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真的那么残暴吗?

随风dge


秦始皇,很多人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他的残暴。其实呀,秦始皇是个背锅侠,他并没有多残暴,可说到这,就有人要说秦始皇不残暴吗?并且还可以说出个一二三,比如严刑苛政、焚书坑儒、修长城、修骊山墓、修阿房宫、寻长身不老药。

可这些真的是秦始皇的错吗?

一个一个来

第一个——严刑苛政。这个就要追溯到秦孝公时期了,秦孝公认用了法家商鞅之策,从这开始,法家思想就成了秦国正统思想,而法家所信奉的就是严格完整的法律,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平定天下后,一样运用之前的法律体系,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是在公元前356年,秦始皇持政是在公园前222年,中间隔了134年,如果可真的苛政的话,为什么秦国的百姓在秦孝公任用商鞅后不反对,而是在134年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开始反对呢?这显然不是秦始皇的错。

第二个——焚书坑儒。如果说焚书坑儒,你估计是对这个事件有误解了,焚书坑儒只不过是当时哪些六国原民中一些儒生因为不认可秦国所信奉的法家思想,且不认可秦国所采用的制,所以想说秦始皇,结果被发现,然后秦始皇为了统一思想来稳定国家,就对哪些儒生进行了打击和压制,并非是想汉武帝一样废除了学派,所以这并这不是秦始皇的错,而拿这个来做秦始皇是残暴的人的理由岂不冤枉?

第三个——修秦长城。说修秦长城是秦始皇错,你一定是对修秦长城这一事件有误解,修长城时蒙恬代领了30多万人去修长城,因为修长城而死了13多万人,且耗时就有十多年。可这长城的重要性是非常重要的,可有人就要问了——秦那么强,怎么不把匈奴给灭了,这样就不有牺牲13万人,而且也对国家的安全有利。先是这匈奴本身不弱,反还有些棘手,想赢就要用万位精军,可要万位精军的规模,一年的粮草、运费折合银两十分巨大;但假如采用长城固守的方法,征集万位劳工长时间修建长城,用的钱只是万两以下,而且,士兵能够在长城内屯田耕种取得充足的粮食,这能够节省从内地调集粮食到前线的巨额本金。打仗可是烧钱,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但是要打这北方的匈奴,就必须将粮草运送到悠远的北方,以当时的运输来看,要让粮食运到前线,光路上就要耗费许多,本金也因此十分宏大。据史记记载,当时秦朝人因合并六国高达两千万余人,这13万人的死,可以成全两千多万人的活,是很好的结局。不能被孟姜女的一场哭,就成了秦暴政的物品证据,实在让人为秦始皇鸣不平。

第四个——修骊山墓。经常听见有人说秦始皇花重金去修自己的坟墓,弄得百姓民不聊生。可真的是秦始皇的错吗?用重金是有的,但导致百姓民不聊生却没有,据史记、资治通鉴记载,修骊山墓一共七十余万人,且有八成都是统一六国后那些反对秦制、破坏秦制的六国旧势力和秦国原本的旧势力,以及那些犯了罪行的人。所以仅剩的十万是劳夫,且这些劳夫也全是自愿而来。可还是会有人说那为什么要用重金呢?真自私!好,就是自私,可这个自私是值得的,因为在坟墓里的葬品让现代对古代的研究有了很高层次的保障和帮助。显然这不是他的错,反是他的好。

第五个——修阿房宫。说修阿房宫是秦始皇的错,说他是为了他所宠爱的妃子——阿房,而费重金建的,因而导致百姓不得安宁。跟上一个一样,重金确实是用了,可这让百姓不安宁以及是贪于美色却不对了。用的人与修骊山墓的一样还是那七十余万人,因此并没有让百姓不安宁。然后就是贪于美色这件事了,说为了阿房而修了阿房宫,那估计是看电视剧看多了吧,连电视剧的剧情都信?史记上也没有记载嬴政与阿房有关系,而且阿在陕西语言中是那个...而房是房间的意思,再加个宫,合在一起就是那个房间的宫殿,这怎么可能是秦始皇这样心思缜密,面面俱到的人给自己最深爱的人的宫殿所起的命字,再说阿房宫在秦朝时期是起到一个政治中心的作用,就像现在的北京一样,阿房宫对秦的文化等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

