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大省的艱難“轉身”


  ——來自山東化工產業轉型升級的調研報告

  世界化工看中國、中國化工看山東。作為中國化工產業第一省,山東化工產業在長期的發展壯大過程中,也積累了偏傳統、偏基礎、偏中低端的結構性矛盾,能耗和風險隱患不斷突出。終於在一系列的重大安全環保事故和不期而至的國家安全環保風暴雙重壓迫下,山東化工產業迎來了“轉身”的艱難抉擇。

  如果說始於2015年的化工產業轉型升級屬於迫於嚴峻形勢的被動應急之舉,那麼從2018年開始山東將高端化工產業列為“十強”產業並大力培植,則明顯屬於主動作為、超前謀劃。在山東省主政者看來,包括化工產業在內的傳統產業仍是山東省的經濟優勢和產業支柱所在,只要統籌存量優化和增量升級,做好“去、增、提”三篇文章,就能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讓山東經濟的重要引擎再次轟鳴起來。山東化工產業轉型升級以其一張藍圖、一局大棋的系統性和節奏感,為全國化工產業正在艱難開篇佈局的轉型升級提供了一個絕佳的“他山之石”。

  一、28年桂冠未曾旁落

  眾所周知,山東省是資深的化工大省。1992年,山東化工產值首次超過江蘇摘得“中國化工第一大省”桂冠。自此之後,山東化工經濟總量連續28年位居全國榜首,近幾年各項主要指標均佔我國化學工業和山東省工業體系的20%左右,可謂“紅旗扛到底”。

  作為資源大省,山東的煤炭、石油、原鹽以及其他無機礦產資源都比較豐富,具有發展化學工業很好的基礎條件。經過多年發展,山東省化工行業規模大、門類全,幾乎涵蓋石油和化工所有的產業門類,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成為山東省舉足輕重的支柱產業和引領全國的產業品牌。

  從產品類別來看,山東是我國第五大原油生產省份,第一大汽油、柴油、原鹽、燒鹼生產省份,第二大純鹼生產省份,塑料、化纖、化肥、農藥、硫酸等化工產品的產量也位居全國前茅。

  正是基於雄厚的產業基礎,山東化工產業厚積薄發一路高歌猛進。2008年,全行業主營收入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緊接著在2012年超過2萬億元,到2015年更是突破3萬億元,成為全國化工行業首個連續邁上這3個臺階的省份。到2018年,山東化工業迎來了自己的巔峰時刻:完成主營收入3.49萬億元,實現利潤2019億元,均創歷史最高記錄。

  值得注意的是,山東省雖然自然資源豐富,但能源化工類央企並不多,除了勝利油田和齊魯石化,幾乎沒有規模再大的企業,多數是土生土長的本土企業,以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居多。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該省遍佈各地的小煉油、小化肥、小氯鹼、小橡膠、小焦化等“五小”化工企業不斷擴能改造,規模不斷壯大,經過市場反覆洗禮逐步成為山東化工產業的中堅力量,並最終脫穎而出一批500萬噸乃至千萬噸規模的大型煉化企業、一批躋身世界50強的輪胎企業、一批走出化肥進軍化工新材料的新型煤化工企業。近幾年,在全國化工500強中,山東化工企業經常佔據1/5;而在山東工業百強中,化工企業更是經常佔據1/3。

  緊隨山東之後的是江蘇省。2017年該省化工業4069家規模以上企業實現主營收入超過2萬億元、利潤1395億元,佔全省工業比重的13.3%和13.5%。2018年,江蘇陸續關停掉低端落後化工企業1200家以上,行業主營收入下降到1.3萬億元左右。

  2018年,隨著華南沿海世界級石化產業帶的崛起,廣東省規模以上石化工業主營收入達到1.23萬億元,躍居全國第三位。

  2018年,浙江規模以上石化企業主營收入1.06萬億元,佔全省規模上工業比重的15.1%,位居全國第四位。

  這樣來看,作為全國化工第一大省山東省的地位依然穩如泰山。

  二、四大痛點逼迫產業轉型

  進入“十三五”,“化工第一大省”的桂冠似乎一下子變成了壓力和負擔。2015年山東省先後發生了多起重大化工安全事故,為長期粗放式發展的傳統模式敲響了警鐘。山東省各級主政者在繼續肯定化工產業經濟地位和歷史貢獻的同時,也史無前例地痛斥產業發展中存在的結構、佈局、安全、環保等現實之弊。

