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是不是满清入关第一大功臣?

沈静轩


大家好,我是一名初中教师!很高兴有机会回答这个问题。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了解袁崇焕这个人的情况。

袁崇焕,(1584年至1630年),字元素。生于广东东莞,明朝末年蓟辽督师,曾中进士。后来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在抗击清军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后来,又得到明思宗朱由检器重,然而最终被皇帝朱由检以通敌叛国罪处以凌迟。在他被处死后,明朝百姓真香抢食他的肉。

袁崇焕是一名抗清名将。他戎马一生,为守卫明朝东北边疆抵御清军进攻,立下了赫赫战功。他被朱由检处死,是因为遭奸佞陷害,造成千古奇冤。、

满清入关并不是袁崇焕的过失。崇祯二年1629年10月。皇太极率大军避开袁忠焕的防地,从蒙古绕道入关。由于蓟州一线边防松弛,使得清军轻易攻破。闫忠焕得知清军入关的消息心急如焚,立即轻率精锐部队,马不停蹄,付金师救援。他们赶到北京城外与围攻广渠门的清军交锋,一场恶战清军败退。

袁忠焕是一位民族英雄,却死于效忠的君主。袁崇焕被处死,实际上是崇祯皇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

综上所述,袁忠焕并不是满清入朝的第一功臣!他是一位民族英雄,而不是叛徒。


英语老师老陈


可以肯定的说不是!只能说一个作死的英雄遇上一个操蛋的皇帝,这个事在我看来只能这么总结了。

崇祯和袁崇焕之间的故事也是这么一个非黑即白的脸谱化的故事。

最初,崇祯杀袁崇焕,定的罪名并没有直说袁崇焕谋逆,但是字字句句都在暗示天下人说袁崇焕可能和清军有不正当的关系和往来,暗示说袁崇焕有重大谋逆嫌疑。

谕以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命刑部会官磔示,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岁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于二千里外,余俱释不问。”(《崇祯长编》卷三十七,崇祯三年八月癸亥,汪楫本)

于是当世者看到的两张脸谱,一张是袁崇焕的恶,一张是崇祯的明。这是一个明君杀奸臣的剧情。

但是到了张廷玉等人参与修《明史》的时候剧情又发生了转变,因为清朝不承认自己覆灭了明朝政权,还哭祭崇祯,所以袁崇焕的死不能记在清朝身上,也不能说成崇祯是昏君,那么就拉出魏忠贤奸党余孽来当反派,于是脸谱变成了崇祯的庸,奸党的恶,袁崇焕的冤。

方崇焕在朝,尝与大学士钱龙锡语,微及欲杀毛文龙状。及崇焕欲成和议,龙锡尝移书止之。龙锡故主定逆案,魏忠贤遗党王永光、高捷、袁弘勋、史褷辈谋兴大狱,为逆党报仇,见崇焕下吏,遂以擅主和议、专戮大帅二事为两人罪。捷首疏力攻,褷、弘勋继之,必欲并诛龙锡。法司坐崇焕谋叛,龙锡亦论死。三年八月,遂磔崇焕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明史》  

而到了清末,为了革命,梁启超把袁崇焕树立为民族英雄,把他写成了当时大明王朝唯一值得期待的救星。于是这样的说法传播开来。剧情再次变化,这次的脸谱变成了崇祯的庸,皇太极的诈,袁崇焕的冤。

梁启超:“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

尤其是到了金庸先生的手里,把民间传说写进小说,更大范围的流传开来。因为崇祯是汉人的皇帝,所以不会背最大的黑锅,扮演最坏的那个人。那么最坏的人就当然由鞑子皇太极来演。

到了前几年《明朝那些事》大热,当年明月再次把剧情写成了崇祯是正,袁崇焕是狂,毛文龙是冤。洗白了崇祯,将袁崇焕的死变成了咎由自取。

那么这些脸谱不断的变换着,到底哪一张更接近事实真相?