第六个——寻不老药。寻长身不老药确实不是好作为,但这个错并没有对秦朝有什么影响,反而秦始皇派徐福东渡寻找显仙药,让华夏文明开始了第一次认识世界,也因此汉朝有了丝绸之路。不仅如此,秦始皇并没有像汉武帝后来那样疯狂地想成仙,不知吞了多少由各种矿石和重金属练成的”金丹”,以及李世民放弃生命来吃了号称三百岁高僧的的仙丹,以及那个三十年不上朝,一心想成仙的嘉靖帝,而是知道失败后又参与政治,投入繁忙国事。

他的残暴并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当时封建专制的需要。但是生性残暴是秦始皇最大的缺点,这跟他年幼时的经历、身世有关。

个人认为,秦始皇并不是想像中的那么残暴。有些事情的确另有隐情。“弑父驱母”,并非出自他的本意。顾惜骨肉亲情,就只能使他的王位受到威胁。在这件事情上恰恰表现了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秦始皇是一个很记仇的人。当年,年幼的秦始皇与其母在赵国为了躲避追杀,东躲西藏,寄人篱下,食居不安,受人欺侮,被人轻视,忍气吞声地过日子。二十多年过去了,他成了秦王。在赵国受气的经历是其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这种报仇的心理压抑了20多年,就变得无以复加了。当秦始皇攻灭赵国,再次回到邯郸,把曾经同其母亲家有仇的人统统抓起来,全部活埋,以此来泄当年之恨。让赵国人看看以前的小逃犯是怎样成为他们今日的命运的主宰者,这似乎也通常理。

但据史学家证实,嬴政攻打赵国邯郸时确实活埋了一些当年在赵国结下仇怨的人,但大规模地活埋儿童的残忍场面有些夸大了。“这不能说明秦始皇心胸狭隘,要说心胸狭隘,当年项羽攻到咸阳杀人数十万,火烧阿房宫,也有报复心理。”





猫咪鱼


秦始皇到底残暴不残暴,不是后世的几个史学著作就可以下定论的,残暴在何处?有何证据?为何成为暴君的代名词。今天,我们就说道说道。

首先,我不认为秦始皇是一个残暴的君王;其次,我不认为秦始皇在位期间有过十分残暴的行为;再次,我认为说秦始皇残暴的都是在为当朝的合法性寻找依据。

一、秦始皇在位37年,没有枉杀过一个文臣武将。

秦始皇的太爷爷秦昭襄王厉害吧,绝对重量级人物,没有他打造的大秦帝国,嬴政想一统天下是做梦。但秦昭襄王刺死战神白起的时候,眼睛都不眨一下。刘邦厉害吧,天下第一狡猾的开国皇帝,照样“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汉武帝刘彻伟大吧,你看巫蛊之祸他杀了多少人?连自己的儿子都不放过。就连唐太宗李世民这样的君王楷模,也杀子屠兄,逼父退位,更不用说宋高宗赵高、明太祖朱元璋之类。

可是,你看到过秦始皇杀过那些文臣武将吗?吕不韦被罢免相位之后,秦始皇仍然赐予到洛阳去,就连吕不韦不思悔改,仍然结党弄权于朝野,秦始皇仍然只是写信斥责他。最后,吕自己受不了自杀了。这要是发生在汉朝,不被诛九族才怪。荆轲刺秦,如此大的罪过,秦国攻打燕国之后,没有屠杀燕国百姓,而是将这个案件的相关策划者杀掉而已。六国被灭,秦始皇没有杀掉各国的王公大臣,最终,六国的贵族复国运动中,确杀了秦始皇的三族。

你也可以说,秦始皇自己气场大,太牛叉,不需要杀别人。但这跟残暴挨不着吧!

