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讓你讀懂不一樣的教材》—"疫"樣學習

3月29日,晚上7點張齊華老師帶領著我們走進"提問"的課堂,"提問"本身是一種質疑並不是對教材的否定,張老師讓我們帶著批判的思維走進教材,去感受不一樣的教材。

《提問—讓你讀懂不一樣的教材》—

講座首先圍繞兩個專題來進入:一是為何要帶著"提問"看教材;二是如何帶著"提問"看教材?這兩方面給了我們新的思路,讓我們有所感悟。

張老師從教材、教師、學生三方面提出並解釋為何帶著"提問"看教材。我從中感受到對於教材來說,沒有提問就沒有真正的理解;對於教師來說,沒有提問,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學;對於學生來說,沒有提問,就沒有真正的學習。只有提問,學生才有深度的思考,因為沒有深度的提問,就沒有深度的學習。對於學生而言,不斷的提問,恰恰是學生介入教材文本的基礎。一個學生學習時不能提出問題併為後續思考,這就不是深度的思考,就不是深度的學習。

張老師還從學生、教師兩方面領著我們如何帶著"提問"看教材。在這兩方面首先從學生這方面要重在提出學習之困惑,要示範並教會學生"學會提問"。因為對於當代社會的學生而言,學生並不是生活在被鼓勵、被批判、被質疑的生活中的,如果沒有批判性思維,沒有好奇心,沒有善於提出問題的思考,這些信息就會從眼前一閃而過,並沒有良好的效果。學生只有細緻觀察、善於比較、敢於提問才能讓其多思考,從而提升自我,實現自己人生價值。

其次再從教師方面重點發現教材問題。微觀上,從數學內容中發現問題,教師要經常翻看數學課本從中找不不同,就像針對方位座標這一板塊。人教版對於東偏西,西偏南這些有東西,這是就近原則;而蘇教版對於這些只有南北,因為就像指南針有南和北,所以教材的方位開頭只有南北;中觀上,從教材編排中發現問題,教師可以根據課程標準查找問題,課程標準這是眾多教育專家集體思考的智慧的結晶,要從中找出並不是很容易,但是多帶著問題就一定能找到問題;最後從宏觀上,從整體結構中發現問題,教師從知識框架中找出問題,提出問題,教師自身也能深度的思考,從而提升自我。

通過觀看張老師的"提問"的課堂,我作為一名新時代青年教師,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定會帶著"提問"的眼光走進數學、走進教材、走進課堂、走進學生,讓自己的思想得到昇華,從而提高自己。

(冊山街道辦事處尚陽聯小 顧召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