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军事指挥系统:枢密院、三衙与兵部

在宋朝,军队由禁军、厢兵、乡兵和蕃兵组成,其中,禁军为中央军、主力军,厢兵属地方军,实际就是一些不参与作战的杂役兵。乡兵就是俗称的民兵。蕃兵是少数民族的军队,驻扎在边境,属边防军。皇帝为军队最高统帅,直接掌握军队的建制、调动、指挥权。其下,由枢密院、三衙、兵部共同组成宋代军事指挥系统。其中,枢密院掌管军事调动,三衙负责统军和指挥,两者互相牵制、互相制衡,兵部负责非正规军。在作战时,朝廷会任命将帅率军出征,称为“率臣”,一般为临时制,作战结束之后撤销。

宋朝的军事指挥系统:枢密院、三衙与兵部

枢密院


枢密院最开始建立于唐朝,在五代至元朝时期,是朝廷最高权力的军事机构。宋朝时,遵循唐、五代的旧制,置枢密院,主要负责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等,只要是侍卫诸班直、内外禁兵招募、阅试、迁补、屯戍、赏罚等事情,都由枢密院说了算。但是枢密院虽然有发兵、调兵之权,但是并没有统兵的权利。宋神宗元丰改制之后,凡是国家军机大事,枢密院要与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同议进呈。

枢密院最高长官为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副长官为枢密副使或同知枢密院事,其下有签书枢密院事、都承旨、副都承旨、主事、守阙主事、令史、书令史等官吏。宋朝最早的枢密院分为四房,宋神宗时期分为十房,之后宋哲宗时期又增加两房,共设十二房:北面房、河西房、支差房、在京房、校阅房、广西房、兵籍房、民兵房、吏房、知杂房、支马房、小吏房,分曹办事。

宋朝时,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分别掌管军令和政令,合称为“二府”,枢密院又称“西府”。每逢上朝奏事的时候,枢密院要与中书省先后上殿。实际上,朝廷设枢密院,是为了削弱宰相的职权,分割宰相的掌兵之权。

三衙


三衙是宋代最高统兵机构。宋朝初期,天子禁军主要包括殿前司和侍卫亲军。宋真宗时,侍卫亲军分为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这两司与殿前司一同构成宋朝禁军统兵机构——三衙。虽统称三衙,但是都各有编制,各有各的领导班子和人马,均设有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等领导层,最高长官分别称为殿帅,马帅,步帅,合称三帅。三衙负责统兵,但是没有发兵、调兵之权。

宋朝的军事指挥系统:枢密院、三衙与兵部

禁军是宋朝时期国家主要的军事力量,既承担保卫京师、保卫皇城的重任,又负责对外作战的任务。包括殿前司捧日左、右四厢,天武左、右四厢,侍卫亲军马军司龙卫左、右四厢,侍卫亲军步军司神卫左、右四厢,总称为“上四军”。据文献记载,宋太祖时期禁军有近20万人,太宗时期达到35万余人,到了仁宗时期,增至80余万,大部分禁军都驻扎在京师附近,只有部分驻扎在地方。

兵部


属于六部之一。宋朝时期的兵部负责兵卫、仪仗、卤簿、武举、民兵、厢军、土军、蕃军,四夷官封承袭之事。宋神宗元年改制之后,兵部职权稍微增加了一点,但是兵政大事仍归枢密院,武官的选用归吏部管,军令、军政归枢密院管,兵部设立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四司,不负责军队的调动、作战指挥等,只负责厢军、民兵名籍,以及蕃兵封官加恩等事务,职责较轻。

宋朝的军事指挥系统:枢密院、三衙与兵部

兵部由尚书、侍郎主管部中大小事宜,四司郎中、员外郎主管各司事宜,吏有赏功、民兵卫、厢兵、人从看详、帐籍告身、武举、蕃官、开拆、知杂、检法等十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