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把你的話當“耳旁風”?試試這1招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孩子總是把你的話當“耳旁風”?試試這1招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孩子總是不聽你的話,這其中的原因你有想過嗎?

孩子總是把你的話當“耳旁風”?試試這1招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很多家長平時都會嘮叨孩子:


“不要再看電視了”。

“抓緊時間去寫作業”。

“動作快一點,不要再磨蹭了”。


殊不知這種都是負面強化,雖然表面上都是明令禁止,但其實強化的都是“看電視”“磨蹭”“動作慢一點”,讓孩子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到了負面行為,所以才顯得家長的話都是“耳旁風”。


01


我一個朋友的兒子,特別調皮搗蛋,才三歲半,就特別鬧。根本沒人能製得住他,大人說話根本不聽。


有次我約朋友去逛街,先到她家等她。小男孩上躥下跳還爬到桌子上夠窗簾,朋友就嚇唬他說:“你再這樣鬧,過會我和阿姨出門不帶你,把你一個人關到屋子裡。”


沒想到,小男孩特別淡定的看了她一眼說:“你肯定不會把我一個人留在家裡。”然後繼續爬高上低。


這才是個三歲的孩子,就已經能分辨出大人說的話是不是有效,更何況哪些與家長“鬥爭”多年有著豐富經驗的孩子。他們根本不會相信家長的話,更不會去做了。


孩子總是把你的話當“耳旁風”?試試這1招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02


那麼怎麼才能讓孩子把家長的話不再當做“耳旁風”呢?開心老師在這裡教家長一招——那就是和孩子簽署“行為契約”。

簡單說:行為契約就是制定清晰的目標,列出讓孩子做到的目標,要完成的量以及要達到的準確率和時間等等,避開家長的負面強化,給孩子引導。


首先和孩子一起填寫目標


在建立目標時一定要確認孩子達到的目標和父母必須要實現的目標。比如2小時內做完作業,最慢2.5小時內必須完成。


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次制定契約,不要一開始就挑戰高難度的“不看電視”“不玩手機”等等,要選擇孩子能接受的,認可的目標,否則契約就沒辦法進行。


家長在和孩子制定“契約”的過程中,也可以讓孩子提出要求。比如:


“媽媽不要在我寫作業的時候嘮叨”。

“完成任務後,可以看電視半小時”。

“我如果寫的不好,不要批評我。”


其次確定行為契約的模板


第一步完成以後,接下來就是制定一個合適的行為契約模板。來看下下面這個特別的“行為契約模板。”


孩子總是把你的話當“耳旁風”?試試這1招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再其次制定賞罰清單


這是行為契約中最重要的一步。家長和孩子一起商量,完成目標後的獎勵與完不成目標後的懲罰。


獎罰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比如孩子做到了,可以增加零花錢,可以和父母一起去某個地方玩;如果做不到,就要做家務,一個月不能看電視等。


家長也要有獎罰,比如家長做到了,孩子可以獎勵家長,家長做不到,就要完成孩子的一個心願等。如果孩子的獎勵對家長沒有什麼吸引力,也可以由家庭別的成員贊助,比如:爸爸請吃大餐……等。


完成後確認無誤後就可簽字了。這個時候一定要有一種儀式感,就像籤合同一樣,雙方彼此握手、拍照、承諾等……這樣這份契約就完成了。


孩子總是把你的話當“耳旁風”?試試這1招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最後雙方簽署契約後要嚴格遵守


這份“行為契約”的理念是:父母和孩子之間不是上下級的關係,而是平等的,是雙方共同協商、共同遵守的關係。


家長也要嚴格遵守,接受孩子的監督,否則孩子就會覺得這份契約是專門為他制定的,他就會質疑父母“憑什麼要求我一放學就要學習,而你一下班就可以玩手機?”


當家長和孩子一起參與完成“行為契約”是,孩子不僅可以從父母身上學到自律與制約,時間長了自己也會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薩提亞曾經用“繩子游戲”來展示家庭成員間的關係。他將家庭中任意兩個人用繩子綁一起,父子、母子、夫妻、之後發現當一個成員移動時,整個家庭成員都會跟著移動。


這就是制約的力量,只要有一方開始變動,下一個立馬就會改變。所以當建立行為契約時,只要家長做出改變,孩子也一定會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