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不恰當的“暴力行為”,家長巧用3招,教會他如何尊重生命


導語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很多孩子有暴力行為,有時脾氣一上來就會非常狂躁,有砸東西人東西等現象發生,還有些孩子喜歡虐待小動物。

案例分析

小柯就是這樣一個小男孩,他在家裡是處於霸主地位,什麼東西不順他的心,他就會大發脾氣砸東西,摔東西,他不喜歡什麼小動物,連父母養了十來年的狗,都會把他打得血淋淋。

他在學校裡也是如此,與同學有矛盾就打架,後來他因為多次破壞學校設備,被勸退。那到底什麼是暴力行為呢?孩子又為什麼會有這種暴力行為?

孩子有不恰當的“暴力行為”,家長巧用3招,教會他如何尊重生命

一、什麼是暴力行為

暴力行為是侵害人身和財產,採取暴力手段對被害人的身心靈和生命財產都造成巨大的傷害,危及人類健康自由的一種行為,一般來說表現為暴力犯罪。

二、孩子會有這種暴力行為的原因

1.父母過度溺愛

很多父母對孩子過度溺愛縱容,把他捧在手心上當寶貝,這時候孩子就會產生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也會有霸權主義。

“孤犢觸乳,驕子罵母”,十歲的小玲就出現了這種情況,她經常喜歡擰別人的耳朵推別人一把,就連到了奶奶家也是如此,有一次奶奶不小心撞到了她,她便大發脾氣,回推了奶奶一把,還想要再動手時,“給我住手!”媽媽來了,但小玲卻不以為然,因為她知道每次犯錯媽媽都不會真的打自己,最多也只是念幾句。

孩子有不恰當的“暴力行為”,家長巧用3招,教會他如何尊重生命

後來在小玲之後的成長過程中,她吃了不少苦頭,因為社會中沒有人讓著她,下手個個都比她狠。所以父母所謂的“關愛”,也會斷了孩子的前程,“雖曰愛之,其實害之”。

2.父母缺乏對孩子的關愛

很多父母都是缺乏對孩子的關愛,從而造成孩子的性格缺陷,所以有很多孩子會把這種怨氣發洩到小動物身上,在他們眼裡,小動物並不是值得保護的,而是弱小到適合被自己欺負的玩物。

這種心理是十分可怕的,如果孩子缺少了最基本的愛心,那他以後極有可能會引發各類問題,誤入歧途。

孩子有不恰當的“暴力行為”,家長巧用3招,教會他如何尊重生命

3.模仿父母

孩子是父母的第一模仿者,很多父母自己在家裡脾氣暴躁,平時會亂扔東西,也從來不善待小動物,反而會虐殺動物,孩子看在眼裡,所以他也會對父母進行“模仿”。

因為他認為父母都是對的,小動物根本不值得保護和同情,從小的冷血教育也會讓孩子心理產生問題。

很多暴力犯罪的人在童年時,就是被父母影響,所以他們眼裡從來沒有所謂的關愛,他們對一切都很冷漠,所以這也使他們走上犯罪的道路。

那麼孩子有這種不恰當的暴力行為,我們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孩子有不恰當的“暴力行為”,家長巧用3招,教會他如何尊重生命

三、父母應該怎麼做

1.教會孩子尊重生命

“人之初,性本善”,每個小孩子都是純潔的像紙一樣,父母需要教會他們每一個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你看小魚奉獻了自己,被我們吃掉,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對它,小狗給我們管家,而且這麼可愛,我們要給他吃東西。”

經研究表明,父母這樣說是有一定效益的,很多孩子還會傷心於一些被人類食用動物的死亡。這或許看起來是極為搞笑,但他也反映著孩子的濃濃愛心,因為他們發自內心的尊重每一個生命。

孩子有不恰當的“暴力行為”,家長巧用3招,教會他如何尊重生命

2.讓孩子和動物建立起感情

在孩子比較小的時候,父母可以給他養一隻寵物,很多孩子小時候都會養一隻狗。這在父母沒有陪伴孩子的時候,狗狗也是另一個陪伴者,這能很好的幫助孩子和動物建立起感情。

很多孩子都是和家裡的狗狗一起長大的,他們之間的感情十分真摯和純粹,這些孩子通常也會非常尊重別的生命,因為他們知道“萬物皆有靈”。

3.言傳身教 愛護動物

父母也需要言傳身教的愛護動物,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看到,父母可以給動物喂一些食物,蹲下來摸摸他們的頭,也是讓孩子知道動物不會傷害人,而後孩子也會漸漸有這種意識,要愛護動物。

孩子有不恰當的“暴力行為”,家長巧用3招,教會他如何尊重生命

如果孩子對動物都有了一顆愛護之心,那麼孩子對人肯定也是十分尊重,不會發生那種暴力行為。

​​總結

“孩子的理性是不斷磨鍊與成長的,引導他們勝過餵養他們”。父母需要對孩子加以引導,讓他們知道什麼才是正確的,讓孩子學會尊重各種生命,那麼孩子在以後的工作生活中也會懂得尊重別人。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言傳身教,也祝願各位父母能與孩子共同成長。


育兒問題找寶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