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戲偶文化與現代發展

戲偶已經有上千年曆史,其中兩個有二千年,年年不絕歷史的國家,就是中國與印度。中國自漢代就有歷史的記載。1983年,山東萊西地區漢墓出土機關木桶陪葬品,從木桶結構可以想像,可活動空間很大,作為表演的作用性,應該非常明顯。可惜國家並沒有進行分析木頭品種分析,在以上都木頭仿製,以此作為活動能力的測試,就可以百分百確定這是一個木偶,還是一個木桶。其他有上千年木偶歷史記載的國家,絕大部分都在亞洲地區。

淺談中國戲偶文化與現代發展

戲偶種類與兒童劇的關係

中國香港戲偶與傳統粵劇關係密不可分,戰前的酬神與廟會也有同臺,二十世紀初年很多粵西來港粵劇表演藝人都會兼演人戲、偶戲。

木偶皮影在全世界,都是由禮儀活動開始,嚴格一點來說,都是婚禮及喪禮的活動,再慢慢演變成宗教禮儀。所以,傳統上木偶皮影表演與宗教活動很難分割。西方宗教化木偶皮影的消失來自基督教的興起,亞洲木偶皮影的轉型,則因為現代化及西方化的出現。戲偶的種類繁多,包括手偶、皮影、杖頭偶、提線偶、大木偶及大型戲偶等。

淺談中國戲偶文化與現代發展

首先,即簡化版的布袋偶, 傳統又稱「 掌中偶」 、 表演戲劇時又可稱「 指花戲」 、 「 指頭木偶戲」 等。傳統布袋木偶是以布袋式的服裝來連接木偶的頭、 手和足。傳統木偶頸部藏於服裝內。頭部主要用木刻而成, 亦有以紙凝固後塑鑄而成, 然後塗以漆, 繪製臉譜。西方布袋偶如芝麻街式木偶、 潘趣街頭劇場則廣為人知。

其次是光影偶/皮影,主要運用動物皮、厚紙或膠片鏤雕成平面側影的偶人,傳統影偶繪上各種色彩的臉譜、頭盔及服飾,以燈光照射,投影於豎立的影窗或透光布幕上,配以音樂動作來作演出故事的一種偶戲。由於皮影是一平面藝術,故構圖上通過誇張雕刻手法,以達到戲偶角色戲劇化的個性和特徵表現, 如眉、眼、鼻、嘴等。

淺談中國戲偶文化與現代發展

還有就是杖頭偶和提線偶,明代(六百多年前)流行於中國大部分地區以至廣東一帶的偶戲,從演出的劇目、科介、行當、音樂,臺規等各方面,均與粵劇無異。傳統杖頭木偶由頭、肩、手加戲服、帽盔、須等合成,偶頭(連頸)用樟木雕刻而成,可防蟲蛀。

提線偶傳統又稱「懸絲木偶」、「牽線木偶」、傀儡戲、線戲、嘉禮戲等。古代凡有盛事如婚嫁、酬神等,必先演提線戲。木偶的頭背手足等各個位掛上細線後,而演員要操縱木偶,只要通過牽提吊線便能做出如挑、撥、提、勺等各種動作。木偶形象包括了動物或人物。

淺談中國戲偶文化與現代發展

最後是物件偶和大木偶,物件偶就是運用任何家庭用具、清潔用品以至任何東西,化身成的戲偶。再簡單再微不足道的小物件都可以用做製作物件偶,湯匙可以成為高瘦的小夥子、荼壼可以變成風趣幽默的阿姨。

大木偶演出以戶外表演為主,是從農村的遊行節慶活動發展而成的「大戲偶」。在美國「麵包及傀儡劇團(The Bread and Puppet Theater ) 」的發展及推廣後,成了世界上其中一種在社區、教育及政治層面上的重要種類。而中國歷史悠久的「舞龍」、「舞獅」及廟會等大戲偶表演亦可歸類為大木偶。至於模仿動畫(卡通)角色外型而出現的「身體服飾」偶,成了大型戲偶的另一重要方向。

淺談中國戲偶文化與現代發展

荷蘭藝術家Duda Paiva的獨腳戲「晨星」,升降機技工誤降地府,被「橡膠偶」魔鬼附身,演員同時飾演「偶」的操控者及技工,「偶」原是魔鬼的「替身」 ,也是表演魔鬼的「媒介」。但,技工發現原來自己可替代戲偶操控者,控制魔鬼。人最終更可替代魔鬼,人比魔更甚。如果,這不是獨腳戲;魔鬼不是形象突出的「偶」;如果飾演不是一分為三,時分時合;「替身」的「偶」不是由被控制到被消滅,最終「人」才是魔,前衛舞臺必然失色。「替身」、「媒介」的哲學性,成就了木偶、皮影在當代前衛舞臺的地位。木偶、皮影,當然不單單是兒童劇。更因這些功能,成為當代普及教育、諮詢輔導、心理治療的重要成分。無可否認,現代木偶出現的確由兒童劇場開始。