我可以在提供一个版本,这个板块里。崇祯是嗔,袁崇焕是权,毛文龙是狂。

简单说一下,整个事件中最关键的两个点,也就是崇祯杀袁崇焕的两大罪状是不是站得住,那么要看一个是毛文龙该不该死,一个是要看袁崇焕该不该和清军私下有接触,甚至是议和。

第一,毛文龙该不该死,我个人觉得,杀了是有点过份,但是毛文龙可不是当年明月笔下的大英雄加小白兔。这货完完全全就不是个省油的灯。

谈迁《国榷》:“将东江偏隅果足慑建虏之魄乎?曰:非也!皮岛去建虏较远,牵制本影响,而建虏善疑,得略为瞻顾,或未即决计而南响也。”“渐骄恣,所上事多浮夸,索饷又过多,岁百二十万,兵二十万,朝论多疑而厌之,以身握重兵,又居海岛,莫能难也。”

《李朝实录》:“蛰居孤岛,徒事张皇。”“今则徒享富贵,无意进取。识者皆忧其终不利于中原,而为我国之深患。”“有同群羊之见猛虎”。

孟森《明史讲义》:“毛文龙东江之兵,始以朝廷无的饷而借口通商,以违禁物与敌为市,敌乃大得其助,而崇焕治兵,请管东江之饷,而文龙拒之,以与敌通市为利,又不欲以领饷而暴露其兵额也。崇焕斩文龙,编制其兵,核实其饷,东江正可有为,乃身即被戮,毛兵亦无所依赖,自相屠杀,相率降清。论者又以此为崇焕之罪,不以为杀崇焕者之罪,至今尚纠纷不已,是用揭之。”

毛文龙有功不假,但是过错也绝对不少。当年明月说毛文龙不费大明一分粮饷,军功甚隆,举足轻重的说法大多来自董其昌和钱谦益这样的文人的记载,而真正支持毛文龙最多的军政大员袁可立对毛文龙其实是既倚重又无耐。正面评价上报朝廷,负面评价都写在自己的笔记里。

袁可立:“奴酋逆天顺犯,于今七载。赖毛帅倡义,屡获奇捷,大张挞伐之气。据所报功级解验,前后大小三十余战,斩首共一千九十七级数逾,上捷者共五次,总获器械、弓箭等件共五万。当我圣主宵旰之时,人心危惧之日,海外有此奇功,其应陛应赏应恤之官兵相应敕部,行巡按御史覆勘,再为议序,以候俞旨施行。

袁可立:“不交一锋,致奴死二万余人,马三万匹,其数终有不可考。”

明朝末期国家财政有多紧张,军饷的筹措有多难,这个不用我说了吧,毛文龙狮子大开口年年索要远超自己实际部队人数的粮饷,不给就不听指挥,给了也不完全听指挥。

面对这么个冒功贪饷,又不服从指挥,甚至为谋求私利,和清军偶尔眉来眼去的货色,袁崇焕杀他是有些轻率,但并不算张扬跋扈,自毁长城。

所以说,袁崇焕对毛文龙的做法可以说考虑不周,手腕不够高明。但是绝对不能说是国贼。

至于和清军的打打谈谈,有私下合议的举动。就牵涉到了崇祯的做人和当时的国家形势。

都说明朝晚期,官员无能,都是误国之人。崇祯说“朕非亡国之君 臣皆亡国之臣”,但是实际情况真的就是他说的这样么?为什么整个北京城破的时候没有人为大明王朝,为崇祯殉国。为什么崇祯死后大臣连给他收尸都不愿意。为什么到了南京那边还有阖门殉国的忠臣。真的是北方没有一个忠臣良将么?崇祯自己就完全没有责任?

我们先看看孙承宗这个明末能臣和崇祯的关系,前面的分分合合不说,就只看最后这一段关系

先前高第尽撤宁锦防线,右屯、大凌河等城被毁,孙承宗派人对其进行重新修筑,但不久之后清军却突然来围攻。孙承宗赶赴锦州,派遣吴襄、宋伟前往救援,而辽东巡抚邱禾嘉多次改变出师的日期,导致吴襄、宋伟在长山被清军大败。十月,祖大寿投降,大凌河刚被修好就被损毁。朝中大臣于是责怪孙承宗修复旧城导致失败,丧师辱国。孙承宗于是以病请辞。孙承宗又上书边关政务共计十六件事,但朱由检见书后却不采纳。孙承宗于是在高阳城居住七年,朱由检屡次召用,孙承宗全都拒绝。