二、秦朝有严刑峻法,但是却是严中带仁,是世界上最早的保护人权的法律。

陈胜、吴广起义被标榜为反抗暴政的楷模,可是,是谁告诉你陈胜是因为迟到,要被杀头才造反的。是司马迁?对,是汉朝人说的。今天出土的秦简上显示,徭役者迟到是罚钱,而不是杀头。秦朝的朝廷有那么傻吗?迟到就杀头,每天要杀多少人?这抹黑大方法有点低级。事实上,秦律制定的相当细密,就连掌握着生杀大权的皇帝也不能无辜杀人,所有被追究责任的,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审判,并有相应的罪名。秦奉行法家思想,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保护人权的法律。

就拿朝廷中的大臣们来说,王翦公开和秦始皇叫板,可以说在攻楚这一战上让秦始皇脸面尽失,但秦始皇没有找他麻烦;丞相王绾极力推崇分封制,和皇帝的思想背道而驰,弄得皇帝在朝廷被孤立,秦始皇也没追究;那个杠精淳于越更牛,在宴会上公开诅咒秦朝江上不会长久,秦始皇也没因此而收拾他,为什么呢?因为秦始皇和他制定的秦朝法律认为,这些言论都不是犯法,没有罪名,故而不会追究。

三、秦始皇劳民伤财?其实,多半是夸大或杜撰的。

阿房宫被项羽一把火烧了,历史上一直都这么说。再说清楚点儿,不就是司马迁说的嘛?现代考古学家发现阿房宫根本就没有建成,也就是个地基。长城到时真的修了,不过,那根本不是秦始皇从头修的,在战国后期,秦、赵、燕都修了长城,也不是一代人修好的,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不过是把这三段长城连接了起来。只有秦驰道这条高速公路确实时秦始皇一手打造。但这条路不修不行,秦汉时期对付北方游牧民族可是发挥大作用了。另外,秦朝对农业生产的重视,罪犯在农忙的时候是可以放假一个多月的。你说秦始皇残暴吗?

四、残暴的形象来源于和秦始皇结下梁子的儒生

焚书坑儒的事情确实发生过。秦始皇焚书的事件,来源于朝廷上下对于郡县制或者分封制的争论。这种争论达到高潮后,秦始皇决定自己出马下决断,为此淳于越还表达了誓于诗书共存亡的态度。不过,秦始皇还是下令焚书。这件事本来得罪的学派就多,特别是儒家,他们本来就是对法家思想持发对态度的。

坑儒这事儿有点争议,秦始皇坑儒生们干嘛?如果说是镇压这些持不同意见的人,怎么不将其他学派的一起埋了?其实,秦始皇当时因为重用了一批方士,又是炼丹制药,又是寻找海外仙方,总是想着长生不老。但这批方士无论如何都做不到呀!徐福骗了最后一把后也消失了。说不定秦始皇晚年身体不好,就是这帮孙子把重金属含量超标的“仙丹”给他把身体吃坏了。秦始皇坑儒,其实不是儒生,是这帮欺骗他的方士,可能有部分儒生和方士有一定关系,被牵连了。故而儒生就开骂了。

儒生和秦始皇的梁子一直没解,作为儒生的司马迁就把秦始皇冠以“暴君”之名,一则,为大汉朝皇帝的正统地位寻找依据,二则,同时对汉武帝的残暴行为敲响警钟。在历史事实作为证据的前提下,说秦始皇残暴,恐怕立不住脚。

你认为呢?


牧渔子



秦始皇确实十分残暴,是中国历史罪恶滔天第一人。

一、秦始皇采用法家愚民思想。扼杀思想和言论。创立诽谤之法。这是中国法治史,乃至华夏文明史上一次巨大的倒退。

二、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治国,创立夷族连坐之法。一人死罪,夷灭三族,株连十户。这是中国法治史上一次巨大的倒退。

三、秦始皇创立告奸之法。鼓励骨肉至亲之间检举揭发。圣人孔子和西方法治思想的奠基人孟德斯鸠都反对告奸。认为这不是法治。也非人治。而是治人。秦始皇创立告奸之法,是中国法治史上一次巨大的倒退。

四、秦始皇采用商鞅弱民思想。禁止人民拥有兵器。收天下之柄于咸阳。铸十二金人。禁止人民拥有兵器的秦朝成为最短命的王朝。

五、秦始皇采用法家疲民思想。大兴土木。修建陵墓、阿房宫、长城、直道。致使无数民夫惨死。正如陈胜所言——天下苦秦久矣。


六、始皇二十八年,嬴政遣徐福发童难童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秦始皇倾尽天下之财,寻仙求长生。致使民不聊生。

