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飢餓家長要管,但“情緒飢餓”家長更要重視,會危及生命健康

曾經有家長私聊我,問了我一個令她很不解也很痛苦的問題:孩子自殘是什麼原因?

她的女兒正在上初二,正值青春期所以脾氣很爆,非常自我叛逆,只要在家裡母女倆就停止不了吵架。吵架的內容大多都是小事:女兒埋怨飯菜太難吃、質問母親為什麼要進自己房間;母親生氣女兒成績差、沒出息、每天就知道出去鬼混……

直到有一次倆人吵得太兇,女兒卻直接狂扇自己耳光,甚至拿鉛筆芯試圖扎進自己的胳膊裡。

媽媽瞬間嚇到了,生氣地過去阻止,倆人推推囔囔,最後還是不歡而散。

我想這位媽媽的情況不是個例,我也看到很多新聞報道孩子的自殘行為,其實這是孩子"情緒飢餓"的表現。

孩子的失控其實是"情緒飢餓"

心理學家談到,孩子的自殘,其實是對父母的報復。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孩子的潛意識裡其實就是這樣的想法,他們自尊心很強,而且在叛逆期追求獨立自我,不願再受父母的約束,如果父母過度包辦孩子生活,過度權威強勢甚至不講理,會對孩子的身體的精神層面造成極大的傷害,孩子就有可能通過

自殘、厭食、網癮等方式報復父母,也讓父母痛苦不已。

而這種潛意識下的破壞性模式其實是孩子"情緒飢餓"的表現。

孩子飢餓家長要管,但“情緒飢餓”家長更要重視,會危及生命健康

什麼是"情緒飢餓"?

從許多案例來看,"情緒飢餓"反映了人心理上自我防禦機制的消極保護性,也是抑制情緒的發洩。

"情緒飢餓"的表現通常是某種形式的自殘、自虐,它是一種長期不被理解、不被尊重、不被信任的心理壓抑。

通俗一點來說,就是當人不知道如何正確發洩情緒或者情緒失控的時候,一種不健康的、消極的防護狀態。

而孩子情緒飢餓的一些表現,除了最明顯、最具有破壞性的自殘自虐外,還有一些正處於潛伏期的內在表現。

1.孩子總是處於壓抑的狀態中

若你發現你家好孩子總是處於一種冷漠、心態悲觀、沉默不語的狀態,那你就要注意了。

很多父母覺得是孩子性格使然,所以不去在意,其實這樣孩子更容易"情緒飢餓"。

孩子飢餓家長要管,但“情緒飢餓”家長更要重視,會危及生命健康

2.情緒不穩定,容易被激怒

孩子本身的情緒就是多變的,但我們仍要關注孩子情緒不穩定的現象,關注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若孩子容易被激怒,在短時間內有很大的情緒反應,容易被小事激怒,那家長就要關注了,這通常是"情緒飢餓"的表現。

孩子產生"情緒飢餓"的原因,家長要了解

孩子不會無緣無故產生"情緒飢餓",家長們也千萬不要以為孩子只要進入叛逆期就會多多少少出現"情緒飢餓"。

凡事都有因果,孩子的情緒飢餓通常都具有長時間的鋪墊和背景,家長需要格外注意。

家庭和學校是孩子生活的兩個主要環境,而孩子"情緒飢餓"的源頭就多在這兩個環境中。學校和家庭環境直接影響孩子的情緒。

1.冷漠、無愛的家庭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是孩子溫暖的港灣。

若家庭溫馨有愛,那就會變成孩子"情緒飢餓"的第一道防線;若家庭冷漠無愛,就會成為孩子"情緒飢餓"的催化劑。

孩子飢餓家長要管,但“情緒飢餓”家長更要重視,會危及生命健康

家庭的經營主要靠的還是父母,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態度表情,都會影響孩子的情緒走向。

有的家長強勢,"虎爸""狼媽"的形象對孩子又打又罵,言語和行為的暴力會摧殘孩子的自尊心,孩子的身體和精神都會受到嚴重打擊。

有的家長對孩子不理不問,美名其曰"放養""讓孩子自由成長",實際是在吝嗇對孩子的愛,讓孩子在家中卻猶如隔著千山萬水。

在穩定、有愛的家庭下,孩子才能有自信和耐心處理好自己的情緒,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更好。

