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口春天的味道,它叫青团

作者 王洁平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江南的春天除了枝头繁花,还有一个特别的符号——淅淅沥沥的细雨。春季恰是艾草生长的好时节。在这氤氲芬芳的春日里,用艾草和糯米粉和作的青团子,俨然是江南一带“网红”的时令美味。

好一口春天的味道,它叫青团

艾草

艾草,大概就是因爱春而生的吧。墨绿色的叶片,背部密生灰白色的绒毛,茎叶散发着淡淡香气,直沁人们的肺腑。《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通十二经。”用艾草制做青团,最早可以追溯到寒食节。过节期间,人们不生火,只以冷食充饥。在早年的寒食节时,就已经有了墨绿色的糯米团子相伴的记载。后来,青团被用来祭祀祖先,并渐渐地化身为春天的使者,成为人们这期间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每年一到清明前后,人们都会念念不忘用新鲜艾草做成的青团,似乎欲把对于春天的喜爱和憧憬都“馅”入、寄寓到这可口的青团里了。另外,有趣的是,由于“清明”和“聪明”谐音,在明清时,抱着幼儿向邻里乞讨“清明团子”,还成了一道流行的民间习俗呢。

这碧绿如玉的青团,分明是春日的味道、家乡的味道。采摘新鲜的艾草,碾压成汁,放入石臼和糯米一起捣,米粉和汁液在上百次的捶击下慢慢融合,然后化作青青的色泽,给青团上馅,再垫上芦叶,放在锅里蒸,艾叶的清香就一点点地飘出来了。出锅前,还有一道特别的工序:在青团的表面轻轻地刷上一层熟油,如春风轻轻地拂过一般,让那青团愈加显得碧绿生青,富有不一样的光泽。江南人家大都喜欢豆沙馅的。蒸熟的青团油绿如玉,糯韧绵软,豆沙馅心甜而不腻,那一口味道啊,齿颊留香,甜到心里。

好一口春天的味道,它叫青团

青团

好一口青团的江南人们着实聪明,艾草难找,就采用浆麦草、绿叶蔬菜汁和糯米粉和作青团,反正都有一份时令的青色和清香。而馅心的“内涵”么,现在也是五花八门起来。有芝麻、花生、香芋,有荠菜肉、春笋肉馅的,还有蛋黄肉松等等,就看各人的想像空间和“聪明才趣”啦!是么,青团里包的就是整个春天,“馅”的就是自己的一份心情吧。

不时不食啊。吃了青团,还不过瘾,于是,田野里多了挑野菜的人,没有这个闲暇的则上菜场超市选购:金黄翠绿相间的香椿,带着泥土芬芳的荠菜,暗香沁人心脾的马兰,鲜嫩清脆的蕨菜……江南人家是会吃的,春天的餐桌上总是少不了一两碟绿意盎然的春菜。青团,春菜,吃得不亦乐乎;似乎只有把这份绿色、这份春味,全部吃到肚里,这个春天才算完整,这也许就是江南百姓特有的春天情结吧。

唯春色和美食不可辜负也。惦念青团了,立马去附近的老字号穆桂英糕团店买了几个豆沙馅的青团,那真是色如碧玉,亮如翡翠,糯韧绵软,清香扑鼻,直让人大快朵颐。那天去桃花源里阳山村,乡里朋友又送我一份自家做的青团,甚喜;那碧绿的青团映衬着粉色的桃花,恰是春色满怀。想去马山老乡那里呢,那里的民宿开了吗,马山人用一种叫作“棉苋头”的春草做的青团,可一定要给我留一点哦。还想再去品尝梅村、鸿山一带的青团呢,那里的百姓在清明前后,会做青白两色团子,且用鲜肉、豆沙、芝麻三种原料制作成三种不同口味的馅心,“三馅”,吴语,“三让”也。后来了解到,原来是为了纪念吴文化的始祖泰伯,3000多年前三让王位,南奔荆蛮,在这里兴盛农耕文化,开启江南文明。我想,江南的青团一定都是有故事的、有灵魂的。

好一口春天的味道,它叫青团

当然,当下的我更喜好一口青团里春天的味道。别说,今年吃青团,还悟出了不一样的味道呢。

王洁平,江苏省旅游业协会副会长,无锡市旅游业协会副会长,散文作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