七、秦始皇不称朕。称真人。隐遁于无形。 秦始皇为求不死之药,自谓“真人”,不称“朕”。行为诡秘,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账钟鼓美人冲之。有言其处者,罪死。有中人告丞相,始皇怒:诏捕中人及在旁者,皆杀之。自是之后,莫知其行所在。

八、秦始皇生时祸害百姓,死后亦然。

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发七十万人,穿三泉,下铜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尽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其陵墓以人的脂肪作蜡烛,工匠为弩机,陵墓修成之后,尽闭之,工匠无复出者。后宫无所出者,皆令从死,死者甚众。

九、秦始皇为实行法家愚民政策。焚书坑儒。禁毁诗书及百家言。毁灭华夏文明。

【2018年4月6日,山东滨州秦皇台景区重六吨、高18.9米,号称"世界第一"的秦始皇铜像被大风吹倒。铜像脸部先着地,‘秦始皇’的脸直接被摔扁。此乃天意】


杨朱学派


评价历史人物是一件很复杂的事儿,因为能够切入的角度实在是太多了。

即便是秦始皇是否残暴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也存在很大争论。

在历史上,自从西汉以来,人们往往批评秦始皇的残暴,甚至由此对整个秦朝冠之以一个简单直接的名词——“暴秦

”。

到了近现代,为嬴政说话的人也越来越多。比如很著名的一首诗: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当然我们知道,每个人在评价历史的时候都有自己的出发点。如果都用今天的道德准则来看,恐怕并不容易得出很客观的见解。

古代社会是分阶级的,我们可以选择当时具有不同社会属性的人,通过他们的遭遇来评价秦始皇。


假如生为秦始皇时期的大臣,那么应当说,除非你是吕不韦或者嫪毐之类,否则你可能会觉得,嬴政这个人对待大家还是不错滴。

秦朝法律严苛,但是对于真正肯为自己出力的大臣,秦始皇还是相当包容。当然,这并不是光靠他的心胸,主要还是依靠绝对的权力。换言之,他根本不怕大臣搞事儿。

嫪毐不是觉得自己很厉害吗?分分钟就被消灭。权倾一时的吕不韦,不也是秦始皇一发话,就乖乖带着全家跑到四川吗?

像王氏、蒙氏这些元老级的功臣家族,在秦始皇在位期间,都过得很不错。

这种优待功臣的情况,跟刘邦、朱元璋等人在建国之后的做法明显不同。


假如你是秦朝的一个普通农民,可能你会觉得活着挺累。

为什么呢?法律管的太细致了。它固定了你一年四季不同时节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你是农民,你就不能私自酿酒、卖酒,每年你得按时交租,定期服徭役。如果迟到了,那你就得受罚。

最讨厌的是,你即便老老实实做个本分人,也有可能因为你的亲戚朋友邻居犯法而被“连坐”。你说你没参加犯罪?不好意思,你不举报他们,这本身就是犯罪。

就连推行严刑峻法的李斯被杀时,也有三族跟着连坐。

(写到这里,答主不禁想到了自己小学时候的一段经历。老师图省事儿,规定背不过课文者,其同桌放学也不许走,陪着对方背书。另外,还鼓励学生互相揭发检举……时至今日,我都对此事耿耿于怀,因为这位老师在小孩子里推行了万恶的连坐制度,其结果是引发了同学之间的厌恶,而非她所期望的“互相促进”)

因此,陈胜吴广的起义,并不是所谓的偶发事件。如果老百姓活着没有安全感,那么揭竿而起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假如你是秦朝的奴隶,那么我得说,你真的很可怜。

举个例子吧。在今天秦始皇陵的西侧,有一个小村庄叫赵背户村。1979年,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一处古代墓群。这里面发现的墓葬都很简单,挖个坑,放人,填点土,就OK。

墓葬里的人骨上,往往有被锐器砍伤的痕迹,有的身首异处,还有的被腰斩。另外根据人骨特征可以看出,这些人大多数为20-30岁的青年男性。

考古人员根据这些现象,并且结合出土的文字资料,判断这些墓葬的墓主人,正是当年参加秦始皇陵修建工程的奴隶。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

这句话,在史书中一闪而过,可是它的背后,就是几十万的奴隶。

假如你是参加修陵工程的奴隶,你会觉得秦始皇是一位仁慈的君主吗?你会希望这样的一个王朝传至万世吗?


