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80後的文章,中年職業危機!

在全球貿易戰、經濟放緩、行業競爭日趨殘酷激烈的形勢下,如今的職業和創業環境變得越來越艱難。對於社會關注的中年職業危機問題,尤其是IT從業者的中年職業危機,近期,筆者通過華為離職社群對曾經在華為公司工作過的104位中年從業者做了關於“疫情下中年危機現狀”的一個隨機調查。這些從業者普遍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從業經歷,年齡在33-50歲之間(眾數為40歲),當前在IT業細分領域中從事管理、技術、市場、產品運營等工作。

調查發現,約有83%的從業者認為自己正在經歷不同程度的中年危機;有56%的從業者認為本次疫情會加重自己的中年職業危機,尤其對於中年職業危機感較多(比較大,很大)的從業者而言,疫情的影響更加明顯。

寫給80後的文章,中年職業危機!

美團CEO王興說過一句話:2019年將會是過去十年最難的一年,也是未來十年最容易的一年。

的確如此,2020一開局,疫情這隻黑天鵝從天而降,讓很多原本就在中年職業危機中掙扎的人們更加焦慮。疫情正倒逼著我們去思考,如何走出中年的職業困境?

“中年職業危機”還是“能力危機”?

常會聽到一種聲音,“職場中沒有真正的中年危機,只有能力危機”。真是這樣嗎?本次調查發現在總的調查者中有50%的從業者認可這種觀點,27%的調查者不認可,另外23%處在不確定的迷惑狀態。而如果單單考察中年職業危機較高的從業者(如下圖),認同該觀點的比例下降到了33.33%,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很多危機感高的人並不會認為自己缺少能力。

寫給80後的文章,中年職業危機!

筆者看來,這句話有一定道理,因為它一針見血地道破了只要有足夠的能力,就能解決問題。但是,我們不禁要問,能力到底要有多“足”才能倖免?如今,不確定性程度越來越高,專業化分工卻越來越細,一方面,要求個體需要具備非常精準的專業技能和行業資源,另一方面,卻仍然需要具備很高的靈活性和遷移性,而這兩者本身就有難以調和的矛盾。如果單純從能力和發展潛力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勢必會讓體力腦力都不如從前,且兼具工作-家庭重負的中年人陷入一種深深的無力感。

究竟是什麼引發了中年職業危機?

麻省理工大學的教授基蘭∙塞提亞教授在2019年第三期的《哈佛商業評論》上提及了中年職業危機的三點原因:第一,未來的機會在變少;第二,對過去的決定感到遺憾;第三,對當前不斷重複的工作內容感到厭倦。可見,中年職業危機既反映了一種外界職業機會減少的客觀存在,也是一種現實與理想相差太遠,缺乏安全感和意義感的心理效應。本次調查發現,在所列出的中年職業危機來源中,選擇比例最多的是:發展受阻,沒有機會;其次是身體透支和工作-家庭衝突。從中可以看到,即使在這樣一個強調無邊界職業的“5G+AICDE”時代,對於這些受過良好教育和從業經歷的從業者而言,中年職業危機最普遍的問題仍然是發展機會不足

所以,外界存在的機會和自己想抓住、能抓住的機會,不可混談。

寫給80後的文章,中年職業危機!

您認為的中年危機來源?

中年職業危機能解決嗎?

中年職業危機其實是一種一直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其它國家存在,上個世紀也存在,當然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行業,中年職業危機的表現和程度差異很大。如果中年職業危機是一種生命節律的自然反應,那麼就無法避免和很難解決。在個體上,筆者認為它呈現出商業詞彙中的“場景化”特點。我們可以把個人感受到的危機想象成一種“場景”,它由多組向量(行業特性、同僚對比、社會評價、成功標準、家庭承擔、職業歷程、身體條件等)猶如萬花筒一樣隨機共同設定,所以也很難找到有效的外界干預手段或具體周全的解決辦法。

在本次調查中,從業者們對於是否找到解決自己中年危機的辦法,只有32%的從業者做出了肯定了回答,更多的人處是在一種疑惑不確定中。

寫給80後的文章,中年職業危機!

在未來不確定性背景下,中年職業危機可能一直會存在。不過,生命全程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人是可以通過積極地塑造所處環境來應對由生理、心理、社會變化而帶來的各種挑戰,來提高我們的職業生活質量和幸福感。

每一次危機的背後都會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在任何階段我們都可以成為自己職業生命的“產品經理”。疫情當下,不妨運用生命全程發展心理學文獻中“選擇優化與補償(SOC)”的框架思路來考慮如何重塑你的職業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