再看孙传庭,

杨嗣昌对孙传庭的意见置之不理,孙传庭对此不胜忧郁重重,以致耳聋。第二年,明廷调孙传庭总督保定、山东、河南军务,孙传庭立即上疏请见皇帝,但因杨嗣昌的百般阻挠而未成。孙传庭心中愠怒,引病告休。但杨嗣昌仍不放过,言孙传庭称病乃推托之举。崇祯帝大怒,将孙传庭贬为平民后,又将其禁囚,以待判决。

在孙传庭下狱的三年期间,熊文灿、杨嗣昌在镇压起义军的战争中连遭败绩,闯王李自成在河南打开了局面,拥兵数十万,第二次包围了开封。在这种形势下,明廷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再度起用孙传庭为兵部右侍郎。崇祯帝亲临文御殿询问孙传庭有关镇压起义军的方略,并设宴款待,为他压惊,嗣后即速命孙传庭率禁卫军驰援开封。

崇祯十五年(1642年)五月,李自成第三次包围了开封,崇祯帝连催孙传庭火速出关入豫。孙传庭则上疏回复:“兵新募,不堪用”。但心急如焚的崇祯帝不加理会,只是逼迫孙传庭尽快救援开封。孙传庭只得起兵驰援,于九月底进抵潼关。

起义军缴获了孙传庭的帅旗,士气大振,一鼓作气,乘胜攻破潼关。孙传庭与监军副使乔迁高策马大呼,战死阵中。但是孙传庭的尸体一直未找到,以至后来崇祯帝对其下落产生了怀疑,始终未追封加谥于他。

再来个陈新甲,

崇祯十五年,崇祯帝密使他与清兵图和议,一日,马绍愉从边关发回议和条件的密函,陈新甲置于案上,其家童误以为是《塘报》,交给各省驻京办事处传抄,事起泄露,群臣哗然,新甲不引罪,反自诩其功。崇祯更加愤怒。给事中马嘉植又弹劾新甲。崇祯十五年七月二十九日将陈新甲下狱,新甲从狱中上书乞宥,崇祯不许。新甲只得贿赂高层,给事中廖国遴、杨枝起等多方营救,大学士周延儒、陈演亦大力援救,拒不听。刑部侍郎徐石麒曰:“人臣无境外交。未有身在朝廷,不告君父而专擅便宜者。新甲私款辱国,当失陷城寨律,斩。”九月二十二日斩于市。陈新甲既死,明朝丧失最后一次议和的机会。

这下多少清楚了一点崇祯是什么样的人吧?用得着大臣的时候,一脸急吼吼的模样,但是用谁疑谁,完全不听前线意见,常有急功近利的指令干预将领。对大臣也是用你的时候千般许诺,一旦出事,就立马翻脸不认人,先杀人后把自己的黑锅让大臣去背(参加陈新甲案),崇祯一朝十七年居然有五十相,一不合心意就贬官杀人换内阁。

总之就是个急功近利,不信任,不放权,瞎指挥,不担责任的坏领导。

官员们有很多奸佞之臣是一方面,但是崇祯也助长了整个朝堂的不正之风。让天下尤其是北方大臣彻底寒心。当时粮饷不足,连年饥荒,内忧外患,还要两面作战。辽东前线能和清军合议,腾出手里先解决内忧是不是好事?崇祯自己也想过要和清军议和,所以袁崇焕私下和清军接触并非是罪大恶极,是鉴于当时实际情况做出的选择,但是这个事情能做,但是又不能说。关键是崇祯的为人和态度。以至于最后李自成主动和崇祯议和,请求关内为王,甚至愿意受封之后去辽东前线,但是崇祯太爱惜名誉,不肯自己先吱声,满朝文武鉴于孙承宗,孙传庭和陈新甲的例子,谁也不肯做主动提出来并一再劝谏这种给崇祯台阶下的举动。

杀袁崇焕真的就是崇祯觉得袁崇焕是骗子甚至是叛徒么?其实不是,清军杀到北京城下,他不肯承认自己在京师以北的关防上用人失察,面对清军围城这么丢人的事,杀袁崇焕一是找人顶黑锅,一是发泄这种屈辱。

