过节日可见一斑,新年的时候,不论是皇帝和大臣之间,还是达官贵人们之间,亦或者百姓互相之间都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美好的祝福;中秋节的时候月亮成了寄托相思的使者,表达了宋朝人对家人团圆的愿望,宋朝家人之间的亲情可谓真切流露;通过春节的年货置办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喜欢各种各样的美食,并且互相之间都会赠送,比如春盒。宋朝的爱美女性无论有钱没钱都喜欢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的,最有趣的是他们在头上的镂花和幡胜多是小动物的造型;宋朝商贩的分期付款让人看到了人性化的一面,让那些没钱的人也可以过个好年;

总之,我们通过文字仿佛穿越时空看到这一切后,不由的感叹宋朝人对每一天的生活充满着美好的期待,这就是宋朝人的生活图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