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 : 离经叛道的背后,隐藏着最纯真的人性


《在路上》 : 离经叛道的背后,隐藏着最纯真的人性

看到《在路上》书名三个字,我怦然心动,突然想起来一句话: “身体和灵魂,至少有一个在路上。”基于这样诗意的美好幻想,我情不自禁拍下这本书。收到书后,立刻迫不及待、满怀憧憬地读起来。

然而,事与愿违,书里面年轻人荒诞不经、颓废的所作所为,实在不敢恭维。还有离经叛道的反叛,也与我的三观相去甚远,不敢苟同。

我心里好难过,暗想这本世界名著怎么会这样?踟蹰徘徊了好几天,在我几乎要放弃阅读时,女儿说了一句话,“很多时候,一本好书的开头会滤掉好多人。但当你继续往下读,则会渐入佳境。”

“莫非,《在路上》就是这样一本需要慢慢找感觉的好书?”我暗自思忖。于是,我按捺下自己焦躁不安的心,带着疑惑,带着探究的眼神继续往下读。

《在路上》 : 离经叛道的背后,隐藏着最纯真的人性

小说中不安分的少年,流浪一千九百多英里,横穿美洲大陆。他们一路走来,有迷茫,有反叛,有深思,有叩问,变化真不小。我跟随他们的脚步,倾听着他们的苦与乐,看着他们一路挣扎,一路成长,也收获了很多。

1、离经叛道对人类有着谜一样的吸引力

每一位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在路上》的作者是美国杰克·凯鲁亚克, 他擅长“即兴式的自发性写作”, 这本《在路上》就是他纯粹由着性子,文字如急流瀑布般喷泻而出的杰作。

《在路上》自面世以来,影响力毋庸置疑,但反差也巨大。争议的焦点是 :杰克·凯鲁亚克的行文风格。赞赏者,认为它像作者癫狂吹奏出的比波普萨克斯风,音符随着意识的起伏流溢而出。批评者,则认为结构松散,支离破碎,句子不合语法规律。

《在路上》 : 离经叛道的背后,隐藏着最纯真的人性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大的反差呢?

《在路上》带有浓厚的自传色彩,几乎是垮掉派作家的群像。在凯鲁亚克笔下,主人公狄恩·莫里亚蒂的热情癫狂、玩世不恭、对权威的蔑视以及对快感的追求,极力体现了垮掉派一代对体制与主流文化的反叛。

这种反叛化成文字,形成了作家杰克·凯鲁亚克别具一格的文风。他的文风和他们疯狂的行径一样疯狂,是对传统文学极大的挑战。

《在路上》离经叛道是这群像“快乐的疯子”一样的年轻人最鲜明的特点。我们回望历史,不可否认,离经叛道对人类始终有着谜一样的吸引力。

下一代的年轻人,通过对传统、权威和上一代的反叛,得以打破过去,探索出新的文化形式,甚至改变世界。因为反叛,世界才有了那么多的文化形式,才有了那么多记录他们各自所处时代的好作品,文化才更加繁荣昌盛。

这不就跟我们中国人常说的“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的强”,如出一辙吗?虽然国度不同,但所蕴含的意思是相通的。我们不能否认“离经叛道”在推动文学进步中,所起到的积极推进作用。

《在路上》 : 离经叛道的背后,隐藏着最纯真的人性

2、离经叛道的背后,隐藏着最纯真的人性

《在路上》离经叛道只是他们垮掉派一代的表面现象,透过他们的荒诞行为与反叛思想,我们还可以看到:他们与灵魂的抗争、他们生命内在的激情和人性的觉醒。

萨尔独自穿越半个美国,走到爱荷华时,精疲力竭,找了一家简陋的宾馆,睡了整整一天。当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他醒了。

他对独特而奇特的那一刻,是这样描述:“那一刻,我不知道我是谁——我远离家门,为旅行心神不宁、疲惫不堪,如今在一间从未见过的廉价旅馆里,听着外面的嘶鸣。有那么奇怪的十五秒,真的不知道我是谁。我只是某个他人,某个陌生人,我的整个人生就是游荡的人生,幽魂的一生。”

《苏菲的世界》提出一个哲学的终极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在路上》的萨尔也发自肺腑地如此叩心自问。他能在作出这样的叩问,可见,他的行为虽然前卫反叛,但思想并不糊涂,他在与灵魂做着巨大的抗争。他的叩问,还不自觉地带动读者也发出同样的思考。

