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之鉴——莫言《红高粱家族》





序:

大家好,我是文学爱好者敦煌煮文。

我是个莫言文学爱好者,也相当于狂热粉丝。读过莫言其小说《红高粱家族》、《酒国》、《红树林》、《檀香刑》、《蛙》等小说包括一些杂文,最大的收获体验就是莫言其人其作品几乎都是在讲述一些故事;这些故事或深或浅,亦真亦假。他的写作手法之绝,对人性的刻画之神,对罪恶的讽刺之恶,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界实属独树一帜。


文学之鉴——莫言《红高粱家族》

莫言与他的作品


正如2012年瑞典文学院将诺贝尔文学奖嘉奖莫言的评价一样:


莫言是个诗人,他扯下程式化的宣传画,使个人从茫茫无名大众中突出出来。他用嘲笑和讽刺的笔触,攻击历史和谬误以及贫乏和政治虚伪。他有技巧地揭露了人类最阴暗的一面,在不经意间给象征赋予了形象。

文学之鉴——莫言《红高粱家族》

莫言瑞典文学奖获奖证书(土地)


回顾一下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时刻。


文学之鉴——莫言《红高粱家族》

莫言与瑞典国王握手


2012年那年,笔者正在读大一。当国内新闻媒体一直疯狂报道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各大书店开始大量上架他的书籍。其实和很多人一样,我也不知道莫言是谁,只是影射到莫言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文学院接受荣誉的那张会心恬淡一笑的图片;突然对这个其貌不扬甚至有一丝丑陋的男人有了了解的兴趣,好奇冠冕中国诺贝尔文学奖第一人究竟有何过人之处,然后再通过网络去查看他的资料,他给我的印象便是农民草根、军人经历、嗜书狂、魔幻现实主义这些标签。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莫言的经历和成就给我很大的一些鼓舞和借鉴作用,于是便开始痴迷于他的一系列作品。



莫言,

请!

《红高粱家族》之鉴


文学之鉴——莫言《红高粱家族》

莫言《红高粱家族》


《红高粱家族》创作于1986年。
这应该是我们最熟悉莫言的一篇作品,但我们对这部作品的了解更多是在张艺谋导演的1988年电影《红高粱》

中,当时这部电影还获得过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最佳影片的荣誉,冠冕加身,这份成就无疑给张艺谋和莫言都提升到了一个高峰。还记得第一看这部电影是躲在一个小房间里用电脑打开了红高梁闪闪的三个大字,然后一种红色和近乎蒙太奇的手法深深渲染着氛围;直到最后还是红色的荧幕包围热阳,野性和生命力意犹未尽。


文学之鉴——莫言《红高粱家族》

1988年电影《红高粱》


《红高粱家族》小说里以“孙儿”的视角,回忆了“我爷爷”余占鳌和“我奶奶”九儿的传奇故事。年轻女子九儿(戴凤莲)被迫嫁给患麻风病的酒厂掌柜,在出嫁途中,九儿与英武彪悍的轿夫激情相爱,在红高粱地里激情野合;几经挫折一起经营着烧酒作坊,后因参与抵抗运动而被日军杀害。故事中余占鳌的豪放不羁,九儿对爱情的向往,村民们对世俗的认知,红高粱土地上的生命之盛;彷佛都是莫言笔下生灵活现的赞歌,也让我们认识到爱情的伟大,山东高密土地里的历史挽歌。



野性“红高粱”余占鳌

文学之鉴——莫言《红高粱家族》

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


小说里的男主人公余占鳌,身为一个轿夫抬起了九儿通往嫁给麻风病患者单家的轿子,九儿父亲只要一只骡子和一些钱就把她给“卖”嫁给没有感情基础的男子。在抬轿子路上描述了当时旧时代的封建婚姻礼俗,颠轿子戏娘子;余占鳌简单的讪话便讽刺了这场不幸的婚嫁,最后他将九儿的脚收进了轿子,为两人的故事埋下下文。

文学之鉴——莫言《红高粱家族》

颠轿子


文学之鉴——莫言《红高粱家族》

余占鳌将九儿的脚放进了轿子


九儿出嫁之后,却宁死不肯和李大头睡觉。在九儿一次返家经过高粱地的时候,余占鳌却突然出现,一把九儿从骡子上抱了下来,抱进了高粱地里;摊开高粱杆天地为床,进行了野合...八月,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


文学之鉴——莫言《红高粱家族》

高粱地里野合


酒坊主人和麻风病人李大头都死了以后,九儿召唤乡亲们继续运作起了制作高粱酒的酒坊。在余占鳌的狂放不羁下,作为含蓄的女性九儿也渐渐没有了道德伦理包袱;可在这个时候意外土匪秃三炮却把

九儿绑走,余占鳌以为自己女人被土匪祸害时。他毫不犹豫地来到了秃三炮据点,想要杀死对方来替九儿报仇。余占鳌用刀子挟持了秃三炮,然后得知秃三炮只是要了三千大洋,并未玷污九儿时,余占鳌很爽快地把人放了。在这里我们又看到余占鳌一个男性角色的尊严感,和对保护自己女人的安全感,一往无前。汉子的野性充斥在这片红高粱土地之上。


文学之鉴——莫言《红高粱家族》

余占鳌




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当笔者读到这里,对小说《红高梁家族》有了清晰的认识。莫言塑造的余占鳌形象,正是他潜意识对山东高密乡土地上历史角色的一些真实写照,寻根文学作家不断尝试通过作品建立自己和故乡的联系,一步一步将自己的文学王国版图搬到世界文学的舞台上。这正如拉美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里的马孔多小镇,美国作家福克纳《喧哗与躁动》里的杰弗逊镇。


