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艰难时刻,10万精锐部队出国参战,却被英国人坑惨了

1941年,中国的抗战进入了第10个年头。当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随着日本对美英等国的开战,一个新的战争时期拉开了序幕。

今天的人们总认为,太平洋战争一爆发源源不断的国际援助物资就开到了中国,而中国抗战立马变得不太艰难。

实际上太平洋战争初期,美英等国自顾不暇,其输送往中国的物资是很有限的。因此,在1942年中国的抗战依然是非常艰难。

而在这种艰难的时刻,中国却派出了10万精锐部队组成远征军开赴缅甸作战,我们知道这就是抗战史上著名的中国远征军。

抗战艰难时刻,10万精锐部队出国参战,却被英国人坑惨了

在国内艰难时刻派出一支生力军到缅甸,一方面是帮助英国人守住缅甸,同时也是保住海外物资输送到中国的最后一条血管。

以其本质而论,既是抗日,也帮助了盟友和自己,属于多赢。

但是这次雄心满满的出兵却以惨败而告终,10万大军在很短时间内便溃不成军,最后活下去的不过4万多人,3个参战军全部丧失战斗力。

而且不仅缅甸没能保住,日军还一路尾随攻入了云南,占领了滇西的大片国土,其兵锋一度还度过了怒江,引起昆明和西南的震动。

毫无疑问,这是一场大败仗。

抗战艰难时刻,10万精锐部队出国参战,却被英国人坑惨了

在抗战时期,打败仗的时候有很多,其中除了基础战力的差距外,最主要的就是指挥上的混乱。

中国远征军的作战系统除了史迪威之外,还有罗卓英、杜聿明以及以林蔚为首的参谋团,甚至蒋介石也遥控指挥,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混乱的指挥体制使得中国远征军事实上一次有组织的会战都未能打成,失败在所难免。

但是中国远征军的失败,还有一个国家是要负责任的,这就是远征军出手帮助的英国,我们本文就谈谈英国在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中是怎样的表现。

缅甸,当时是英国的殖民地,自缅甸向西,如今的孟加拉国、印度、巴基斯坦当时都是英国的殖民地。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以11个陆军师团开展南洋作战。其最初主攻的方向在马来半岛和菲律宾,结果美英在当地的殖民军一触即溃,日军迅速得手。

抗战艰难时刻,10万精锐部队出国参战,却被英国人坑惨了

而日军在解决掉马来半岛的英军后开始挥师由泰国进入缅甸作战,其一方面是打击英国势力,更主要的则是切断国际对华援助通道,并在西南方向威胁国民政府,以迫使其投降。

其实对于日军的这种野心,当时的中国和英国早就意识到了。在1941年春,就有一个中国缅印马军事考察团,对缅甸等国进行考察,商讨日后的协防事宜。

不过英国人对自己的利益精打细算到了极点。杜聿明对其评价是:英国是一个老牌的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国家,十分自高自大。

一方面,面对日军进攻的问题上,英国是矛盾的,它既有日军不敢攻击的幻想,又害怕日军一旦攻击的话,自己守不住,希望引入中国军队帮助其防守;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历史上对缅甸影响很大,一些缅甸势力又有强烈的反英倾向,英国又害怕中国军队入缅后引发连锁反应。

在这种纠结的心态中,中英军事同盟直到1941年12月23日才签订,此时太平洋战争爆发已经两周了。

抗战艰难时刻,10万精锐部队出国参战,却被英国人坑惨了

而即便如此,英国仍拒绝和拖延中国军队入缅布防,使得中国军队的动员出国到1942年2月才得以真正进行,耽搁了部署的最佳时间。

尽管如此,因为涉及到滇缅通道的安全,中国还是出动了当时国内装备最好的第5军全员参战,此外还有第6军、第66军,加上附属部队共计10万人。

请大家注意,在一年前军事考察团出国考察的时候,是形成了一定的作战构想的:

计划动用英缅军2到3个师,中国军队3到5个军,以主力集结在缅泰边境毛谈棉、登劳山脉及景东以南地区,预先构筑阵地,采取决战防御,同时控制强大的预备队于二线,适时增援。

