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浅谈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在小说人物中的体现

引言:

狄更斯是英国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弗朗茨·梅林曾指出狄更斯:“对社会生活一切最重大的问题的集中注意。”强调狄更斯“那颗诗人的心,永远和穷苦不幸的人在一起。”

或许正是因为对生活的关注,对痛苦的感同身受,狄更斯一生创作的大量作品,多以批判社会的丑恶,黑暗与不公为特色。

这些作品生动真切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狄更斯也在这些作品中,表达了自己的人道主义博爱精神。其代表作《双城记》,更是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


《双城记》浅谈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在小说人物中的体现

狄更斯作品《双城记》

《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对劳苦大众的迫害,也宣扬了以“仁爱”化解仇恨的人道主义思想。

狄更斯及其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源于欧洲文艺复兴的一种思想,其核心思想是关怀人,尊重人,爱护人。


在法国大革命时代,人道主义的内涵被概括为,博爱,自由,平等

狄更斯出生于英国普通海军家庭,家境贫困,甚至一度因为债务问题入狱。

在狄更斯的童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无奈,年幼的他,充分体会到艰辛与苦难二字的涵义。

自12岁开始,狄更斯就开始了自己的工作生涯。做过童工,当过律师事务所的练习生也做过报社的记者。为了生活,他四处奔波,居无定所,饱受苦痛与屈辱,深感人间之冷暖。

由于自身的经历,这使得狄更斯更加了解社会上的“小人物”的命运,对他们的悲惨遭遇更能感同身受,由此更加明白了权势贵族的作恶多端以及冷酷无情。


《双城记》浅谈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在小说人物中的体现

作者狄更斯像

狄更斯自身的缩影与希冀也体现在了作品中,他反对种种社会丑恶以及不公,主张人人获得自由与幸福。

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促使了他人道主义思想的形成。

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都蕴含在其小说人物中,尤以卡顿,梅尼特,露西几人最为突出,在这些人身上体现的博爱与关怀,正是《双城记》的核心思想。

卡顿的仁慈博爱:

在《双城记》中,卡顿是一个懒散,不修边幅,放荡不羁的律师。

可他和其他律师不一样,他酗酒成瘾,自暴自弃,他讨厌黑暗丑陋的社会却又无力改变,他堕落,行为也极其古怪,明明是律师,给人的感觉却像是流浪汉。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身上,却有着无法令人忽视的光辉。

卡顿是大律师的助手,他每天喝酒喝得醉醺醺的,好像万事不关己对一切都不在意的样子。

可回家以后,他却用沾满了冷水的毛巾敷在额头上让自己保持清醒,开始工作。

他做着最棘手的工作,却毫无怨言,他把工作做得出色,但所有的光环只集中在别人身上,对此他也毫不在乎。

卡顿是一个富有才华,情感高尚的人。他从来没有机会去施展自身的才华,也没有机会去表达自己的情感。他在法庭对露西一见钟情,但他却不是她生活中的主角。他默默爱着她,不发一言。

在露西结婚后,他也并未因此伤心绝望,而是主动关心和爱护露西,并时刻准备着为她奉献自己的生命。


《双城记》浅谈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在小说人物中的体现

双城记剧照

最后为了露西的幸福,他牺牲了自己。

狄更斯通过卡顿这个利他的人物形象,宣扬了一种牺牲精神,以及“大爱”精神。

露西的关怀之爱:

露西无疑是《双城记》中的完美女性。她聪明机智,温柔美丽,又亲切善良,是狄更斯博爱人道主义的化身。

露西对待身边的每个人都很真诚。幼年有过的悲惨遭遇并未改变她的美好品质,她始终温柔善良。

在得知父亲并未死亡时,她激动得快昏了过去,随即带父亲去往英国一同生活。她用自己的爱,滋润了父亲被拯救之后几近枯竭的心灵。

不仅是对待父亲如此,露西对待他人也同样有爱心。她用自己的善良拯救了卡顿,她开导了自暴自弃的卡顿,打开了他尘封已久的内心,让他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即使结婚以后,她也仍旧时常担心卡顿。


《双城记》浅谈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在小说人物中的体现

双城记剧照

在丈夫入狱之后,露西表现了自己勇敢的一面。

她深爱自己的丈夫,得知丈夫处境危险,她毫不犹豫离开伦敦,动身前往巴黎营救自己的丈夫。为了救回丈夫,她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尊严,跪倒在得伐日太太膝下,乞求她放过自己的丈夫。

在丈夫被关进监狱后,仅仅为了看丈夫一眼,她在高墙的对面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露西为爱付出一切的举动表现其崇高的人性,是一个温情的人道主义形象。在她的身上,也展现了狄更斯用“仁爱”化解“仇恨”的人道主义思想。

梅尼特的无私父爱:

梅尼特可以说是《双城记》中的中心人物,故事情节都是围绕着他来展开。

梅尼特是一个善良果敢的人。

他最初去伯爵家看诊,目睹了农妇的惨死情景,知晓了伯爵兄弟的丑恶行径,之后果断拒绝伯爵的重金贿赂,毅然决然地揭露了他们的罪行。


《双城记》浅谈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在小说人物中的体现

双城记剧照

无奈的是,揭发信最终落入了伯爵兄弟手中,这导致了梅尼特在未曾经过审判的情况下被关入了巴士底狱,经受了整整18年暗无天日的牢狱之灾。

出狱时,他已然精神失常,在女儿的悉心呵护与陪伴之下,他渐渐恢复了神智。

在露西爱上伯爵的侄子达奈之后,自己内心饱受煎熬与痛苦,为了女儿的幸福他还是接受了达奈。他谅解了伯爵兄弟对自己所作的一切,并真心的对待其后人达奈。

《双城记》浅谈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在小说人物中的体现

双城记剧照

在达奈深陷危难之时,他也勇敢地挺身而出,四处奔走,希望用自己的影响来拯救达奈。

这一系列细节的叙述,梅尼特都表现出一种博爱精神,他渴望用爱来化解矛盾。

狄更斯评价梅尼特:“他是个超然局外的,沉默寡言的,富于同情的人,医院和监狱都少不了他,无论对杀人犯还是牺牲品,他都是一视同仁地施展他的医术。”


梅尼特的宽容和爱,以及其惩恶扬善精神,都从侧面展现了狄更斯的以德报怨的思想,充分体现了狄更斯的人道主义原则。

结语:

在狄更斯的作品中,正是社会底层“小人物”身上善良,宽容,博爱,为他人奉献的宝贵品质,构成了狄更斯道德理想体系的核心。

作者在这些所谓的“小人物”身上寄托了自己的希冀。

《双城记》中,作者批判了贵族的残忍与冷酷,痛恨暴力革命。提倡人与人之间彼此包容,彼此相爱,展现出爱的神奇力量。

其作品展现的宽容以及博爱的思想,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