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花妖狐媚深得人心,只因世態炎涼求之不得

《聊齋》|花妖狐媚深得人心,只因世態炎涼求之不得

《聊齋志異》成書至今已經有二百餘年。在《聊齋志異》問世之初,其諷刺文學屬性之強就飽受好評,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學術界對《聊齋志異》的研究又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學者在《聊齋志異》中,看到了很多鬼狐身上存在著讓人感到溫馨的人性光輝。蒲松齡將人性光輝植入鬼狐身上,通過鬼狐和人類的交集,來表達自己的思想。作為一部文學名著,《聊齋志異》的研究,也逐步衍生了一門學科——聊齋學。而對《聊齋志異》中鬼狐的分析,可以瞭解蒲松齡的主張和世界觀。從這也可以理解蒲松齡讓鬼狐具備人性光輝後的一番苦心,這也是明明花妖狐魅卻讓人不恨反憐的根本原因。

《聊齋》|花妖狐媚深得人心,只因世態炎涼求之不得

花妖

在《聊齋志異》中,花草樹木成為精靈並且和人類發生交集的故事較為有限。其中比較有名的有《荷花三娘子》和《葛巾》等篇目。在東西方文化對比上,我們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不論是東方文藝還是西方文藝,都無一例外地將花兒比作美好的事物。甚至在文藝復興時代,很多西方繪畫都在畫到少女的時候,習慣上將少女和鮮花擺在一起。而在東方,唐朝的李白在描述楊貴妃美豔的時候,還曾用花來作為修辭楊貴妃的參照物。因此,《聊齋志異》中的花精靈多是“善”和“美”的化身。比如《荷花三娘子》中的女主人公三娘子,就給人一種清水芙蓉般的自然美。當然,外在美之外,內在之美更加重要。在這方面,蒲松齡也有所表達。比如《香玉》的故事裡,黃生和香玉之間互相愛慕、互相傾注自己的感情給對方。並且,當黃生病死以後,香玉和她的姐妹這兩朵牡丹花的精靈,也隨之枯萎。蒲松齡由此感嘆:此二位花精靈是為情而亡故——重情義,是一種高尚的內在美。

《聊齋》|花妖狐媚深得人心,只因世態炎涼求之不得

狐媚

狐狸作為文化符號來說,是一種很奇特的動物。因為不論東西方的文化,都將狐狸視為人品極差甚至禍害一方的動物——比如古代希臘的《伊索寓言》裡面,就有狐狸到處騙人的故事,而中國隋唐傳奇中,也有很多狐狸害人的事蹟。但是在《聊齋志異》中,大部分狐狸都是“善”和“美”的化身。事實上,和“花妖”相比,“狐媚”才是《聊齋志異》的“主體民族”。其中,狐女的典型有《青鳳》裡面的青鳳。青鳳和耿生兩情相悅。但是,青鳳的叔叔卻反對二人交往出來干涉。後來因為耿生的主動,二人方得以成為眷屬。後來青鳳的叔叔遇到麻煩,青鳳不念舊惡,選擇營救叔叔,這就是一種“善”和“美”的體現。

《聊齋》|花妖狐媚深得人心,只因世態炎涼求之不得

戀情之外

當然,《聊齋志異》中表達花妖狐媚的“善”與“美”,有時候是從友情角度來出來。比如《嬌娜》這一篇算是典型。嬌娜和孔生相遇的時候,嬌娜已經是有夫之婦了,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嬌娜和孔生之間的關係,算得上純潔的友誼。嬌娜的家裡遭遇患難的時候,孔生挺身而出,並且因此險些喪命。而嬌娜為了救活孔生,則幾乎不顧名節。而天底下的朋友,酒肉朋友可以找到成千上萬,但是,真正願意同生共死的朋友,又有幾人呢?因此,在超脫情愛之外,僅僅出於朋友情誼,還願意捨生忘死互助的這份情誼,向我們展示出了“善”和“美”。當嬌娜一家僥倖生還以後,嬌娜的夫家卻滿門被滅。嬌娜有了發自肺腑的悲傷。所謂的美,可以理解成這是具有真情實感的人的一種真情流露。嬌娜不論是對丈夫還是對朋友,都做到了這一點。

《聊齋》|花妖狐媚深得人心,只因世態炎涼求之不得

《聊齋》的深度

《聊齋》的深厚之處在於不光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又一個花妖狐媚的故事。在講述這些故事的同時,還塑造了很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這些人物形象,本身代表了“善”和“美”的精神。同時,通過花妖和狐媚對愛人的忠貞、對朋友的仗義,乃至花妖狐媚的好品行描述,表達了蒲松齡的思想訴求:對蒲松齡來說,《聊齋志異》是一個充滿鬼狐的世界,同時也是自己心中的理想世界。雖然這個世界裡到處是鬼狐,但是,鬼狐的“善”和“美”,和滿口仁義道德的偽君子、假道學相比,更說明塵世間那些人面獸心之人,是不如花妖狐媚值得交往和信賴。然而,這正是很多人求之不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