所以崇祯是自己把自己作死的。袁崇焕只是做了些边关大将该做的应变,即使有越权和跋扈,但是罪不至死。毛文龙死得有些冤枉,但是也是咎由自取。





东宫彧卿


这种说法完全就是网上黑袁崇焕的一类人标新立异的观点而已。

明末的风云变化,研究了一大批慷慨悲歌的英雄人物,而袁崇焕正是其中的一位。

自萨尔湖之战过后,明军在东北的防线面临彻底的崩盘,一失于抚顺、清河,努尔哈赤非常骄亢,萨尔湖之战明军阵亡的四万五千余官兵,他们的血水还未干,之后 又失手开原铁岭,特别是因为朝廷的党争让熊廷弼去职后,十天之内居然连连失去辽阳和沈阳两大重镇,速度之快让人瞠目结舌,

面临强大的敌军,地方城池的守军主将不知道固守以躲避锋芒,反而盲目出战,导致辽东上百座城池接连沦陷敌手,直到在宁远才实现努尔哈赤进攻的急刹车。

宁远之战防守的胜利让当时整个明朝中央非常兴奋,明熹宗感叹“八年来贼始一挫,深知中国有人矣”。袁崇焕出现的太晚了,如果他及早的出现在辽东战场,后来的历史也就改写了,努尔哈赤枭雄一世,在辽东屡屡得手,直到在宁远受大挫,之后皇太极在宁锦又再次受挫,铩羽而归,这样的一个人怎么可能成为满清入关的功臣呢。

何况袁崇焕死时才是崇祯三年,十四年后清朝才入关,之后将近20年才彻底定鼎天下,所以说 关于“袁崇焕是满清入关的功臣”一说可以休矣。


川娃子123


对于袁崇焕我一直想找机会说一下他,纵观历史可说袁崇焕绝不可能是汉奸,更不可能是满清入关的功臣。如何客观的看待袁崇焕,我觉得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分析。

第一,关于如何看待当朝修前朝历史的问题。客观来讲,当朝修前朝历史,确有粉饰自己的嫌疑。但纵观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有比官史更准确的历史记载吗?更何况,我们不能低估历代史官的职业操守。这以司马迁等著名史官由为代表。因此,读史必以官史为蓝本,存疑去伪,不能全盘否定。认为清修明史不可信的论调,太过武断。

第二,关于如何看待乾隆为袁崇焕平反的问题。很多非议袁崇焕的人,均以敌人为他平反,他肯定就是敌人的逻辑来定论的。我认为这是极其荒谬的。我们要看乾隆为袁平反到底为了什么,其本质是什么。其实细看乾隆这段时期的历史,我们发现他不仅仅为袁崇焕翻了案,还翻了很多案,甚至还包括公认的抗清英雄史可法,称他为“忠正”。我们也很容易发现这些被翻案的人共同点都是对当时的朝庭忠诚。由此可见乾隆为袁以及史可法等平反,本质上为维护清朝统治,极力宣扬忠君的目的。这也就有了乾隆将洪承畴等列为二臣的行为,皆是为了宣扬要学史可法,袁崇焕等做忠臣,不要学洪承畴等做二臣。

第三,关于皮岛的作用和毛文龙的关系问题。现在很多人包括一些专家,认为毛文龙被杀,皮岛就失去了作用。这实际上是巧用了偷梁换柱的方法,把毛文龙被杀,与皮岛的作用混为一谈。皮岛对于当时的后金,具有地域优势,战略位置明显。但我们不能认为毛文龙被杀,皮岛就完了,就失去作用了。实际上毛文龙是1629年被杀,而皮岛被清军攻陷是在1637年。也就是说,毛文龙被并没有马上使得皮岛落入清的手里,反而它还继续发挥作用近8年之久。毛文龙被杀与皮岛作用实际关联,更不能把这当做袁帮清的事实来定论。以我所想,以袁崇焕的战略眼光,如果给他时间,完全可以将皮岛打造成第二个宁远城。可惜崇贞没有给他机会,历史也没有如果,袁在1630年便被处死。

第四,关于毛文龙被杀的原因。客观来说,毛文龙对以皮岛为支点的东江镇的形成,是有巨大功劳。但毛在当上军镇总兵官后,开始持功自傲,早在天启年间,对毛的质疑声便非常多,主要是滥杀难民及俘虏假冒战功,虚领军饷。而他自己则设官职,任亲人,积极做商贸活动,贩卖军马在内的禁物,对清的迁制作用极度弱化,严然一个独立小王国。本质上是基本不受中央管制的地方军阀。其秉性气质与后来的吴三桂相仿,不过是弱化版的吴三桂。我想基于毛文龙的所做所为,其被杀的主要原因,是袁崇焕想整治军纪,立威所致。

