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6歲男童未洗漱睡覺,被媽媽踢死:不要讓你的壞脾氣毀了孩子

文 | 果媽(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俗話說,一分脾氣七分害。

當孩子犯錯或不聽話時,父母的壞脾氣,不僅僅傷害自己,更傷害到孩子。

我們以為,自己發脾氣是為了教育孩子。事實上,脾氣不僅不能教育孩子,反而脾氣越大,教育效果越差。

福建6歲男童未洗漱睡覺,被媽媽踢死:不要讓你的壞脾氣毀了孩子

福建6歲男童未洗漱睡覺,被媽媽踢中腹部身亡

先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你家孩子不聽話,或是犯錯了,你通常是如何處理的呢?

是大吼大叫?還是提拉起來揍一頓再說?

我們做家長的,確實再好脾氣的人,也會有被孩子氣瘋的時候,偶爾控制不住情緒,也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但如果一直都脾氣暴躁,那就該反思反思自己了。

孩子雖然沒那麼玻璃心,但也經不起長期的高壓脾氣,扛不起越來越重的枷鎖,如果孩子一直生活在這種環境之下,孩子可能會什麼都不敢說,什麼都不敢做了,再聰明的孩子也會失去靈氣。

就好比駱駝,也會因為最後一棵稻草而累死。當駱駝死的時候,沒有一根稻草是無辜的。

壞脾氣也如此,一次兩次可能你察覺不到危害,但等真正出現危害的時候,可能就為時已晚了。

福建6歲男童未洗漱睡覺,被媽媽踢死:不要讓你的壞脾氣毀了孩子

這起2020年3月18日公佈最終裁判的福建福州慘劇,就是因為母親的暴躁脾氣,導致小小年紀的孩子不幸去世。

法官宣判稱,自2018年9月以來,孩子的母親在日常管教5歲兒子的過程中,長期存在打罵、體罰現象。

去年5月的時候,有一天晚上,孩子沒有洗漱就想上床睡覺,媽媽羅某見狀怒火中燒,直接衝過去用力朝孩子腹部踹了一腳,孩子呆呆地站起來後,媽媽羅某不停責罵,看孩子沒有反應,又憤怒地朝孩子腹部踹了一腳。

僅僅因為孩子一次不想洗漱,就大發雷霆,這是怎樣的教育?

福建6歲男童未洗漱睡覺,被媽媽踢死:不要讓你的壞脾氣毀了孩子

後來,孩子洗漱後上床睡覺,凌晨時分,可憐的孩子經搶救無效離世。羅某被判處有期徒刑15年。

宣判後,羅某不服,上訴至福州中院,稱自己是出於管教目的教育孩子,想糾正他的不良習慣,並非惡意傷害孩子,況且事發後還將兒子緊急送醫。

法院受理後,駁回了她的上訴、維持原判。

據悉,羅某曾因犯拐賣兒童罪,被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法院判處有期徒刑三年,並處罰金15000元,2018年9月12日才刑滿釋放。

惡毒如此的羅某,出獄後竟然連自己的親生兒子都不放過。

不管是出於管教的目的,還是因為自己無法剋制脾氣,憤怒的情緒都會讓人失去理智,變得冷血狂躁。

孩子越小,他們的自我察覺能力就越弱,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緒,難免會有犯錯或不聽話的時候,這也是他們需要成長和鍛鍊的地方,需要家長包容和引導的地方。

作為家長,如果只顧自己發脾氣,只顧自己的壞情緒,那將是教育最大的死敵。

福建6歲男童未洗漱睡覺,被媽媽踢死:不要讓你的壞脾氣毀了孩子

不要讓你的壞脾氣毀了孩子,試試有效的情緒控制技巧

脾氣很差的人,童年經歷往往有兩個特徵:

一是身邊有個愛發脾氣的人,二是內心常常有委屈感。

正是童年時代的這兩種遭遇,埋下了壞脾氣的隱患。

所以,當你覺得自己是個脾氣差的人,時常對孩子發脾氣的時候,請記得看看內在的自己,抱抱那個童年時曾受過傷害的自己;別再讓孩子經受自己當年的不幸童年。

正所謂,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而不幸的人要用一生治癒童年。

難道,你想讓孩子往後回憶起童年,耳邊響起的都是你脾氣暴躁、大嗓門的父母形象嗎?

你可能會說:我也不想啊,可是控制不住火氣怎麼辦?

確實,我們沒法要求自己做到不發一次脾氣,但是我們只要願意,一定可以減少自己發脾氣的機會。

福建6歲男童未洗漱睡覺,被媽媽踢死:不要讓你的壞脾氣毀了孩子

這幾個有效控制情緒的技巧,不妨試一試:

1、深呼吸

只要你想起了要剋制自己的脾氣,隨時隨地都能進行深呼吸。

讓自己吸入更少的氧氣,平復心情。

掌握好節奏:"1、2、3吸氣,再數三下呼氣。"

2、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讓你憋著不要發火,肯定也難受,但我們可以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來釋放壞情緒。

如從1數到10,告訴自己10秒鐘後再說;先喝一杯水,以防罵得口渴,但等你喝完後,氣也許就消一大半了。

福建6歲男童未洗漱睡覺,被媽媽踢死:不要讓你的壞脾氣毀了孩子

3、遠離"戰場",給自己一個緩衝時間

當你意識到自己很生氣,忍不住要大發脾氣的時候,先遠離孩子,可以回到自己的臥室,可以走到窗戶透透氣等等。

4、找一個發洩物替代

如拿筆拿紙隨意塗鴉、錘自己的枕頭、對著空氣打拳、打被子也行。

你也可以摸索出適合自己的一系列發洩方法,相信你可以的!千萬別讓我們的壞脾氣,成為育兒路上的攔路虎。


福建6歲男童未洗漱睡覺,被媽媽踢死:不要讓你的壞脾氣毀了孩子

果媽寄語

心理學家羅夫曼通過縱向研究的方向,研究了兒童心理的發展曲線,他發現家長(尤其是媽媽)的心理狀態與兒童的心理狀態息息相關。

換言之,家長經常發脾氣,孩子的脾氣也好不到哪裡去。

脾氣與脾氣的對峙就像拔河比賽,對方的屹立不倒是以你的堅持為前提的。如果想讓對方不再堅持,最好的辦法是放開手中的繩子,也就是放下我們的脾氣。

我們作為家長,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一定是要強於孩子的,不要和孩子一般見識,也不要覺得自己是家長,孩子就必須聽你的,給孩子一個解釋的機會,或許還能讓我們在反思中收穫更多。

家長心中沒怒火,孩子的脾氣就發不起來;家長多些憐愛少些責罵,孩子的小性子就會得到收斂。我們只需要一點小小的改變,孩子就能有一個大大的進步。


※ 作者簡介:果媽,從事教育工作11年,家裡有兩個調皮娃娃。多平臺優質育兒領域原創作者,專注分享科學育兒知識。如果你在育兒路上有什麼困惑,都可以私信我。

​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個贊,或轉發哦。你們的鼓勵是我不斷前行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