  一是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燒鹼、聚氯乙烯、氮肥、煉油、輪胎等重點行業產能過剩較為明顯;高技術含量的化工新材料和高端專用化學品國內自給率偏低,工程塑料、高端聚烯烴塑料、特種橡膠、電子化學品等高端產品仍需大量進口。

  二是行業創新能力不足。大部分中小企業研發投入少,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不足。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特別是原創性的產品較少,致使產品雷同、工藝雷同,技術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遠低於發達國家。在新技術和新產品應用開發方面,相當一部分尚停留在小試或中試的水平上,產業化推進速度較慢。

  三是化工產業佈局散亂。隨著城市化快速發展,“化工圍城”“城圍化工”問題日益顯現,化工發展與城市發展的矛盾不斷凸顯和激化,“談化色變”和“鄰避效應”對行業發展的制約與日俱增。2017年排查摸底發現,全省擁有各類化工園區199家,入園企業297 家,入園率只有32.8%。部分園區佈局分散,沒有科學統籌的建設規劃,產業鏈延伸度不夠,入園標準不高;有些園區基礎配套設施、管理措施和制度不健全,安全環保不達標、相關防範體系尚未形成。

  四是安全環保壓力較大。由於長期無序發展、粗放經營,跨界經營化工、專業技術人員不足以及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等現象突出,安全事故時有發生。同時隨著新的汙染控排標準不斷提高,行業面臨的環保壓力不斷加大。一些企業長期生產設備老化,涉水、涉氣“跑、冒、滴、漏”現象嚴重,汙染處理設施運行不正常,違法排汙現象屢見不鮮。

  針對如上之弊,2015年12月7日,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安全環保節能管理加快全省化工產業轉型升級的意見》,掀開了山東力度史無前例的化工產業轉型升級三年行動的序幕,集中開展化工企業“打非治違”專項整治,提高化工產業准入門檻,實施綜合評級評價,加快“進區入園”步伐,持續推動提升安全生產條件、環境治理和節能降耗水平。

  就在該省化工產業轉型升級取得階段進展的時候,2017年6月5日臨沂金譽石化一聲爆炸,讓該省重新審視過去的產業政策,做出了更加精準的校正。2017年6月22日,山東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化工產業安全生產轉型升級專項行動動員部署電視會議,隨後省委、省政府兩個辦公廳聯合印發《山東省化工產業安全生產轉型升級專項行動總體工作方案,提出立即開展“大快嚴”緊急行動,深化隱患排查整治;紮實推進化工企業進區入園、評級評價和整體提升等工作;狠抓源頭,嚴格項目准入門檻,嚴禁新上淘汰類、限制類化工項目,提升化工產業本質安全水平;狠抓分層分類整治和產業整合,顯著優化產業佈局;抓緊制定全省高端化工產業發展規劃,推動化工產業智能化、低碳化、綠色化發展。

  該省還專門成立了化工產業安全生產轉型升級專項行動辦公室,統籌各部門職能,協調推進化工產業和細分行業規劃、化工園區認定管理、化工項目審核、企業評級評價等工作。

  三、自我革命換來鳳凰涅槃

  五年時間,山東刀口向內的自我革命帶來了陣痛,但也催生了“鳳凰涅槃”的蛻變。疾風驟雨式的轉型升級行動對整個行業重新洗牌,給山東化工產業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有三組數據可以印證山東化工產業的鉅變。

  一是企業數量:2015年排查摸底時,全省化工生產企業一度達到9505家,小散亂企業數量多、佔比大。此後,在轉型升級三年行動減少1910家的基礎上,自2017年安全生產專項行動開展以來,山東化工企業又關停1510家。化工園區的整治力度更大,從199家壓減到85家,除了進入園區的企業,2019年兩次公佈的重點化工企業監控點,累計也只有125家。

  二是產業規模:2017年,全省規模以上化工企業完成主營業務收入3.08萬億元,實現利潤1803億元。而2019年完成主營業務收入1.88萬億元,實現利潤552.4億元,兩年間分別下滑了39%和69%,在全省工業系統中的佔比也不同程度地下降。

