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雲縣常家鎮:壯大村集體經濟 讓“錢袋子”鼓起來

慶雲縣常家鎮:壯大村集體經濟 讓“錢袋子”鼓起來

近年來,常家鎮史家坊村高度重視村級集體增收,在“活”字上下功夫,創新組織方式、加強黨建引領、激活改革動力,通過清理土地資源、黨支部領創辦合作社等模式,因地制宜用好“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組織方式,盤活村級集體資源,促進村集體增收,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走出一條韌性足、可持續強的村集體經濟發展之路。

整合土地資源 村集體經濟“活”起來

“村裡要發展就必須要有產業,落腳點在哪裡?發展方向在哪裡?”史家坊村支部書記周榮森和村“兩委”成員開始琢磨起“致富經”,研究如何向土地要效益。經多方考察,群眾代表集體討論,並結合鎮村集體經濟項目發展規劃,他們便將黨支部創辦合作社發展農業種植,作為村莊發展的主攻方向。“沒有經驗可借鑑,那就幹出經驗來;沒有模式可照搬,那就創出模式來!”周榮森在村支部大會上說的話,今天聽起來仍然擲地有聲。

據瞭解,史家坊村積極推動村集體經濟項目建設,使村集體經濟這盤棋“活”起來,促進村集體經濟增收。史家坊村集體共有機動地200畝,全部採用公開招投標的方式,在鎮招投標中心的指導下,邀請經管、紀委、財政等相關部門參與,公開進行招投標,全程接受群眾監督,杜絕了暗箱操作,避免了集體利益受損,最大限度的實現村級集體土地增收。

庆云县常家镇:壮大村集体经济 让“钱袋子”鼓起来

2020年麥收後,史家坊村200畝承包地將到承包期限,屆時將另外進行公開發包,預計每畝承包地每年承包價格在700-800元之間,僅此一項,將可實現年集體收入12萬元左右。

領創辦合作社 村集體增收“新”起來

“要讓錢生錢,就必須要有產業。經過我們村兩委成員的醞釀討論之後,我們最終決定採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發展黨支部領創辦合作社的模式搞種植。不僅節約時間、節約人工,村裡的人們也有時間去鎮上打點零工多掙份收入了。”史家坊村支部書記周榮森一邊介紹一邊樂呵呵的介紹道。

2017年10月,史家坊村黨支部積極響應上級號召,註冊成立了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吸納了全村65戶200.4畝土地入社。合作社採用保底+分紅的經營模式,每年每畝入社群眾可得到不少於800元的收益,集體可分得剩餘收益的10%。合作社實行種植、收割、肥料、噴藥、管理等“五統一”,與鎮為農服務中心、糧食烘乾服務中心合作,打造了縣級示範社,獲得50萬元扶持資金。該合作社用扶持資金購置聯合收割機(玉米)一臺,除滿足自用外,同時服務周邊村莊群眾,年收益3-4萬元,有力促進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

“自從加入村裡的合作社之後,生活更有指望了,地裡的活不僅不用我們自己受累了,我還能省下時間到附近的廠子裡乾點活,孩子也都成家了,我們老兩口就能攢下錢好好享受享受啦,哈哈哈……”史家坊村的史桂雲一想到越來越好的日子不禁笑出了聲。

集中打造聯合社 村集體收入“穩”起來

“把地交給村裡,就不用操心了,我們直接當起甩手掌櫃了,就連存儲糧食、往外賣這種本應該我們發愁的事情,村裡都幫著我們解決了,給我們提供銷路之後,收入倒比之前多了很多。”王景元指著自己家的地說道。

據悉,2018年,史家坊黨支部領創辦合作社與建業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聯合社,正式建立合作關係。建業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投資300萬元建成糧食烘乾服務中心,主要從事玉米脫粒、倉儲、烘乾,烘乾塔日烘乾能力200噸。建成的糧食烘乾服務中心與壽光等地5家澱粉廠、飼料廠簽訂糧食供應合同,保障了產有銷路。史家坊合作社玉米收割之後,由烘乾服務中心負責脫粒,並直接聯繫澱粉廠、飼料廠,直供末端公司,消除了中間環節,實現了最大收益,提升了村級集體經濟效益和穩定。

“只有村集體經濟上去了,才能給老百姓辦更多實事。”看著村子周邊綠油油的麥田和在文化廣場上跳著廣場舞的村民們,周榮森斬釘截鐵地說道:“下一步,我們還得加把勁,讓更多老百姓過上掙錢、省心的好日子,更好的感受到我們村裡的新變化。”

德州日報新媒體出品

通訊員|劉蕾

庆云县常家镇:壮大村集体经济 让“钱袋子”鼓起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