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不恰当的“暴力行为”,家长巧用3招,教会他如何尊重生命


导语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孩子有暴力行为,有时脾气一上来就会非常狂躁,有砸东西人东西等现象发生,还有些孩子喜欢虐待小动物。

案例分析

小柯就是这样一个小男孩,他在家里是处于霸主地位,什么东西不顺他的心,他就会大发脾气砸东西,摔东西,他不喜欢什么小动物,连父母养了十来年的狗,都会把他打得血淋淋。

他在学校里也是如此,与同学有矛盾就打架,后来他因为多次破坏学校设备,被劝退。那到底什么是暴力行为呢?孩子又为什么会有这种暴力行为?

孩子有不恰当的“暴力行为”,家长巧用3招,教会他如何尊重生命

一、什么是暴力行为

暴力行为是侵害人身和财产,采取暴力手段对被害人的身心灵和生命财产都造成巨大的伤害,危及人类健康自由的一种行为,一般来说表现为暴力犯罪。

二、孩子会有这种暴力行为的原因

1.父母过度溺爱

很多父母对孩子过度溺爱纵容,把他捧在手心上当宝贝,这时候孩子就会产生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也会有霸权主义。

“孤犊触乳,骄子骂母”,十岁的小玲就出现了这种情况,她经常喜欢拧别人的耳朵推别人一把,就连到了奶奶家也是如此,有一次奶奶不小心撞到了她,她便大发脾气,回推了奶奶一把,还想要再动手时,“给我住手!”妈妈来了,但小玲却不以为然,因为她知道每次犯错妈妈都不会真的打自己,最多也只是念几句。

孩子有不恰当的“暴力行为”,家长巧用3招,教会他如何尊重生命

后来在小玲之后的成长过程中,她吃了不少苦头,因为社会中没有人让着她,下手个个都比她狠。所以父母所谓的“关爱”,也会断了孩子的前程,“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2.父母缺乏对孩子的关爱

很多父母都是缺乏对孩子的关爱,从而造成孩子的性格缺陷,所以有很多孩子会把这种怨气发泄到小动物身上,在他们眼里,小动物并不是值得保护的,而是弱小到适合被自己欺负的玩物。

这种心理是十分可怕的,如果孩子缺少了最基本的爱心,那他以后极有可能会引发各类问题,误入歧途。

孩子有不恰当的“暴力行为”,家长巧用3招,教会他如何尊重生命

3.模仿父母

孩子是父母的第一模仿者,很多父母自己在家里脾气暴躁,平时会乱扔东西,也从来不善待小动物,反而会虐杀动物,孩子看在眼里,所以他也会对父母进行“模仿”。

因为他认为父母都是对的,小动物根本不值得保护和同情,从小的冷血教育也会让孩子心理产生问题。

很多暴力犯罪的人在童年时,就是被父母影响,所以他们眼里从来没有所谓的关爱,他们对一切都很冷漠,所以这也使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

那么孩子有这种不恰当的暴力行为,我们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孩子有不恰当的“暴力行为”,家长巧用3招,教会他如何尊重生命

三、父母应该怎么做

1.教会孩子尊重生命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小孩子都是纯洁的像纸一样,父母需要教会他们每一个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你看小鱼奉献了自己,被我们吃掉,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对它,小狗给我们管家,而且这么可爱,我们要给他吃东西。”

经研究表明,父母这样说是有一定效益的,很多孩子还会伤心于一些被人类食用动物的死亡。这或许看起来是极为搞笑,但他也反映着孩子的浓浓爱心,因为他们发自内心的尊重每一个生命。

孩子有不恰当的“暴力行为”,家长巧用3招,教会他如何尊重生命

2.让孩子和动物建立起感情

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父母可以给他养一只宠物,很多孩子小时候都会养一只狗。这在父母没有陪伴孩子的时候,狗狗也是另一个陪伴者,这能很好的帮助孩子和动物建立起感情。

很多孩子都是和家里的狗狗一起长大的,他们之间的感情十分真挚和纯粹,这些孩子通常也会非常尊重别的生命,因为他们知道“万物皆有灵”。

3.言传身教 爱护动物

父母也需要言传身教的爱护动物,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看到,父母可以给动物喂一些食物,蹲下来摸摸他们的头,也是让孩子知道动物不会伤害人,而后孩子也会渐渐有这种意识,要爱护动物。

孩子有不恰当的“暴力行为”,家长巧用3招,教会他如何尊重生命

如果孩子对动物都有了一颗爱护之心,那么孩子对人肯定也是十分尊重,不会发生那种暴力行为。

​​总结

“孩子的理性是不断磨炼与成长的,引导他们胜过喂养他们”。父母需要对孩子加以引导,让他们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让孩子学会尊重各种生命,那么孩子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也会懂得尊重别人。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言传身教,也祝愿各位父母能与孩子共同成长。


育儿问题找宝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