我们行走在人生路上,为了认清自我,为了不跑偏,不就是应该经常问问自己这样的问题吗?经常叩问,可以让我们时时保持自己的本真,不忘自己的初心,不迷失自我。

《在路上》 : 离经叛道的背后,隐藏着最纯真的人性

萨尔因他吸食大麻昏睡许久,醒来后沉痛地说:“直到不知什么时候,我才从火焰与沉默中抬起头来,就像从沉睡中醒来,回到这个世界,或者从虚空中醒来,进入一个梦境。”

我们都知道大麻是毒品,具有致幻作用,会让人产生幻觉。但因为大麻会给人快感,极具诱惑力,所以很多人禁不住诱惑以身犯法,甚至铤而走险。然而,吸食者在极度的快感过后,留下的只有空虚与无尽的烦恼。

在这里,作家写的是大麻。其实,人生的诱惑又何止是只有大麻?人生的诱惑很多很多,诸如金钱、地位、房子、美色等等。谁禁不住诱惑,谁就会完全迷失自我,甚至道德沦陷。

就像在小说里,萨尔说的那样:“我根本不敢抬眼,因为你的眼睛已经看清了你的内心,财富与珍宝太多,你必定无法承受。”是的,当看清以后,无法承受!从这里,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萨尔人性的觉醒和内在激情的燃烧。

他用自己真实的经历告诫读者,一定要远离毒品,远离诱惑。从这一点来说,他们这一代人看似玩冥不化,实则极具社会责任感。他们的灵魂深处闪烁着人性善良和本真的光芒,以及对人生独到的理解。

《在路上》 : 离经叛道的背后,隐藏着最纯真的人性

3、 经过离经叛道的长途跋涉,终向生活屈服

他们的身体走在路上,灵魂也在路上。身体走过千山万水,灵魂也经历了千锤百炼。

临近旅程的终点,广阔的土地在他们左右绵延伸展,慵懒的风越过偶尔出现的广阔树林,和被夕阳映红的古老传教所吹来,云朵汇聚成巨大的云团向上升起。

他们看着路边的景色,欢欣鼓舞,激动万分。

他们终于赶到了墨西哥城!全程一千九百多英里,从丹佛那个下午的前院启程,走到世界上广袤的《圣经》之地。他们横穿美洲大陆,一路上经历种种意想不到的困境,成功终于抵达道路的终点,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英雄的壮举。

到达终点时,萨尔发烧到昏迷,神志不清。在世界的屋顶上,他突然感悟,他在自己可怜的皮囊里活过了一生,甚至更多人的一生,一切都在他的梦里。

一路逐梦前行,梦想实现了,走过的路仿佛有一生的里程那么长。

《在路上》 : 离经叛道的背后,隐藏着最纯真的人性

回望走过的路,他们感慨万千:“从现在开始,我们要把一切都抛在身后,进入全新的未知阶段。所有那些年,那些麻烦和刺激——现在到了这里!现在我们可以安心抛开其他东西不想,就这样一路向前,去理解世界,我们认真地、诚实地面对生活。”

他们经过离经叛道的长途跋涉,走过万水千山的征途,躁动不安的灵魂在坎坎坷坷中得到升华,终于认清了人生本来的样子。

长途跋涉的磨练唤醒了最纯真的人性,他们最终屈服于生活,并于踏实生活中安放灵魂。他们明白了,人活着,就要做好自己,为父母着想,为未来谋划,为儿女树立好榜样。

透过作家率真的文字,我看到作家打开了一扇窗,这扇窗就是他们年轻人自己探索世界的眼睛,这么美好的眼睛,代表和意味着最美好的灵魂和最纯真的人性。

是他们看似离经叛道的疯狂远行,助长了灵魂成长。我特别敬佩那些敢于走在路上的人,不管是身体还是灵魂!

《在路上》 : 离经叛道的背后,隐藏着最纯真的人性

大胆地走着路上,就是勇敢地接受人生的磨练。记得读过这样一句话:“不经历地狱般的磨练,怎么能弹出自己的乐章?怎么能无畏地走下去?”

经历是人生的最好老师,逆境是磨练人生的最高学府。时间会使人磨平一些棱角,忘却一些记忆,但走过的路,会永远镌刻在心底,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

莎士比亚曾经说“时间会刺破青春的华丽精致,会把平行线刻上美人的额角,会吃掉稀世之珍,天生丽质,什么都逃不过它横扫的镰刀。”

虽然时间有如此强大的力量,但我仍期盼,经过时间磨历多年后的你,走出半辈,归来仍是少年,仍然能够记得起航的脚步,仍然能够不失本真,坚强无畏、勇敢拼搏地生活。


《在路上》 : 离经叛道的背后,隐藏着最纯真的人性

想了解更多的内容,请直接用今日头条app上方的搜索框输入,也可以这样在头条搜索。

《在路上》 : 离经叛道的背后,隐藏着最纯真的人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