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我們到底寫什麼?


書法,我們到底寫什麼?

王羲之《上虞帖》

上圖是書聖王羲之草書《上虞帖》,又名《夜來腹痛帖》。紙本,草書,縱23.5釐米,橫26 釐米,7行共58字。現收藏於上海博物館,是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釋文:得書知問。吾夜來腹痛,不堪見卿,甚恨!想行復來。修齡來經日,今在上虞,月末當去。重熙旦便西,與別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審時意云何,甚令人耿耿。

帖中提到的"修齡",是王羲之從弟王胡之的字。"重熙",是王羲之的妻弟郗曇的字。"安",是晉太傅謝安,字安石。帖中言"不知所在",可知謝安其時不在上虞。謝安屢舉不起,當時在朝士大夫頻有煩言,至有"安石不出,將如蒼生何"之語。今又不知其所在,故云"未審時意云何"。又,王胡之為司州刺史,未行而卒,事在公元356年(東晉永和十二年)。據帖中所記王胡之、郗曇二人之事皆發生於356年,《上虞帖》的寫作當在此年。

拋開書法不說,這就是一封普通的書信,是王羲之寫給從弟王胡之的一封信,內容也很簡單,因為晚上肚子疼,沒有見到來上虞的弟弟,所以專門寫了一封信說明原因並致以問候,順便提及了幾個人。

這在古代,或者說硬筆流行之前乃至在網絡時代來臨之前的上世紀以前的幾千年裡,書信是人們交流的主要手段,司空見慣。


書法,我們到底寫什麼?

唐代張旭《肚痛帖》

無獨有偶,唐代大書法家張旭也有一幅《肚痛帖》傳世。《肚痛帖》:單刻帖。無款。此帖用筆頓挫使轉,剛柔相濟,千變萬化,神彩飄逸。全帖僅30字,寫來洋洋灑灑一氣貫之,氣韻生成。明王世貞跋雲:“張長史《肚痛帖》及《千字文》數行,出鬼入神,倘恍不可測。”釋文: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熱所,致欲服大黃湯,冷熱俱有益。

這也就是很簡單的一篇類似日記的東西。

當然,在古代,書法的實用功能與藝術價值共存,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又加上書寫工具是毛筆,書法的繁榮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書法,我們到底寫什麼?

第十二屆全國書法篆刻展入展作品

那麼,到了現代,到了信息時代,書法要想繁榮、發展、經久不衰,我們應該怎麼寫、寫什麼?就成了書法組織、教育工作者、書法愛好者需要考慮、研究、實踐的問題了。

我以為,首先要改變的就是書寫內容。現代書家,一出筆非古代詩文不寫。書法組織在徵稿啟示中也會特別強調書寫古詩文及自作古體詩文,這本身就是一種非常不負責任或者說人為地將書法與時代割裂開來的行為,是開歷史倒車的行為。

“筆墨當隨時代”,這是清代畫家石濤的一句名言。我們看了古人的作品,內容是很隨意的。為什麼作為現代人卻非古詩文不寫呢?

至於作品形式方面,這些年應該說做的比較好,展覽體書法橫空出世,一掃書家在形式上的困惑,中國書法在新時代煥發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這是知道欣慰的。

我們身處在今天這樣一個偉大的時代,我們的書法作品如果不去書寫時代,就是中國書法在新時代的缺席,就是書法家在新時代的缺席。

我們不能落伍。

拋磚引玉,歡迎同仁各抒己見,共同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