这套作战方案是结合了当地易守难攻的特殊地理环境和国军擅守不擅攻的情况,同时设想以火力优势(英军及第5军有重装备)于阵前大量杀伤日军,而后再行歼灭。

其作战意图是保全缅甸,再不济也要在缅甸南部组织会战,以达成英国保住缅甸、中国保住滇缅路的目的。

抗战艰难时刻,10万精锐部队出国参战,却被英国人坑惨了

这一计划如果在1941年中得以实施的话,虽不至于有设想的那么完善,但也不可能使得日后的缅甸防御在短时间内崩盘。

但是英国认为,日军主要意图是向切断滇缅路,其从老挝方向向中缅边境攻击的可能大,而断然不敢直接进攻缅甸。再加上上述的原因,英国始终没有让中国军队入缅部署,但是其也害怕极端情况出现,因此也没有直接拒绝中国的方案,但就是拖而不办。

1942年1月下旬,日军33师团、55师团(投入11个步兵大队,另有4个步兵大队留泰国,55师团1个支队不在建制内)向缅甸发起进攻,到3月8日,日军已经占领仰光。同时日军部署开始北进,其用于缅甸作战的军力为第15军团,除了上述2个师团外,还有18师团、56师团随后加入战团。

日军的缅甸作战最初仅力求占领仰光在内的缅甸南部,至于攻占整个缅甸,甚至从缅甸攻入中国,还没有军官敢于这么想(日军南方军认为最多仅能确保仰光,然后策动缅甸独立,而激进的服部卓四郎意见则是占领缅甸仁安羌一带,至于北进密支那甚至攻入滇西尚不在计划内)。

抗战艰难时刻,10万精锐部队出国参战,却被英国人坑惨了

但是缅甸英军的迅速崩溃使得日军的胃口越来越大,遂有鲸吞缅甸之意。试想如果按照原先中国提出的方案,以3到5个军提前布防,断然不会让日军后来的战果远超其预计。

1942年3月8日,日军即已占领仰光,同日,中国远征军先头部队第5军200师一部急行军抵达同古,接替了英军防务。

200师刚刚立足,日军第55师团即已杀至,此路为日军中路军,另有33师团为西路军、18师团为东路军,主攻目标是缅甸中部的曼德勒。

200师以一师之力抗击日军55师团主力,此后日军再以新到的56师团一部投入战团。

当时200师虽已抵达同古,但远征军有的后续部队还在国内,为了争取时间,200师在同古坚守了12天,付出了2000余人伤亡的代价。

日军评价:第200师,其战斗意志始终旺盛,尤其是担任撤退收容的部队直至最后,仍固守阵地拼死抵抗。虽说是敌人也十分英勇,军司令官饭田中将及其部下对其勇敢均表称赞。

抗战艰难时刻,10万精锐部队出国参战,却被英国人坑惨了

200师的血战是为了掩护主力部队集中,击破日军后,进而收复仰光。但是12天的血战后,中国后续部队依然未能集中,为防200师被日军围歼,杜聿明不顾史迪威反对,将其撤收下来,以寻机再战。

至于中国军队为何迟迟未能集结,杜聿明认为是英方另有阴谋,故意耽误运输。

从事后的情况来看,当时中国和美国的意图是反击日军并进而夺取仰光,或者至少进行几次会战遏制住日军攻势。但英国的实际想法是以中国军队充当自己的挡箭牌,帮助英军及侨民赶快撤往印度,这也是后续作战屡屡流产的最根本原因。

因为没有英军的协助,人生地不熟的中国远征军如何在缅甸快速南运?

同古战后,第5军新22师在斯瓦河逐次抵抗日军,意图掩护主力在平满纳会战。但西路英军溃败过快,东路第6军梯次抵抗,不敌日军快速部队,以至于平满纳会战也告流产,日军仍不断北进。

在此期间,为了挽救西路英军,66军新38师打出了著名的仁安羌大捷,救出了被围英军7000多人。

抗战艰难时刻,10万精锐部队出国参战,却被英国人坑惨了

此战虽名为大捷,但实际上日军至此方向投入兵力并不多,其最大意义在于拯救了英军主力一部,而非消灭了多少日军,因此仅以消灭日军人数而论,不算太多。

而此时的英军,竟然能被人数和装备都不如自己的日军包围,也足见其战力之有限。

如前所述,中国军队在仁安羌虽然救了英军,但平满纳会战却流产了,不得不再次后退到曼德勒组织会战。

可所谓的曼德勒会战只是远征军的一厢情愿,英国人早就不想打了,中国军队却已经高度分散,面临被各个击破的风险。

1942年4月19日,史迪威、罗卓英通告杜聿明,西路的乔克巴当发现日军3000余人,下令第5军以200师紧急驰援。

杜聿明认为,东路日军56师团向远征军后方基地腊戌急进,应首先确保棠吉、梅苗,以防远征军后路被切断。而乔克巴方向尚且有新38师掩护英军,且第5军摩托化侦察兵在此方向并未发现敌情,故而不愿执行命令,但尽管如此200师主力还是被运输到了乔克巴当。

