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中國年輕人挺身而出?

2020年席捲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一種冷峻而直接的方式,成為了人性與國力、道路與制度的試金石。

最新消息,當中國已迎來戰疫曙光,中國以外全球確診病例卻超過60萬例。有別於中國“全國一盤棋”的大手筆戰疫,海外有些國家卻因種種原因,抗疫行動姍姍來遲,不幸錯失了窗口期,呈現出一言難盡的眾生相。

以年輕人來說,這次疫情,各國青年的表現的確也有所不同。在中國,被習總書記“點名表揚”的90後,一批又一批舍小我為大家,主動衝鋒在全國抗疫的各個戰場,不少人剛下戰場,又上一線,再接再厲打硬仗,成為中國“外防輸入、內防反彈”戰疫新主場上的勇敢擔當。而在另一邊,有些國家的年輕人最近卻頻頻被當地政府和專家“點名批評”,頗為無奈,除思維習慣的差異之外,確有不少西方年輕人視個人自由高於一切,無視疫情蔓延和社交距離警告,對群體生命安全置之不理,在疫情蔓延之際仍熱衷於社交派對、春假旅行和聚會狂歡。毫不收斂的青年“派對文化”、“社交需求”直接影響了“疫情低齡化”,也就不難理解了。

是什麼讓中國年輕人挺身而出?

來自仁濟醫院的於景海護士和周玲億護士是一對“95後”情侶,他們倆推遲了婚禮,雙雙報名奔赴武漢抗擊疫情最前線。

我們不禁要問,在疫情面前,為何一批批中國的“90後”放下個體的幸與憂,而與祖國、與人民同此涼熱,在抗疫之中不畏艱險、挺身而出?在災難面前,中國年輕人為何願意聽黨話、跟黨走?又是什麼讓中國共產黨再一次贏得了廣大青年?

答案的最根本,是因為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的政黨像中國共產黨這樣,從戰略高度重視關心和培養年輕人,所以疫情面前,中國的年輕人願意聽黨話、跟黨走,以大無畏的革命精神積極投身到疫情防控的各個戰場,譜寫一曲曲感人的青春之歌。

是永葆初心的文化基因,激盪著中國青年。中國共產黨建黨的血脈裡,流淌著青春的特質。陳獨秀36歲創辦《新青年》雜誌,成為開一代新風的時代號角;13位參與中共一大會議的建黨創始代表,平均年齡只有28歲。近百年來,先鋒本色、勇於革新、面向未來的文化基因,吸引了一代代生機勃勃的青年群體,在意氣風發的人生初始就滿懷信仰和抱負加入黨組織。中國共產黨歷經百年風雨而始終充滿生機活力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黨的隊伍中始終活躍著懷抱崇高理想、充滿奮鬥精神的青年人,“代表廣大青年、贏得廣大青年、依靠廣大青年,是我們黨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重要保證。”

是黨管青年的價值取向,引領著中國青年。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終把青年工作作為黨的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有別於一些國家把青年列為“社會問題”的定位,中國共產黨始終從“育新人”的高度,關心和培育青年,為實現民族復興注入新生力量。毛澤東同志生動指出,“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出席青年活動、與青年談心,提出了一系列高瞻遠矚的青年工作新思想新觀點,深刻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青年觀。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總書記在結尾段落特別強調了青年,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是一以貫之的組織魅力,凝聚著中國青年。在這場戰疫中,與海外青年各自為營截然相反的是,中國的年輕人緊密團結成一股繩。黨旗所指就是團旗所向,作為黨的助手和後備軍,中國共青團對青年構成強大的凝聚力、組織力、號召力。下午報名晚上就集體奔赴援鄂前線、36小時內建立起一支“隔天”就能上崗的300人青年志願者隊伍……不勝枚舉的響應速度和熱情,詮釋了中國青年的戰鬥力。由團組織發動的各列青年突擊隊、各類青年志願者隊伍,在醫療、科研、社區、道口、海關、心理援助和社會支持等戰線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是什麼讓中國年輕人挺身而出?

浦東機場,青年們在一線並肩作戰,死守祖國的空中大門

是眾心所向的制度自信,振奮著中國青年。在全球抗疫戰中,中國所顯現的全局指揮優勢、組織動員優勢、國民保障優勢,充分向世界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吸引力。在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和及時部署下,全國總動員,集中力量辦大事,較為迅速地扭轉了疫情的嚴峻態勢。在基層區縣、街道和社區,聯防聯控、群防群治的社會治理制度優勢,轉化為抵禦風險的治理能效,有效遏制了疫情的蔓延。中國青年經歷了戰疫的風雨洗禮,更深刻地體悟到中國的道路優勢、制度優勢釋放出的強大能量,更激發了愛國心、報國志。

是聲氣相求的榜樣力量,感召著中國青年。一場戰疫,讓中國的年輕人不僅傾心於鍾南山、李蘭娟這樣的中國“男神”、“女神”,也認識了無數面罩下“不知道你是誰,但知道你為了誰”的同輩英雄。當大洋彼岸的年輕人對病毒威脅無動於衷、對自己的社會責任熟視無睹,任性扎堆酒吧餐館、肆意聚集公園海灘、崇尚被曲解的“自由”時,和他們同齡的中國90後的黨員們,早已成為了抗疫一線的“逆行”者、排頭兵。這些穿上防護服如同“戰士”、脫下口罩還像個孩子的年輕人,成為新一代中國青年的表率,以自己的鐵骨錚錚向廣大青年昭示了黨員先鋒本色,昭示了黨組織的向心力,吸引更多的青年緊緊靠攏。

是春風化雨的信任關懷,溫暖著中國青年。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黨和國家對年輕人特點的把握與時俱進,對年輕人成長、成材、成家、成業的訴求全方位關愛,對年輕人為國為民挺身而出的奮鬥與奉獻精神,給予及時的勉勵與褒獎,顯示了黨和國家是青年成就自我價值的強大後盾。習近平總書記給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全體“90後”黨員的回信持續在青年中引發熱烈反響,“備受鼓舞”、“責任擔當”是出現頻率最高的感想詞。對他們而言,可以名正言順撕去曾經被誤讀的非主流標籤,可以在主流輿論場被看見、被認可、被鼓掌,是最大的前行強心劑和團結凝聚劑。

是什麼讓中國年輕人挺身而出?

武大人民醫院東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援鄂醫療隊年輕隊員劉凱醫生在護送病人做CT的途中,停下來,讓已經住院近一個月的87歲老先生欣賞了一次久違的日落

習近平總書記面向“強國一代”強調,要教育引導青年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 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正確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現在想來,這些一一得以印證。向上、立體、有愛的90後,在突如其來的全球疫情中,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無畏衝鋒、抗擊疫情,完成了新一代中國年輕人的成長禮。正是文化基因、黨性本色,是大國擔當、家國情懷,是時代使命、道路自信……吸引著中國年輕人跟黨走,在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時刻挺身而出。

一個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青年傳承的是根脈,面向的是未來。在全球戰疫的考驗中,中國青年在大風大浪襲來時那一聲聲響亮的“我上!我可以!”,不但高亢在此時此刻,也必將響徹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以開放胸懷捍衛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光輝歲月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