考古军中马前卒


什么叫做残暴?本意为残忍凶暴。请问秦始皇天生就好虐待百姓,或者杀人吗?我看也未必。其实,秦始皇之所以被民众称为残暴,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01 军役

秦始皇为了统一天下,即位后的37年间战争几乎没停止过,大致可分为2个阶段。

1)统一天下前

周王室的倒下,注定了群雄纷争不会停止,直到打出一个具有唯一话语权的国家。所以,那个时代被称为战国。换句话说,如果秦国不出来统一天下,战国就会停止战乱吗?并不是。

之前秦国没落的时候,照样有魏国东征西伐。那时的民众生活有安全感吗?要服劳役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好几百年。

反而秦国站出来,奋六世之余烈,统一天下,才结束了自平王东迁以来的中原混战局面。从这个角度分析,秦国统一六国的行为不能称之为残暴,应该被称为以武止戈。

2)统一天下后

秦始皇登基后不久,又发动了2场大规模战役。

  • ①南征南越

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就发动了征服岭南越族的战争,统帅屠睢阵亡,50万秦军所剩无几。由于粮食供给以及对手的地形优势,双方对峙了整整3年多。

公元前214年,任嚣和赵佗再次奉命进攻百越各部族,整个岭南地区才划入了秦朝的版图。

为了稳定岭南地区,参加南征的将士们被要求留守当地,另外又迁徙大量中原移民过去。留守的将士和移民多娶越女为妻。

土生土长的老百姓谁会愿意离开家乡,去往生活习惯不同、气候条件也不适应的南方呢?所以此举必然引起老百姓的强烈抗议。

  • ②北逐匈奴

三十二年,燕人卢生使入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

公元前215年,方士卢生送上神仙图书“亡秦者胡也”,秦始皇勃然大怒,不顾兵力不足这个事实,贸然开辟第二战场,分流了30万大军。那秦始皇手上有这么多兵力吗?我认为没有或者够呛。

记得,秦始皇攻打楚国时,王翦要求60万大军,就曾经震惊了嬴政,由此可见,当时秦国举国兵力也不会比60万多多少了。

如果秦始皇手上真的兵力充裕,也不会在前214年,需要征发逃犯、上门女婿、商人去南越战场,后来又派刑徒去戍守南越之地。

两场战斗虽然意义重大,而且的确是利国利民。但是问题在于秦始皇没有把握好节奏,南面战场没结束,又开辟北方战场。短短4年间,前后动用80万大军,其中一部分来自于新征的兵役。

大秦统一天下后,老百姓期盼了几百年的和平终于来到,本以为终于远离战火,从此可以过上安逸的生活。没想到幸福只是昙花一现,家人又是天各一方,特别是南方战场的将士们,从此就扎根在了南越,可能此生都无法再回家。所以,老百姓没有怨言是完全不可能的。

02 劳役

三十四年,适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於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於外十馀年,居上郡。

公元前213年,蒙恬北却匈奴后,奉旨修复万里长城。据记载,秦始皇动用了近百万劳力修筑长城,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

三十五年,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徒刑者七十馀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下令开始修建阿房宫,加上原来的丽山,共计征用隐官刑徒七十多万人。

我不否认修筑长城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但是秦始皇操之过急,完全不考虑老百姓是否能堪重负。因此才使得民怨沸腾,怨声载道。

03 焚书坑儒

“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於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後。

春秋郑国的子产早就说过: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堵并不可取,疏通才是解决之道,所以郑国默许了乡校的存在。儒生云集咸阳,议论天下时事。如果用好了,上传民意,下达旨意,有利于缓解甚至是解决国家上层和老百姓之间的矛盾。

可惜,秦始皇将对卢生的怨恨迁怒于上传民意的众儒生,不理扶苏的劝谏,下旨焚书坑儒。儒生被坑杀,传达民意的通道被彻底堵住,那么离洪水决堤还远吗?