第五,关于袁崇焕的定罪是否成立。崇贞给他的罪名主要是三条,一擅杀毛文龙,二与清庭议和,三市米资敌。这第三条现有历史记载,出处不同,结果也不同。有些书记载,有些没有。这些罪状粗看,确是那么回事,但细看分析,确只能得出三个字“莫须有”。从擅杀毛文龙来看,这难道不是崇祯自己许诺的先斩后奏吗?更有尚方宝剑在手。只能说袁的做法触动了崇祯那颗脆弱的多疑的心。从与清庭来看,明眼人都知道,这是皇太极与袁崇焕互相拿不下对方而用的缓兵之际,一方积极备战,一方努力加固城防积极堆塔。这是和吗?说和的人真令人可笑。至于市米资敌,在那样的环境下,为了军饷,朝庭又没钱,你能怎么办,只是无奈之举。诸君难道没有看到毛文龙也有贩卖军马资敌之事吗?

综上,我认为袁崇焕的的确确是被错杀在历史的长河里,历史的真相也大抵应该如此。碰到没有明君之度,没有明君之才,没有明君之能却想做明君,且多疑的崇祯,这是袁崇焕的悲剧,也是崇祯的悲剧。我没有说是大明的悲剧,因为此后还有机会给大明翻身的时机,但都被崇祯的性格能力一一挥霍了,这是题外话。透过历史的长河,我仿佛看到了一位青年小吏,在边关危机之际,满怀一腔热血,孤独一人往关外勘察地形,豪言:“只要能给我足够的兵马钱粮,我一人便能守住山海关”。几年后,也是他固守孤城,面对遍野铁骑,与将士歃血盟誓,视死如归,以一城击退强敌,这是怎样的豪迈与忠诚......“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这是他在狱中的绝笔,这大概也是他一生的写照吧!


临渊飞龙


对满清来说,吴三桂才是满清入关的第一大功臣,吴三桂打开了山海关,满人才能入关。 其实多尔衮自己也没有想过能入主中原,定都北京。 而吴三桂放满人入关不是要做汉奸,而是当时的北京有鼠疫,崇祯在北京的最后20万精锐结果染上了鼠疫,没了战斗力,人也死掉很多,让李自成打进了北京。 吴三桂本来是想让满人进京染上鼠疫再一举击溃满人的主力,结果满人在北京实行了满人和汉人分居的政策,而且鼠疫再满人入关的时候居然没有了,所以才有了清朝的事情。

出生于广东东莞的袁崇焕,虽然是个中过进士的文官,但是担任了明朝末年蓟辽总督,在明清迭代的恢弘历史大幕下,一跃成为舞台上的主角。他是抗清名将,几百年来又是最具争议的明末将领。历史对他的评价总是飘忽不定,改来改去,透过对袁崇焕的评价,历史——这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形象跃然纸上。

这些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对袁崇焕的深入研究,袁崇焕的光辉形象大幅度下降——有人说这是翻案,其实是还原——袁崇焕的历史地位因为清代中期乾隆皇帝的吹捧而抬高,现在又开始降低,这种工作是还原,不是翻案。袁崇焕在明末到清中期这150年,一直是以一个误国庸臣、甚至是“卖国贼”的形象,直到乾隆之后才摇身一变,成了民族英雄。民族英雄由掀起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大规模文字狱的乾隆来亲自发掘出来,这件事本身就很诡异。乾隆抬高袁崇焕地位的目的,是想说明崇祯不是个好皇帝,他导致亡国是历史必然,说明上苍已经不眷顾他了,老天要清朝主宰天下。这是乾隆的逻辑诡计。认认真真读明末清初一百年内的史书,不读乾隆后的清修明史,就会知道袁崇焕的真面目了。


凹凸花开


不是。

网上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袁崇焕矫诏杀了毛文龙,是造成满清入关的主要原因。袁崇焕的做法,是帮了满清的大忙。袁崇焕才是汉奸,袁崇焕被崇祯帝极刑处死,是罪有应得。

我们今天不讨论袁崇焕杀毛文龙对不对。我们先来研究一下,是不是毛文龙活着,满清就不敢入关了。

我认为,毛文龙的存在,对阻挡满清入关所起的作用,是极为有限的,甚至有可能是相反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毛文龙的作用。

毛文龙被很多人吹上了天,觉得他就像是一道安放在满清和明朝之间的铁闸,甚至有人说他是“海外长城”(陈良训:“日所恃海外长城者,非毛文龙者乎?”)。但究竟其发挥的作用有多大呢?

