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如何看待为人之道?

始皇帝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二二二年)

臣光曰:夫其膝行、蒲伏,非恭也;复言、重诺,非信也;糜金、散玉,非惠也;刎首、决腹,非勇也。要之,谋不远而动不义,其楚白公胜之流乎!

——《资治通鉴》卷七【唐纪七十】秦纪二


【解题与点评】

大奸似忠,大贪敝履。古往今来,奸恶都善于伪装,贪腐者最会唱高调。因此,人们在好言、金钱、美女、铁哥们儿面前,可要小心,说不定笑声里突然飞出一把刀子,不偏不斜地扎向你的心。


司马光如何看待为人之道?


孝元皇帝永光元元年(戊寅,公元前四八年)臣光曰:君子以正攻邪,犹惧不克。况捐之以邪攻邪,其能免乎!

——《资治通鉴》卷二十八【汉纪二十】


【解题与点评】

司马光的意思是以正才能压邪,要树正气,行正道。如果正气不立,则邪气猖獗。但是,在正常情况下正和邪是黑白分明的。但在一个是非颠倒的环境下,情况却会发生变化。譬如:影子歪邪于地上,影子便对树桩说,你为何不正?树桩看了看自己,我是正的,是你歪了。树桩和影子都在辩说自己正。双方相争论不休,相持良久,只好一起去问远处的一盏灯。灯不紧不慢地说:你们说的都对,都不对。是正是歪,一要看我怎么样照射,二是你们都是从各自立场出发。


司马光如何看待为人之道?


孝顺皇帝永建二年(丁卯,公元一二七年)

臣光曰:古之君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隐非君子之所欲也。人莫己知而道不得行,群邪共处而害将及身,故深藏以避之。王者举逸民,扬仄陋,固为其有益于国家,非以徇世俗之耳目也。是故有道德足以尊主,智能足以庇民,被褐怀玉,深藏不市,则王者当尽礼以致之,屈体以下之,虚心以访之,克己以从之,然后能利泽施于四表,功烈格于上下。盖取其道不取其人,务其实不务其名也。

——《资治通鉴》卷五十一【汉纪四十三】


【解题与点评】

司马光认为隐士之所以退隐山林,并不是他们不想为国家为人民做事,而是一种在世无道的情况下明哲保身的措施。作为君主,应该修明政治,弘扬王道,征举逸民隐士,让那些隐士有发挥自己才能的条件和机会。


当然,隐士中也不排除有以退为进,以隐图显,韬光养晦,见机而起的势利客,如东晋时期高卧东山的谢安。


司马光如何看待为人之道?


营阳王景平元年(癸亥,公元四二三年)

臣光曰:老、庄之书,大指欲同死生,轻去就。而为神仙者,服饵修炼以求轻举,炼草石为金银,其为术正相戾矣。是以刘歆《七略》叙道家为诸子,神仙为方技。其后复有符水、禁咒之术,至谦之遂合而为一;至今循之,其讹甚矣!崔浩不喜佛、老之书而信谦之之言,其故何哉!昔臧文仲祀爰居,孔子以为不智;如谦之者,其为爰居亦大矣。“《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君子之于择术,可不慎哉!

——《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九【宋纪一】


【解题与点评】

司马光认为不同的思想对人有不同的影响。“思无邪”就是思想情感表达适中,无“过”与“不及”之弊,思想情感表达适中,行为笃守正道。当然,人处在不同的环境下,对学术思想的接受是有差别的。如在得意之时,学点佛,参参禅,以免显现忘形之态;在失意时,读点《老子》《庄子》,染些道骨仙风,就可活下去了。


司马光如何看待为人之道?


高宗明皇帝建武元年(甲戌,公元四九四年)

臣光曰:孔子称“鄙夫不可与事君,未得之,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王融乘危徼幸,谋易嗣君。子良当时贤王,虽素以忠慎自居,不免忧死。迹其所以然,正由融速求富贵而已。轻躁之士,乌可近哉!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九【齐纪五】


【解题与点评】

这里引用一句很流行的歌词:“该出手时就出手啊!”凡济大事,成大业者,说话做事都是干净利落,果断坚决。患得又患失,有机会时抓不住,机会来了,又不知所措,这样的人只能看着别人吃肉,自己在一旁咽口水。有人说,幸运都是给予有准备的人。


司马光如何看待为人之道?


高祖武皇帝大通元年(丁未,公元五二七年)

臣光曰:湛僧智可谓君子矣!忘其积时攻战之劳,以授一朝新至之将,知己之短,不掩人之长,功成不取,以济国事,忠且无私,可谓君子矣!

——《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一【梁纪七】


【解题与点评】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每个人活着自有每个人的道理;看到别人的长处,反思自己的短处,才是客观、理性的态度。但是人们往往患有“近视病”,总看人之短,说自己之长,看来配戴眼镜是必要的。


【本文来源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资治通鉴〉为政智慧》】


司马光如何看待为人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