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很聰明,只是不努力”,這樣的話請不要再對孩子說

小沫沫從小就顯得比周圍同齡孩子要伶俐,念幼兒園的時候,她能背幾百首唐詩、數數、講故事更是不在話下,每次有大家庭聚會,小沫沫總是最顯眼的那個,贏來長輩一波又一波“這孩子真聰明”的誇讚。

“你很聰明,只是不努力”,這樣的話請不要再對孩子說

上一年級的時候,小沫沫的爸爸媽媽說,我們家小沫沫這麼聰明,以後還不次次拿年級第一?


然而,事與願違,第一次摸底考試,小沫沫成績在班上屬於中下游。小沫沫爸媽說:“一次成績看不出什麼,我們家小沫沫這麼聰明,肯定是考試時發揮失常了。”


但是,接下來每次考試,小沫沫的成績都處於中下游。小沫沫爸媽去跟老師溝通,老師說:“這孩子聰明,就是不努力,要是把心思花在學習上,成績肯定不是這個樣子。”


於是,小沫沫爸媽的嘮叨變成了:“老師都說了,你聰很明,只是不努力。”


然而,不管爸媽怎麼嘮叨,小沫沫卻一如既往地不努力,也心甘情願地在班上墊底。


“這孩子很聰明,就是不努力。”幾乎每一個學習不好的孩子在小時候都從老師處得到過這樣的評價。


這句話,父母往往聽到的是前半部分,“孩子很聰明”,而自動忽略後半部分,“不努力”。因為幾乎所有父母都覺得自己的孩子是最優秀的。


所以,他們會自我安慰,“嗯,老師都說孩子很聰明瞭,現在是不懂事,以後努力學習了,成績肯定能提高。”


而且,父母還會用這種話對孩子洗腦。於是孩子會想:“嗯,反正我聰明,以後只要我努力學習,一定會很優秀。”

當父母認為,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天生的聰明,而不是後天的努力時,孩子會產生什麼信念呢?


他會覺得,自己與眾不同,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就可以輕鬆取得很好的成績。


為了讓別人認為他確實是聰明的,他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為了向別人證明:我不需要努力,就可以輕輕鬆鬆完成任務。


但是,一旦遇到需要通過努力才能實現的困難,便會馬上放棄,因為一旦失敗,就意味著自己根本不聰明。

“你很聰明,只是不努力”,這樣的話請不要再對孩子說

父母可能並不知道,我們對孩子的一個簡單評價,在不知不覺中就給孩子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你很聰明,只是不努力”,這樣的話請不要再對孩子說

在實驗中,研究人員讓孩子們獨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圖任務。首先,研究人員每次只從教室裡叫出一個孩子,進行第一輪智商測試。測試題目是非常簡單的智力拼圖,幾乎所有孩子都能相當出色地完成任務。每個孩子完成測試後,研究人員會把分數告訴他,並附一句話。

研究人員隨機地把孩子們分成兩組,一組得到的是一句關於天賦的誇獎,比如,“你在拼圖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聰明。”另外一組孩子得到是一句關於努力的誇獎,比如,“你剛才非常努力,所以表現得很出色。”

隨後,孩子們參加第二輪拼圖測試。有兩種不同難度的測試可選,一種較難,但會在測試過程中學到新知識。另一種測試跟上一輪類似。孩子們可以自由選擇。

結果發現,那些在第一輪中被誇獎努力的孩子中,有90%選擇了難度較大的任務。而那些被表揚聰明的孩子,則大部分選擇了簡單的任務。

接下來又進行了第三輪測試。這一次,所有孩子參加同一種測試,沒有選擇。

這次測試很難,是初一水平的考題。可想而知,孩子們都失敗了。


“你很聰明,只是不努力”,這樣的話請不要再對孩子說

這兩組孩子,對失敗產生了差異巨大的反應。那些先前被誇獎努力的孩子,認為失敗是因為他們不夠努力。這些孩子在測試中非常投入,並努力用各種方法來解決難題,而那些被表揚聰明的孩子認為,失敗是因為他們不夠聰明。他們在測試中一直很緊張,抓耳撓腮,做不出題就覺得沮喪。

接下來,研究人員給孩子們做了第四輪測試,這次的題目和第一輪一樣簡單。那些被誇獎努力的孩子,在這次測試中的分數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而那些被誇獎聰明的孩子,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卻退步了大約20%

從上面的實驗中,我們可以看到,那些被誇獎聰明的孩子,不喜歡面對挑戰。

為什麼呢?《終身成長》這本書的作則德韋克說:“當我們誇孩子聰明時,等於是在告訴他們,為了保持聰明,不要冒可能犯錯的險。”這也就是實驗中“聰明”的孩子的所作所為:為了保持看起來聰明,而躲避出醜的風險。

“你很聰明,只是不努力”,這樣的話請不要再對孩子說

而那些被誇獎努力的孩子,他們更願意面對挑戰,也是因為,當我們強調努力時,孩子會認為能力是可以提高的,從而會盡最大努力去學習,獲得成長。

從這一點來看,跟孩子說“你很聰明,只是不努力”,還不如說“你很努力,雖然不聰明”。

當然,不管是聰明還是不聰明,我們都不建議給孩子貼標籤。因為用貼標籤來判斷評價一個人,太容易了。


可是一旦我們給孩子貼上了聰明或者不聰明的標籤,那麼,對孩子來說,原本只是一件事,或者只是一個行為,最後卻成了我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