结语:

南征百越、北逐匈奴,甚至修建长城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那老百姓为何还认为秦始皇残暴无比呢?关键是度的把握。

  • 从公元前218年到秦始皇去世,短短数年间,一南一北两条战线,一长城一丽山两项工程,使得数以百万计的民众被迫远离家乡,置身于层出不穷的徭役之中。

  • 秦国统一天下后,老百姓期盼从此可以安居乐业。但是秦始皇没有把握好度,让老百姓深深地体会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而唯一可以反映民意的儒生们被集体坑杀,更加剧了老百姓对上层领导者的怨恨。

如果秦始皇能够结合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国家得到修生养息,人民富裕安康,大秦还能15年而亡吗?秦始皇还能背上这千年的残暴之君的恶名吗?



读春秋思无忌


秦始皇铁血治国,虽然残暴不仁但是大节不亏,从历史进步的角度看,秦始皇虽暴却是名副其实的千古一帝!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嬴政一生杀伐果断,亡者不下百万,但正是他的铁血政策确保了华夏两千多年的统一思想,也奠定了文化传承基础!

战国之世,华夏统一已经形成了大势,分久必合是人心所向的趋势!魏国、齐国、楚国、赵国都有统一天下的努力与行动,只是最终秦国完成了统一的历史使命!秦始皇统一战争中,死伤者当在百万以上,但是战亦有道,并没有诛杀无辜百姓与六国贵胄!后来的灭秦之役,楚汉相争才是真正的兵灾,项羽一路屠城无数,千里人畜灭绝,不仅秦朝宗室被屠戮一空,百姓更是死伤数百万,这也是汉初人口凋敝,经济崩溃的原因所在!



秦始皇焚书坑儒,总共也就诛杀了416名腐儒方士,所焚的书后世尽有,没有一本失传!刘邦诛杀功臣集团,亡者过万;朱元璋诛杀功臣集团,死者十万以上;康熙乾隆搞文字狱,死者亦数十万!相比之下。秦始皇的残暴跟他们相比,简直小巫见大巫!


嬴政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筑长城、修驰道,兴灵渠都是罪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所谓罪在当代,是指修建上述工程民力损耗过甚,导致大秦二世而亡。功在千秋是指这些工程一直在为后世服务,长城是历代中原王朝对抗游牧民族的利器,抗日战争时期也发挥过重要作用;驰道则构成了全国交通网,加强了各地区的联系……

一言而概之,秦始皇残暴不仁是真,但是他的所作所为不愧一代政治家称号,他的丰功伟绩不愧于千古一帝称号。秦始皇嬴政不愧是大仁不仁的典型代表!



大秦铁鹰剑士


秦始皇瀛政一生中在军事上攻灭六国统一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王朝,但是在行政上,除了政治体制改革以外,他实行一系列劳民伤财的政策,人民称之为暴政。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这一套制度在当时的秦朝是一个划时代的重大改革,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政事,军事,图籍秘书和监察百官。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的主要官员都直接由中央任免,也就是说地方的一切权力都掌握在中央,并且集中在秦始皇的手中。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由于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兵器,陶文,帛书,简书等文化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导致各个地区的文化,经济,交流上受到严重阻碍,就连中央发布政令的实施都相当困难,于是,秦始皇便让丞相李斯等人开始进行一系列改革,这些改革分别是:

同书文:秦始皇将当时通用于秦国的大篆为基础,结合其它地方的蝌蚪文,并借其笔划简单的优点,创造出了秦篆,作为官方语言,并且在全国统一使用。

度同制:秦始皇将原来六国的度量衡标准全部废除,在全国实行新制定的度量衡制度。

车同轨,行同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全国车辆宽度定为六尺,以便全国通行。行同伦则建立起一套新的伦理道德与行为规范的礼仪制度。




秦始皇虽然做出了这一系列贡献,但是要说到他残暴的一面,首先便想到的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事件。秦统一六国后,由于当时的儒学兴盛,一些儒生认为秦朝要实行分封制,秦始皇听后,便认识到儒家学说以经不利于国家的统一。 于是秦始皇通过征求李斯等大臣的意见后,便做出决定,将全国的儒学书籍全部烧毁,秦朝以前的很多古典文献,全部化为灰烬。

除此之外,秦统一后,为了对抗北方匈奴的入侵,秦始皇便发起了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巨大工程,也就是修建秦长城。由于工程量巨大,直接导致了劳民伤财,征发的农民和罪犯都死伤惨重,民间叫苦连天,在秦始皇的暴政下,当时就发生了一个很有名故事,也就是《孟姜女哭长城》。通过上述观点,我认为秦始皇在军事上为中国统一作出巨大的贡献,在行政上却采取了一系列错误的政策和残暴的手段 ,值得人们的深思。


