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臨帖,神要像,你認識“神”嗎?

前面寫了,書法臨帖,開始不要求形一模一樣,神要像。


如何才能做到?


前提,要有認識“神”的能力。


形,即筆畫,只要視力正常,都看得見。


神,即風格,就未必。


書法臨帖,神要像,你認識“神”嗎?

大盂鼎


在教學中,我一再碰到學生提問:

老師,你說神要像,但是這個帖的神是什麼,我看不出來。


先要能夠認得出帖的“神”,才談得上臨出這個帖的“神”


書法臨帖,神要像,你認識“神”嗎?

隸書:曹全碑 張遷碑 石門頌 泰山金剛經


字體,篆隸楷行草。

書體,同一個字體,不同藝術風格的作品。


開始學習書法時,多數人對書體的認識是空白,兩眼一抹黑。別說認識碑帖的風格,就連這是什麼字體,什麼書體,也不知道。

這是正常的。


想起我學書的經歷。

自學者的摸索非常不容易。那時候啥資料也沒有,就一本學校發的,柳溥慶編寫的,《顏體多寶塔標準習字帖》,豐子愷題寫的書名。


書法臨帖,神要像,你認識“神”嗎?


柳溥慶一生傳奇,以後有機會可以寫寫他。


我帶著這本字帖去參軍。在部隊一年以後當了文書,一直練這本帖。


十幾年練下來,由於偶然的機緣,倒是看出了筆力,但是關於書法的神,關於書法的風格什麼的,都沒有概念。

一直到遇到恩師,才逐漸開了眼。


現在資料就多了,什麼都有的看,應有盡有。學書法是腦力勞動,不是單純下死功夫就行,要儘量多讀帖,多看書。


然而,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書法屬於“藝”,“入門引路需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得有老師引入門,不然極難上路。


問題在於老師。

問題在於明師難遇。


有些老師教書法,就跟駕校師傅教開車,認為能寫幾個字放整齊就是書法,缺少文化的,審美的因素。


學生學來學去,就練那幾筆唐楷,或者加點漢隸,寫來寫去,就一點形似,自己學的東西有什麼特點?神在哪裡,自己學到神沒有,都說不清,書法欣賞眼光沒什麼提高。


光說道理容易懵,我們舉個例子:


《明明白白學書法》在“隸書”這一課裡,安排學習《曹全碑》和《張遷碑》。


書法臨帖,神要像,你認識“神”嗎?

曹全碑


曹全碑,是隸書的代表,隸書字體特徵最為明顯。


曹全碑是“仕女字”,媚而不弱,典雅秀媚之中,有舒展,有大方,有柔骨,隱隱有梅枝抗雪之韻。寫這個碑,有如淑女繡花,心要完全靜下來,否則不易得神。


我教學生,寫這個碑的時候,腦子裡要有小橋流水,竹籬茅舍。


書法臨帖,神要像,你認識“神”嗎?

廖雨兵臨寫


臨寫《曹全碑》容易出現的偏差:


第一個,把它寫成動物園關在籠子裡的狗熊,粗憨憨的,沒有靈秀之氣……


第二個,把它寫成了“強人字”,我對這個學生說,你這不是小橋流水,竹籬茅舍,你這是大橋洪水,打家劫舍……


第三個,寫成了“網紅字”,搔首弄姿,巧言令色,小賣俏……


……


媚態易得。豔骨難尋。


書法臨帖,神要像,你認識“神”嗎?

張遷碑


張遷碑,它是武將字,雄強厚拙,方頭方腦,下筆時如大將破陣,金戈鐵馬,胸中有沉雄之氣,方能得神。


社會上臨張遷碑,有些臨得鈍頭鈍腦,傻乎乎的,一股呆氣。


大將破陣,金戈鐵馬,雄而不笨,強而非蠢。民間的門神就是將軍,講究的是女無肩,將無項,練傳統武功的人都知道,那叫虎背熊腰,一點都不笨,非常靈活。如果笨的話,早在陣上被人砍了。所以張遷碑是在雄強之中有靈動,非常生動。


書法臨帖,神要像,你認識“神”嗎?

張遷碑


我們有個女學生,學了張遷碑以後,說張遷碑,看上去像山裡一塊一塊的石頭。


說得好,確實,張遷碑的字,就像山野石頭,虎踞熊行,千姿百態,大巧若拙。


書法臨帖,神要像,你認識“神”嗎?

廖雨兵臨寫


一般來說,女生寫張遷碑,不宜寫得像我這樣。

如果寫成這樣,多少有點80斤的力氣扛120斤的感覺。


好些女生在臨寫過程中,自己發展出了一種勁健中,不失嫵媚之氣的張遷碑,我把它們叫做女將軍字。


書法臨帖,神要像,你認識“神”嗎?

女學生臨寫張遷碑


可以想象,抗金英雄梁紅玉,颯爽英姿,中流擊鼓,大破金兵……


抓神有一個訣竅,那就是,朝著作品風格的方向誇張。


比如:

典雅,就更典雅;

豪放,就更豪放;

飄逸,就更飄逸;

秀媚,就更秀媚……


祝嘉臨的張猛龍,就是比原帖更加勁健飛揚(見前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