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時別忽視孩子感受

記得美國知名心理學家馬歇兒.盧森堡說過一句話:和孩子溝通時,別忽視孩子的感受。疫情來襲,寒假被延長,看看網絡上層出不窮的家長與孩子的鬥智鬥勇,看看你的身邊,朋友也被不聽話的孩子弄得心情鬱悶,看看你自己,是不是也在崩潰的邊緣。

那究竟是為什麼,明明應該是最親密的關係,為什麼這樣?

其實就是父母在忽略孩子的感受,父母在與孩子交流中,往往會用命令的方式來要求孩子,直接忽視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想法,所以孩子才會反感。

溝通時別忽視孩子感受

家長想要與孩子和平相處首先就得尊重孩子,瞭解孩子的想法,然後在與孩子進行溝通。

一是尊重孩子的道理,真心實意的聽聽孩子是怎麼說的,孩子居家這麼久的感受是什麼,設身處地地想想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學會尊重接納,積極關注。當孩子起床晚了時,不是劈頭蓋臉的說:“怎麼起床這麼晚,懶得跟豬一樣”。而是說:“昨晚是不是學習的太久了。勤奮是好事,但熬夜不但傷身體,而且影響第二天的狀態,有點得不償失”。

溝通時別忽視孩子感受

其二,別給孩子貼“壞”的標籤。絕不嘲諷孩子的行為,更不能貼壞孩子似的標籤。因為這樣做,不僅不利於溝通,還會傷害他。哪個孩子願意讓爸媽認為他壞呢?把孩子撒嬌耍賴時的“你不覺得是在無理取鬧嗎”改為“你是一個大孩子了,不能總學小孩子的那一套。你能快一點成長媽媽就高興了”。

溝通時別忽視孩子感受

其三,選擇合適得體的語言跟孩子溝通。生硬的、粗暴的、居高臨下的、強迫的語言都是應該擯棄的,商量的、尊重的、包容的、關愛的、鼓勵的、肯定的語言應該經常掛在嘴上。孩子因玩遊戲影響了作業完成時,我們不用氣急敗壞的吼道:“天天玩遊戲,從來不聽話,養你有啥用!”可以柔和而堅定地說:“學習是不能偷懶的事,學習也是自己的事。你玩了就要想到怎麼補回來。不然沒有人能給你想要的未來,要加油哦”。

溝通時別忽視孩子感受

每個獨立的個體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孩子也一樣,被人尊重、被人相信是一種很神奇的力量,那是一種無聲的肯定,會讓人覺得世界充滿陽光,自己也是很好的,雖然不出眾,但是也同樣優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