文学之鉴——莫言《红高粱家族》

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文学之鉴——莫言《红高粱家族》

美国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福克纳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一种用魔幻的表现现实生活的艺术写作手法,虽然情节怪诞,但是却突显真实,给小说带上魔幻虚实的氛围。

要说《红高粱家族》里的魔幻现实主义,那便是余占鳌在生气之后往高粱酒坊里的酒缸里撒尿,没想到却奇迹般酿成了好酒“十八里红”。这样的不雅行为让我们觉得怪诞离奇,难道余占鳌尿液和酒的结合会有良好的化学反应?不禁让我想到一些鬼怪迷信里驱鬼神的“童子尿”,所以这又是莫言大师对魔幻现实主义的一次运用,生命和野性又一次彰显突兀。


文学之鉴——莫言《红高粱家族》

陈光孚《魔幻现实主义》



抗战悲歌

小说而后,是穿插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一系列描写。日本鬼子在“我”爷爷那个年代入侵了胶东半岛,也掠夺杀戮奸淫了这个村庄。鬼子们来到村庄无恶不作,改变了村民们日复一日的作息,也迫害了“我”爷爷余占鳌和“奶奶”九儿的平静生活。鬼子首先非法把村民赶到开阔的土地里,进行惨无人道的剥皮,只要谁反抗不遵,就要被剥皮。在小说里,秃三炮和罗汉大叔相继被残忍毒害;昔日乡里的恩怨在此刻化为民族团结同仇敌忾,余占鳌恨不得将鬼子们碎尸万端。


文学之鉴——莫言《红高粱家族》

剥皮


《红高粱》电影里,在鬼子侵略一些场景进行了许多细节处理。鬼子要求罗汉剥别人的皮,显现魔鬼般的笑容。而罗汉却迫于残忍的手段绝不下手,最后却被不想死的屠夫给剥皮。人性的丑恶在生死面前展露无疑,日本鬼子们的恶劣行径终于被人民的怨恨给强烈冲击。

余占鳌联合剩下的村民抗日的之前,莫言对高梁酒"十八里红”进行了描述。每个人埋伏前都一口喝下了一大碗酒,并唱起了浓厚地方特色的民歌:

文学之鉴——莫言《红高粱家族》

酒歌



九月九酿新酒好酒出在咱的手好酒,

喝了咋的酒上下通气不咳嗽,

喝了咱的酒滋阴壮阳嘴不臭...

铿锵有力的民歌在豪壮热情自汉子们口中而出,承载了黄土高地一代一代人民风俗,山东高密乡上的土地肥沃、野草茂盛、农耕文明又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地域缩影。莫言的文学创作风格是建立在历史和生活上构建的,这在他的《蛙》、《生死疲劳》、《白狗秋千架》等文学作品都有和故乡的一些紧密联系,这也正是诸多传统文学作家思考的一个范畴。


文学之鉴——莫言《红高粱家族》

莫言


喝完“十八里红”之后,余占鳌又和村民们带上几十罐酒坛,当作炸药埋在了鬼子的必经之路上。

又回到了激荡的红高粱地里,抗日革命正如火如荼中进行。


文学之鉴——莫言《红高粱家族》

九儿


酒坛埋下,埋葬了仇恨和团结之歌。余占鳌和村民们埋伏在红高粱地里,等待着鬼子们的到来。意料之外的是鬼子们迟迟还没来,阳光炽热;这时候九儿将酒食挑上了青杀口,来寻找余占鳌他们。也就此刻,鬼子们开着汽车从后面驾驶而来,遗憾的结局随之而来,鬼子疯狂地用枪向前方扫射,九儿倒在了血泊之中,炮火红高粱和殷红的血交织交汇,也带着余占鳌和“我”的哀伤加上对鬼子们的仇恨;鬼子们也终于被“炸药”给炸倒,“我”爷爷和“奶奶”的故事悲壮结局。


文学之鉴——莫言《红高粱家族》

九儿倒在血泊中

九儿,你大胆地往前走,别回头...

文学之鉴——莫言《红高粱家族》

余占鳌和豆官嘶心烈吼


莫言对《红高粱家族》里红高粱土地的诠释,相比小说的文字内容,电影《红高粱》就完美呈现了这一点。电影从头到尾运用红色的格调渲染了土地和生命的双重印记,特别是在结尾抗日结局得到了极致的体现,

在九儿死后,红色的血、炮火、热阳、高梁红相映相辉这些强烈的生命野性符号,加上孙儿的“我”撕心裂肺地喊着“娘”配合赞颂九儿的歌;敬畏生命和爱情的脉搏跳动,野性的呼唤,对经典文学的电影衍生艺术;丰富了观众的感官,对文学的认识。

文学之鉴——莫言《红高粱家族》

红色汪洋成海

再回到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带给笔者的感悟,单从笔力来看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可谓实至名归。弘扬积极向上的生命力和追求自由的余占鳌,渴望思想解放,重建民族精神,对爱情的勇敢追求;正是莫言借助东北高密乡民间的原始野性文化的活力来改造当时民族孱弱性格的一种方式。文本中超脱的意识写作手法,无一不是暗示中华民族需要自尊自强、勇敢追求、创新思想、匡扶正义的精神内核。

而莫言的文学作品,也并不是简单讲一个好听的故事,而是在文学中给我们带来对生命和人性的人文思考。



文学爱好者,文学创作者,

文化研究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