独立评论员


我的回答:秦始皇真的不是一个残暴不仁的皇帝

因为秦始皇推行“以法制国”的法家学说,而后立历代统治者都摊行以仁爱,中庸,的儒家学说,因此始皇帝经常作为负面教材出现在史记当中。


然而始皇帝被很多史学家看作一个暴君,为了权利可以不择手段,万里长城、秦驰道、灵渠、阿房宫、始皇帝墓等规模极为庞大,劳动举国人口兴修,不少献文均反责在工程进行时造成人员伤忘过大。但,另一方面,却使各地交通进一步发展,有助日后交通、经贸、以及个各民族融合。

所以一直是史学家对始皇帝的功大还是过大的争论点,个人认为,始皇帝是罪在当代,功在千秋。


人生常态变幻无常


客观点讲,秦始皇是残暴的。但他的残暴,是阶级残暴,不是个性化的残暴。


1.秦始皇的残暴比较高级。其残暴不是个人多么血腥,而是上升到国家法律的层面。比如:严刑酷法,实行连坐,稍有不慎,发配杀头,不用量刑;驱使数百万劳力,修长城、建阿房、筑骊宫;强力推行政策,不服就杀,比如焚书坑儒。


2.秦始皇的残酷在于手段。现在之所以有很多人开始理解秦始皇,是因为他的很多目标是正确的。但他的手段却是严厉无情的。不能因他的残暴而否定他的功绩,也不能因他的功绩而赞成他的手段。


3.秦始皇残暴有历史阶段性。一方面,因为是封建社会,秦始皇作为始皇帝,手握生杀大权,视众生如草芥,这是封建社会的共性。另一方面,秦始皇的政策无疑有利于国家统治,但却建立在人民的痛苦之上,高压政策必然引发底层的不满。在当时,这是秦始皇所意识不到的。

因此,应该客观地、历史地、辩证地看待,残暴是真的。但秦始皇以个人的残暴,推进中国社会治理进步数代。可以说,如果秦始皇的政策能延续,中国社会能早进步1000年。君不见1000多年后,明清王朝都没能解决真正的郡县制,又因此而有多少生灵荼炭。真说不好,秦始皇的残暴对还是错。


无限轮回


秦始皇并不残暴,那是后世刻意的黑化。其实对比战国时期六国而言,秦朝时期民众徭役是减轻的,特别是兵役。当时其它六国都在修建庞大的内长城和水利工程(魏、赵居多),以及庞大的宫殿和猎场(魏、楚、赵、齐为主)。 根据出土的《睡虎地秦目竹简》记载,秦朝的徭役政策,1、徭役有工钱,管饭。《秦律.司空》规定:徭役的工钱还可以折合成粮食。男人和女人为官府服徭役,男人每月发粮食二石,女人每月发粮食一石半。有罪被判罚款的人或欠官府债务以徭役抵债的,每劳动一天折八钱。在官府服徭役依律由官府提供食物,男子每天三分之一斗,女子每天四分之一斗。2、 《秦律.金布律》服徭役期间官府可以配发衣服。3、《秦律.戍律》规定一家不能同时征调两人服徭役。4、《秦律.工人程》规定冬季工作量减免三分之一。5、《秦律.司空》规定农忙有假,即使是犯罪以徭役抵债的人,农忙也有40天假期。6女人做擅长的工作与男人同酬。《秦律.工人程》规定,服徭役时男人的工钱高于女人的25%,但女人在做针织等女人专长的工作时,每工作一天和男人工钱一样。7、《秦律.司空》规定伤病等原因,暂时不能劳动的,发粮食为一石。《秦律》规定没有母亲的婴幼儿,每月发粮食半石。母亲在官府从事杂役的,婴幼儿随母亲的,婴幼儿也发粮食半石。 以当时的社会大背景看秦,秦并不是残暴,而是非常严谨细致,都是长远的国家政策。只不过后世一直都在非秦,一直都在贬毁,秦早已面目全非。正如鲁迅所说,秦始皇冤枉的很,吃亏在接班人,在二世,没有人为他歌功颂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