  三是產能數量:過去兩年,山東省一直在大力壓減焦化、地煉、輪胎、化肥、氯鹼等高耗能行業產能,其中壓減焦化產能777萬噸、合成氨產能46萬噸,關閉退出輪胎生產企業71家。在前期淘汰6197萬噸落後地煉產能,11家規模小、裝置落後企業退出轉產的基礎上,2019年山東省政府與地煉行業10家企業簽訂產能整合轉移協議,計劃整合轉移產能2790萬噸,為裕龍島煉化一體化項目提供了產能置換條件。

  淄博和東營是山東重化工業比重最大的兩個城市,從過去幾年山東工業百強名單就可以看出,這兩個城市化工類企業最多。過去兩年也是這倆城市“轉身”最為艱難和痛苦的兩年。

  2018~2019年,淄博市僅化工企業就關閉了295家,其他還有一大批鋼鐵、建材等“五小企業”。而在東營,陷入“擔保圈”泥沼的金茂集團、大海集團、東辰控股、勝通集團等多家全國500強企業相繼破產,讓當地民營經濟元氣大傷。

  儘管2019年山東化工產業規模大幅收縮,但因為“做減法”是當前絕大多數化工大省的主題詞,江蘇等省份也在猛刮化工園區和化工企業安全環保整治風暴,因此山東作為“化工第一大省”依然基礎穩固。

  化工是強週期行業,如果說產值、利潤等指標易受年景影響還不能絕對說明“轉身”成效的話,安全環保作為“轉身”的重要初心和起因,就很能說明問題。就在日前召開的山東省應急管理工作電視會議披露,2019年全省各類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同比分別下降41.1%和21%,發生較大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同比下降50%。往年差不多每年都要“爆”幾回的山東化工行業,2019年“靜悄悄”。

  四、高端化工迎來高光時刻

  在去年10月召開的山東省“四減四增”工作推進專題會議上,時任山東省省長龔正強調:“減量替代是常態,等量替代是例外,畝產效益論英雄,安全環保守底線。”為此,山東省下一步將著力實行“四壓四上”,即壓舊上新、壓小上大、壓低上高、壓散上整,壓減落後焦化、地煉等產能及煤炭消費總量;同時加快發展高端化工產業,為全省化工產業轉型升級積聚新動能。淘汰落後產能“做減法”、發展高端化工“做加法”,山東化工產業轉型升級的思路清晰、一以貫之。

  從2018年開始,山東省即明確將高端化工列為“十強”產業予以大力培植。山東省化工專項行動辦提供的數據顯示,2019年他們制定實施《山東省化工投資項目管理規定》,省級聯審項目119個,總投資1570億元;建立“四個一批”高端化工項目庫,入庫項目362個,總投資5988億元。山東省發改委的數據則顯示,2019年全省在建、新建、擬建高端化工項目達362個,總投資近6000億元。該省的目標是到2022年,高端化工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左右,佔化工產業比重由20%提高到35%。

  321個省年度重大項目、500個年度首批新舊動能轉換優選項目、200個“雙招雙引”重點簽約項目……今年春節過後,山東省陸續公佈一批重大項目名單,總投資2.9萬億元的1021個省級重點項目相繼出爐,其中高端化工和綠色化工新材料項目120多個。同時,省委省政府高規格召開裕龍島煉化一體化項目推進會議。

  淄博市是山東化工重鎮,臨淄區作為齊魯石化駐地,又是化工產業最為集中的區域。該區堅定不移推進化工產業轉型升級,圍繞碳四、尼龍66、聚氨酯、助劑等優勢產業鏈,佈局實施了一批重大延伸項目,推動化工中高端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2月21日,淄博市舉行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儀式,主會場就設在臨淄區天辰齊翔尼龍新材料項目現場。該項目總投資約200億元,採用自主知識產權的“丁二烯直接氫氰化法”合成己二腈技術,分兩期建設100萬噸/年尼龍新材料及配套50萬噸/年己二腈、50萬噸/年己二胺及聯產50萬噸/年丙烯腈項目。

  3月12日,東營市舉行2020年重點項目春季集中開工活動,主會場設在利華益利津煉化公司40萬噸/年高性能ABS樹脂一體化項目現場。該項目總投資61.76億元,引進國際領先技術,建設40萬噸/年高性能ABS樹脂、26萬噸/年丙烯腈等裝置。

