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結束後,快來恩施,品嚐饞人的5種小吃,吃了還想吃!

恩施位於湖南、重慶、湖北三省交界處,是武陵山區的中心地區,其地域特徵決定了,恩施人天生就與美食有緣。因為湖南重辣味、重慶重麻味,都交匯於此,因此形成了獨具特色並頗具地方特色的麻辣味。在疫情期間,由於宅於家裡食品和調料有限,同時烹飪技術也並不是人人都行。好多人早就開始饞起了恩施的各種名小吃等。

一、恩施油香兒

油香兒,是湖北恩施的一種風味小吃,油香兒呈圓狀,金黃色或深紅色和深棕色(根據炸制時間的長短和大米黃豆的比例顏色略有不同)香酥可口,有"中國漢堡包"之美稱。

疫情結束後,快來恩施,品嚐饞人的5種小吃,吃了還想吃!

恩施街邊、餐館都十分普遍,是恩施人常見的小吃之一。油香兒以其價格低,製作快速,口味香酥得到人們的喜愛。

製作方法:

1、將大米、黃豆按一定比例混和好,用水浸泡一個晚上;

2、次日用石磨磨成糊狀放入桶中;

3、製作時先把糊狀原料舀一點兒放在特製的鐵勺中,然後加上火蔥(薤)、肉絲、土豆絲、雞蛋(雞蛋整個放在鋪好的內陷兒上面,炸熟後嫩香可口)等主料和分蔥、大蒜、花椒、辣椒、鹽等佐料(內餡可隨客人口味而變化),再均勻的蓋上一層糊狀原料並與底部的糊狀原料結合;

4、最後在鍋中不停翻動煎炸而成(由於剛出鍋的油香兒油水很重,所以放在鍋上的鐵架上將油瀝乾,而且也可以使滾燙的油香兒冷卻)。

二、恩施豆皮

(與其他地方的不一樣,無論是做法,還是口感都不一樣),色澤乳白,有淡淡香味。恩施豆皮又分米豆皮,綠豆皮,包穀(玉米)豆皮,是恩施人的主要早餐之一。

疫情結束後,快來恩施,品嚐饞人的5種小吃,吃了還想吃!

煮豆皮

食用時,在湯鍋裡煮熟後添加雞、鴨、魚、肉、菜等各種可供選擇的配料(當地人稱其為臊子),綿軟滑爽,美滋美味。

疫情結束後,快來恩施,品嚐饞人的5種小吃,吃了還想吃!

炒豆皮

食用時,將雞、鴨、魚、肉、菜等各種可供選擇的配料混合進去一起炒,豆皮酥滑鮮嫩,綿軟滋潤,配菜與豆絲的味道交合在一起,別有風味。

製作方法:

1.將大米用開水浸泡5-10分鐘。

2.將浸泡後的大米(或玉米或綠豆)磨成糊狀。

3.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入土豆(馬鈴薯)澱粉,攪拌均勻。

4.傳統的做法是將米漿在熱鍋裡攤成皮,切成絲,或者在熱鍋裡用特製漏斗盛裝旋轉烙成粉絲狀。

5.將成品晾曬在通風處。恩施豆皮的吃法不外乎兩種,一種就是煮,

三、坑洋芋

炕洋芋是恩施州流行的美食。"炕"是恩施方言,是一種做菜方式,介於用少量食用油煎與炸之間的一種烹飪方式。"洋芋"就是馬鈴薯(土豆)。

疫情結束後,快來恩施,品嚐饞人的5種小吃,吃了還想吃!

洋芋是恩施農村的主要糧食,而炕洋芋只是其多種做法、吃法之中的一種,洋芋經過油煎味道最佳,其中以茶樹油口感最好。於是便慢慢流傳下來,現已成為一道頗具特色的街頭風味小吃,當然,在正式餐桌上也成為了一道佳餚。備受人們青睞。

製作方法:

1、把土豆削皮,切成小塊,用水煮熟斷生。或者是把土豆塊直接放鍋裡,溫火用油炒,不要加水,一直到土豆熟了。

2、在鍋里加油,慢慢炕一直到土豆熟了。

3、加上所需的作料:鹽、蒜末、孜然、黑胡椒粉、蔥花、酸蘿蔔等等,炒勻即成。

四、建始大餅和恩施土掉渣燒餅

其味香脆可口,兼麻辣蔥香味,配一杯牛奶或豆漿,便是一份可口的早餐!

疫情結束後,快來恩施,品嚐饞人的5種小吃,吃了還想吃!

製作方法:

1、將麵粉、鹽、雞蛋、黃油、水等有材料混合在一起揉成軟麵糰。

2、在醒面之後,把麵糰擀成一個大圓片,刷上油,撒上鹽和蔥花,捲起。

3、分割成數段,兩邊捏嚴,按實。取一段按扁,擀成圓餅狀,醒發幾分鐘直至不回縮。

5、在火爐的火膛中加熱,小火烙至兩邊金黃,熟即可食用。

五、恩施社飯

恩施人十分看重" 過社",家家戶戶樂此不疲。過社時,都興做香噴噴的社飯。其味鮮美,芳香撲鼻,鬆軟可口,老少皆宜。

疫情結束後,快來恩施,品嚐饞人的5種小吃,吃了還想吃!

恩施人做社飯不光是自家人吃,還把它作為饋贈親友的佳品,故有民諺說:"送完了自家的, 吃不完別家的。"充分顯示出土家人淳樸、親和、好客的民風。

由於社蒿(香蒿)具有很好的藥理作用,其性苦寒,能治療和預防傷、腫痛、癆、瘧、痢、痔等多種疾病,所以社飯是土家人傳統藥膳中的一個常用品種。

製作方法:

採摘田園、溪邊、山坡上的鮮嫩社蒿(香蒿、青蒿),回家後洗淨剁碎,揉盡苦水,焙乾,與胡蔥、地米菜、臘豆乾、臘肉乾等輔料摻合糯米(也可摻入部分粘米,但需先將粘米煮成半熟後摻入糯米)蒸制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