毛文龙是在明朝辽东失陷以后,逃脱回来,在皮岛一代经营起来的。由于登莱巡抚袁可立对他的嘉奖和纵容,因此他在皮岛自行发展起来,形成了军镇。

毛文龙在皮岛的军镇,在抗击满清中,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

事实上,由于毛文龙并没有和满清有过正面交战,只是利用诈降满清(后金),不断诱捕满清的官员,或者通过一些小规模的冲突,让他自己具有了很高的名气。至于满清此后大规模入关过程中,毛文龙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因为没有实战,因此并不能做明确的断定。所谓“长城”“铁闸”一说,也只是一些形容词而已。

毛文龙的军队,虽然号称十万,但实际上只有两万人是真正的军队,其余都是老百姓,因为军队数量其实是有限的。在和满清大兵团作战的时候,不一定能发挥多大的作用。

同时,毛文龙本人谋略有限,只能算个地方土匪,并不是帅才。毛文龙的那些部下,后来在抗清中也没有发挥什么作用。反而是他们多次在满清和明朝之间摇摆不定,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另外,皮岛又在海中,一旦满清大规模进攻的时候,从海中运动到陆地上,再行组织对抗满清军队,其实是很费事的。远不如山海关这样摆放在陆地上的关隘能发挥作用。

所以说,毛文龙真正能发挥的作用,是极为有限的。

二、毛文龙的危害。

毛文龙在抗击满清中,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但是其危害却是非常明显的。

一是毛文龙瞒报军饷,给明朝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毛文龙瞒报军饷的方式,有夸大人数,还有夸大战功。本来只有两万的人马,夸大到十多万。要知道,明朝最终之所以灭亡,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没钱打仗了。到处都是军队,到处都在要钱。这些钱,只能从老百姓身上搜刮。对老百姓搜刮得越多,他们越痛恨明朝,越要向农民起义军靠拢。所以,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才会多次死灰复燃,绵延不绝。

二是毛文龙不服指挥,影响整个军队的协同作战。毛文龙在皮岛期间,与很多顶头上司发生过矛盾,先是与熊廷弼,后来与袁崇焕。中间他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得力于袁可立。而且袁可立还对他多有褒奖(“海外”)。但是他依然不服袁可立的指挥。袁可立护着他,他却不听袁可立的,最终造成袁可立两头受气而被撤职。

毛文龙这种不服指挥的特点,将来在协同作战中,显然是非常有害的。

三是毛文龙脚踏两只船,非常可怕。毛文龙之所以能够做大,满清之所以没有着意打他,就是觉得他可以争取过来。而他正是利用这一点,不断对满清偷袭得手,以此向崇祯帝邀功。他这种骑墙作风,一旦满清的势力变大以后,他肯定就是投靠满清。从毛文龙后来手下的作风,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曾经是毛文龙手下的孔有德,甚至因此最后被满清封王。毛文龙要是活着,他大约也会走上孔有德这样的老路。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毛文龙过于夸大,既不符合历史事实,同时也有违人伦公德。





周朝文DMU


那我就站在大家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作为一个没有读过史书和研究过各种典籍的普通人来讲只要宣传1-2个正面事件就可以捧起一个英雄。

1、他在所有人都打败仗的时候打赢了一场仗,还间接干死对方首领。

2、清修明史里对他高度评价同时也是为了贬低崇祯。可以了可以了这波很秀了,大家记住这2个点,形象就很鲜明了。其实袁这个人有两面性,野战无能(当时有客观条件可以理解)政治幼稚,加上稍微有点自负,于是他的死不可避免。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是不是正派反派其实没这么分明,如果硬要有个标准就只能看当时这个人做事的出发点和做事的结果是不是符合价值观“标准”了。


父母年代记忆


明末一位悲情的民族英雄、一代抗清勇将袁崇焕忠心报明、英勇抗清,最终含冤被杀饮恨九泉,他决不是满清入关的第一功臣,而是明未死的最悲惨的名将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