抗战艰难时刻,10万精锐部队出国参战,却被英国人坑惨了

但是200师抵达后才发现这里根本就没什么日本人,只是英军为了加强其撤退路上的掩护力量瞎扯出来的敌情。

200师于是又急运棠吉,该地短暂克复后,200师又被运到了皎克西,此时中国远征军各部已经大乱,曼德勒会战也告流产。

4月29日,日军东路快速部队攻占腊戌,随后于5月初攻入攻入我国云南境内惠通桥畔。

此时,对远征军来说,所谓击破日军克服仰光已经不可能,甚至自己的退路都成了问题。

再之后,远征军主力选择野人山归国,上万人没有死在抗日战场上,却在这里被毒虫瘴气吞没。远征军其他部队除较早退回国内的外,新38师、新22师则退往印度,3个军全部失去战斗力,所余官兵不过4万余人。

抗战艰难时刻,10万精锐部队出国参战,却被英国人坑惨了

而其余损失的近6万人中,战场损失不到2万人,剩下的都是撤退途中的非战斗损失。以当时最精锐的第5军为例,全军42000人,战斗损失7300人,非战斗损失14700人,200师战后仅剩4000人、新22师和96师只剩3000人,加上实力较多的军直属队,第5军仅剩2万人。

这次作战,除了几次师/团级战斗外,真正意义上的会战一次也没能打成。不是说战败了,而是说连战的机会都没有,就败了。

从作战目的上来说,缅南的仰光没保住,缅中的曼德勒没保住,缅北的密支那也没保住,腊戌也失守了,大量外援物资落入日军之手不说,滇西也丢了。

这样的失利给中国的抗战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如果我们再看看日后的滇缅反攻作战的话就会发现,仅仅是为了收复滇西和缅北,远征军和驻印军就又伤亡了10万之众。

而在此期间,由于日军控制了密支那,使得代价高昂的驼峰航线也运不了多少物资,使得国内抗战物资紧缺的局面一直得不到有效缓解。

抗战艰难时刻,10万精锐部队出国参战,却被英国人坑惨了

杜聿明后来总结了八个字:丧师辱国、罪无可恕!

仗打成了这个样子,原因很多,但无论谁去总结作战失败的原因都能归咎到中英矛盾和指挥混乱上来。而这些矛盾,与英国一开始的战略布局就有关系。

中国军队入缅想的是抗战,英国人只想让中国兵掩护自己跑路,这仗怎么打?

按照英国当时在缅甸的运力和物资,中国远征军的集结是可以较快完成的。但英国宁可将堆积如山的汽油丢给日本人,也不让中国军队使用,在远征军的投入问题上,也是一个团、一个师地使用,使得远征军自始至终没有一次集结成功。

在中国远征军撤退路上,发现有英军大量的后勤物资,但这些物资却始终没有大量提供给中国军队。第5军第96师师长余韶恼怒说,英国人就是看不起我们,认为第5军这样的草鞋兵不配吃罐头。

甚至对于救出了自己的新38师,当这支军队撤往印度时,英军一度还想将其缴械,理由是可能威胁到当地的治安。孙立人发火,谁敢缴械,就开火自卫时,英国人才打消这一想法。

抗战艰难时刻,10万精锐部队出国参战,却被英国人坑惨了


抗战艰难时刻,10万精锐部队出国参战,却被英国人坑惨了


抗战艰难时刻,10万精锐部队出国参战,却被英国人坑惨了

我们不能说远征军的失败全部是由于英国造成的,但毫无疑问英国的自私是造成远征军败得如此彻底的重要原因。

因为英国人的自私,多少中国军人死于非命?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士好歹是跟日军拼命战死的,可那4万死在野人山的官兵,他们牺牲得冤不冤枉?而之后为了收复这些轻易就失守了的要隘,又付出了更大的牺牲。

所以对于中国远征军的悲惨遭遇,英国人是难辞其咎的,我们希望今天的人们一定要看到这一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