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很少表現情緒?少分享,4點觀察孩子是否有自閉傾向!

育有自閉兒的家長常有苦說不出,直覺眼前障礙重重,何時才有放鬆安心的一天,專家指出,一歲半到三歲是診斷自閉兒的黃金時機,提供觀察四大面向,如果有其中一項,建議家長陪同孩子積極就醫,並在家裡自然情境練習,讓孩子學習互動技巧。

寶寶很少表現情緒?少分享,4點觀察孩子是否有自閉傾向!


國際流行病學統計,每100人約有1人患自閉症,自閉症是一種與遺傳高度相關的神經發展疾病,疾病的表現受基因與環境互相影響,自閉兒常出現溝通與社交障礙、侷限興趣及重複固執行為等問題。

整理出自閉兒嬰幼兒時期四大面向觀察:

1.嬰兒時期眼神不看父母、或對人閃避眼神

2.對叫喚他的名字沒有反應,也少有呀呀學語的樣子

3.不太會依照父母親或大人指示做動作

4.較少有分享物品、感受、情緒的舉動

寶寶如有上述症狀,務必就醫,請醫生做專業評估,早期發現,早期密集行為治療能夠改善自閉症兒童的適應能力,提升語言及智能發展。

寶寶很少表現情緒?少分享,4點觀察孩子是否有自閉傾向!


在治療上,傳統以醫院為主,家長必須帶著孩子在各治療室奔波,但近年研究發現,家庭是最能提供語言溝通及社交互動刺激的場域。

新的觀念是家長積極參與治療過程,而不是隻靠醫療專業人員的介入。通過這些課程可以提升家長親子能力,在家裡營造自然情境,讓孩子多多練習溝通技巧、人際互動,如此一來,效果會更好。

學齡前自閉症遊戲互動團體,也能讓自閉兒童在遊戲中增進社會互動能力,提升孩子對人際互動的動機和興趣,練習察言觀色同伴的反應,用適當的互動技巧教到朋友。

4月2號為世界自閉症關懷日,提升自閉症患者的生活品質的需求,能讓他們融入社會。只要把握治療黃金期,通過密集行為治療,仍可提升自閉兒的語言及智能發展,適應學校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