小時候的經歷對孩子影響深遠,童年的所有經歷都會成為孩子心中的烙印,沉積於孩子的內在。

若孩子的情緒在童年就受到嚴重損害,那他終身就可能在情緒上存在問題。

2.學校也是孩子"情緒飢餓"的源地

當孩子準備進入學校的時候,大部分時間裡,孩子與夥伴和老師的相處時間都要多於與父母相處的時間。

當孩子進入一個新集體時,孩子一般很難適應。如果孩子還不擅長處理人際關係,或者太以自我為中心,遇到困難也不知道怎麼解決,這樣的孩子就容易

被其他同學忽視,甚至孤立。

這時候孩子的恐懼和心理防禦就會越來越嚴重,而封閉自我會帶來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孩子飢餓家長要管,但“情緒飢餓”家長更要重視,會危及生命健康

同時,如果有些老師對孩子太過嚴厲,有時會不分青紅皂白採取不合理的批評或者懲罰方式,同樣會對孩子的身心造成嚴重傷害。

而當孩子的自尊心陷落的時候,就會出現"情緒飢餓"。

怎麼幫助孩子擺脫"情緒飢餓"

知乎上有個問題"孩子生氣時為什麼會傷害自己",很多網友留言說,孩子"一生氣就打自己"的情況並不少見。

可能在你看得見的地方,可能在你看不見的地方,孩子正陷入痛苦的自我拉扯中,這時候,如果我們不發現不引導,孩子很容易情緒失控,從而傷害自己。

1.父母要細心留意孩子

前面說過了,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但就算我們對孩子有足夠的愛和呵護,我們也要細心觀察孩子的行為情緒,我們不能保證孩子在學校、或者其他場所會不會受到傷害。

其實,有很多心理疾病的成人,小時候都曾出現過"情緒飢餓",只是父母都太過不在意、粗心,所以他們沒有得到及時的幫助。

孩子飢餓家長要管,但“情緒飢餓”家長更要重視,會危及生命健康

對於孩子的反常行為,我們應該及時察覺,並以一種孩子覺得舒服的方式進行溝通交流,而不要逼問孩子甚至指責孩子。

發現有"情緒飢餓"的行為,我們應該立即幫助孩子走出陰影。

2.父母不要加劇"情緒飢餓"

父母和孩子一個無法解決的羈絆就是:孩子越長大,和父母的吵架次數可能就會增加。

所以即使在外人看起來美滿幸福的家庭裡,也有可能出現吵架、互相傷害的現象。

如果兩方在吵架,情緒都會很激動,我們要是看到孩子出現了"情緒飢餓"的行為,不要馬上斥責孩子或者逼著孩子道歉,也切忌使用暴力手段,我們首先應該給雙方一個喘息、冷靜的空間。

孩子飢餓家長要管,但“情緒飢餓”家長更要重視,會危及生命健康

就算是我們妥協一步,看能讓雙方都穩定情緒,那就將事情放在冷靜後再談也不遲。

這不僅是教育孩子穩定情緒的過程,也是為了讓孩子能聽進去父母建議的過程。

3.引導孩子發洩情緒

孩子的"情緒飢餓",說到底是孩子無法正確處理情緒,只有學會了正確發洩情緒,孩子才能獨立控制情緒。

我們首先要讓孩子知道,所有的憤怒、悲傷、痛苦、焦慮都是人類正常的情緒,並不需要去壓制或者指責,而是要掌握正確的發洩方式。

孩子飢餓家長要管,但“情緒飢餓”家長更要重視,會危及生命健康

我們可以專門有個"發洩情緒"區,裡面可以放一下沙包、手套,或者一些運動器械等,可以來排解情緒,也可以帶孩子唱歌、畫畫、去遊樂場玩等等,用有益身心的方式排解情緒。

孩子的"情緒飢餓"如果不及時疏導,很有可能危及孩子的身心健康,家長一定不能忽視!

我是尼尼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