  在東營港經濟開發區,威聯化學200萬噸/年對二甲苯項目建設正在緊張有序地鋪開,春節期間都沒有停工。該項目總投資114億元,依託該項目,上游可建設千萬噸級煉油裝置,下游可發展化工新材料和高端專用化學品,推動石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位於煙臺的萬華化學集團開工一批、竣工一批、儲備一批、謀劃一批,除了總投資176.68億元的聚氨酯產業鏈一體化—乙烯項目正在建設二期工程外,今年又新增年產35/30萬噸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50萬噸/年聚醚多元醇擴建兩個項目,顯示了該公司強大的發展後勁。

  目前在山東各地,單項投資上百億元的高端化工項目和化工新材料項目就有十多個。這其中,最為引人矚目的當屬裕龍島煉化一體化項目。公示資料顯示,該項目規劃總產能4000萬噸/年,一期擬建設2000萬噸/年原油加工能力,配套公用工程、輔助設施和海水淡化、海水取水及排水等設施。這一山東工業史上最大的投資項目,不僅有成品油、乙烯等裝置,也包括芳烴抽提、丁二烯抽提、EVA/LDPE等延伸高值化加工裝置,成為山東石化行業新舊動能轉換、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標誌性工程,將按照“油頭、化身、高化尾”的要求,打造成為山東享譽全國的高端石化產業基地。

  五、要素集聚滋養“高端”生長

  眼下,山東化工企業對轉換動能、轉型升級信心十足,但土地、資金、能耗指標、環境容量等仍是制約項目落地的主要原因。

  比如,當前山東淘汰落後產能、壓減煤炭消費和能源消耗的態度仍很堅決,繼續從嚴控制新上高耗煤項目,確需新建的耗煤項目,必須落實產能置換和煤炭消費減量替代,確保完成國家下達的“十三五”能源消費增量控制在4070萬噸標準煤和煤炭消費總量壓減10%的任務目標。

  入選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項目庫是被提及最多的解決途徑。入選項目庫,就能獲得土地要素的優先保障和用地預審、環評、立項等審批優先支持。但能耗和排放指標相對更棘手,即便入選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項目庫也很難保證,去年就有幾個重大項目因為煤炭指標受限,被調整出項目庫不得不暫緩。

  由於實行嚴格的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在此背景下,各地對原先老項目淘汰後騰出的指標,通常會採取減半等降級方式分配到新項目上。譬如,過去兩年,淄博市關閉淘汰295家落後化工企業,騰出的能耗指標保障了重點項目的落地。

  淄博齊翔騰達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碳四資源深加工基地,作為天辰齊翔尼龍新材料項目的配套建設項目,企業把原來的年產45萬噸丙烷脫氫項目變更為70萬噸。產能擴大,能耗指標也要擴容。經過嚴格的現場評審和專家研判,淄博市發改委從全市能耗指標中為他們流轉出了部分擴容的能耗指標。

  3月17日,山東省委省政府召開“重點工作攻堅年”動員大會,發起九大改革攻堅行動,其中之一是資源環境領域改革攻堅行動,堅持市場化方向,重點推進“要素跟著項目走”機制改革、“標準地”供給改革、“畝產效益”評價改革,全面完成各項節能減排降碳約束性指標。

  “當前項目建設遇到的突出瓶頸制約是要素資源制約。現在一些地方對土地、能耗、環境容量不足感到困惑,同時,資源不能夠優化配置,緊缺與浪費現象並存。”山東省發改委投資處二級調研員王坤反映。

  為此,今年起山東省將改進新增建設用地指標使用方式,改革傳統土地要素分配方式,以“四個一批”重點項目質量、數量以及項目落地開工實效作為配置建設用地指標的依據。

  “畝產效益”評價改革是山東省委、省政府確定的首批15個制度創新重點課題之一。目前山東省自然資源廳開發利用處正在全面開展工業用地績效調查評估,今年11月底前將建立工業用地調查數據庫,為推進這項改革提供基礎數據支撐。在此基礎上,今後山東省將對“畝均效益”評價改革企業實行差別化用地政策。

  為解決能耗、土地、環境容量等要素供給制約,山東省發改委還研究制定了《重大項目建設能耗土地指標保障辦法》《省級能耗指標收儲管理辦法》,計劃收儲1000萬噸能耗指標、1000萬噸煤炭消費替代指標,統籌10萬畝土地指標,用於重點保障事關全省重大生產力佈局的項目建設需求,進一步深化“要素跟著項目走”綜合保障機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