淺談中國戲偶文化與現代發展

戲偶現代化與兒童劇是一個密不可分的事情,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奧匈帝國成為當時的歐洲第三大國,版圖橫跨多個民族地區由北邊的捷克到意大利北部及羅馬尼亞等,奧匈帝國以文化、藝術、音樂,見稱全世界。另一個當時非常重要的發展,就是對兒童教育的重視,於是專門有演戲給兒童的劇場,念頭由此產生。教育家與表演藝術家,在思索兒童最喜歡的是什麼品種的表演。他們發現街頭表演的面具藝人及木偶藝人,最受兒童歡迎。以木偶作為兒童的表演,就成為20世紀初最重要的表現形式,二十年代在今天捷克Pilzen 就開始有專演兒童劇的劇場,兒童劇Children Theatre 正式成為藝術的項目。偶戲終於找到觀眾的渠道,正式走上脫離傳統,現代化的道路。

1991年,機構還是「佚名劇團」時代,訪問捷克中,明白戲偶的重要,於是成為機構主要風格,以戲偶、皮影表演的「兒童劇團」。

戲偶不單是娛樂、藝術與傳承的舞臺表演形式,對兒童教育及輔導也很有貢獻。

淺談中國戲偶文化與現代發展

皮影由神秘巫術蛻變成電影

影子戲在世界上,最有名的國家當然是中國、印尼、印度、土耳其等四國。除了皮影外也有手影,西方很多時候叫手影是中國影,所以手影極有可能源自中國,近年日本,西班牙都有很好進展。法國因為皮影的啟發,發明現代電影。現代影子戲舞臺貢獻很大的兩個人物,其一是澳大利亞的Richard Bradshaw 的幽默小品,有點像Mr. Bean 的影子戲短作品,使現代觀眾喜愛。

另一位是美國藝術家Larry Reed 把影子戲電影化,以多畫面燈光投影技巧,加上他發明的「影子面具」,配合真人肢體動作剪影。電影化的影子戲很好看,九十年代未從美國引入中國香港,之後還以這些製作到訪中國皮影家鄉唐山,韓國,東歐捷克、匈牙利、俄羅斯演出,受到各地朋友歡迎。

淺談中國戲偶文化與現代發展

中華大地遍佈皮影,其中以唐山、天津、北京為中心的東北風格,唱功十足,以西安、甘肅為中心的西北表演風格粗獷有力、雕刻精湛,以長沙為中心的紙影,還遺留宋明古風,與廣東陸豐及中國臺灣高雄是一脈相承。彩色與否靠影人皮革的透明度,現代影偶多以透明膠片代替皮革,其中湖南是膠片影偶創新發明的木偶劇院,後來遍及全國都用膠片及光管。唐山掌握技術之後,把它帶回北方,因此皮影現代化推向大盛。

北京皮影團路家班是清未民初重要的一頁,早在清末民初已經引入現代題材、故事及影人,士兵、汽車、大炮,以致坦克都在戲中出現。中國香港,有幸有來自湖南李建新師傅,使香港傳統皮影表演更上一層樓。中國成都手影方面,有沈曉師傅,使手影有所傳承及發展。

淺談中國戲偶文化與現代發展

中國研究皮影民俗歷史專家,四川成都的江玉祥教授,他與Jo Humphrey 女士,可以算是一東一西的皮影學術泰斗。Jo Humphrey 女士與同伴,六十年代開始從美國紐約歷史博物館、明尼亞波利斯美術館、加州大學博物館收藏的一批清代皮影,共一萬多個,進行分析及研究。

後來,為了展示,特別自行雕刻皮影進行演出,以便展覽有活動,更可觀。計劃完結後,她在紐約成立悅龍皮影團,之後改名金山皮影學院,現在的名字是Chinese Theatre Workshop ,由馮光宇女士擔任總監。Jo Humphrey作為美國人對中國皮影的認識可以算是一絕,多次奔走於世界各地進行研究,終身貢獻中國皮影文化,其精神與態度很值得我們學習。

淺談中國戲偶文化與現代發展

木偶和皮影的現代發展如何?

中國木偶、皮影,從兩千年曆史到精緻雕刻,從劇團體制到表演技巧,到近代兒童劇,都從沒有落後於世界形勢,更是西方藝術界津津樂道的學習物件。但,為何時至今日,不斷聽聞專家、學者救亡的呼喚,問題在哪裡呢?是,我們太在意模仿真人表演,太追求西方商業劇場的效果,沒有認真研究木偶的哲學特質?使木偶失去了自己的個人魅力,比不上「演員」成了次貨!是,我們太鍾情於宣傳推廣,沒有好好研究木偶教育本質?使木偶失去吸引兒童的色彩,比不上「動漫」成了附屬品!兒童木偶劇更成為了長篇的公益廣告呢?是,我們太固執於木偶、皮影是表演,聽不進各種的教育理念,比不上其他藝術的教育,在普及教育中造福下一代呢?是,我們太尊重木偶、皮影是古董、遺產身份,使它們失去了傳承、發展的青春力量,比不上西方的話劇及音樂劇的活力呢?是,我們太懷念明、清兩朝木偶、皮影的光輝歲月,逃避面對現實的競爭與挑戰呢?是,中國木偶、皮影真的沒有成功因素,還是我們由下至上實實在在輕看木偶、皮影,沒有藝術理論、哲學思考及教育功能的深入研究呢?

期望中國的戲偶文化能夠再延續千年,期望我國在戲偶未來歷史中依然大放異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