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道”書法

曾遇見一個書者,筆畫穩健,字形古拙,法度嚴謹,筆轉鋒回之間,足見其功力之深,我深受影響,甚至還以其作品為範。五年後再見,落筆宣上,我大為詫異,雖筆畫更加沉穩,整體觀之卻多了幾分江湖書法之感,不堪久賞。又有前些年喧囂網絡的書法神童,楷書真字,令不少習書者汗顏。而今再曝作品,雖自詡自成風格,卻已然落入俗套。究其原因,蓋是在書法“道”的層面上出了問題。為人做事,當以道馭術,就書法而言,何嘗不是這個道理。就書法而言,如將筆法、結字、章法、墨法等以“術”概之,那麼“道”,便是整體的文化底蘊與素養。

問“道”書法

近年書壇亂象叢生,其出現的重要原因,便是“道”的缺失。一些所謂的“書法家”以創新為名,創造了一大批的射書,盲書,反書,醜書,這些自稱書家之人,或以髮辮蘸墨,或用嘴叼筆,手舞足蹈,猶跳樑小醜,而尋其早年之作,很多竟頗有章法,一筆一劃皆有出處,奈何竟淪為江湖雜耍。而就所謂的“正統”體系而言,恐怕芸芸習書者也是重視技巧者多,重視道法者少。專注皮囊著多,在乎靈魂者少。書法除了在乎筆法技藝的提升之餘,亦需要文化素養的全面提升,否則,只會是徒有匠心,而無靈氣。所謂專攻一域,可以開鑿渠塘。全面共進,方可釀成江海。如是而已! 東漢文學家趙壹在其著作《非草書》中,批評當時社會上苦練書法的風氣,“凡人各殊氣血,異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書之好醜,在心與手,可強為哉?”其中深意,便是說書法之成,並非依靠手頭技藝的鑽研琢磨。同樣的道理,虞世南在《筆髓論》中亦有表述“ 欲書之時,當收視反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則契於妙……故知書道玄妙,必資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機巧必須心悟,不可以目取也”

問“道”書法

中國書法背後,有著一整套文化體系。歷朝歷代的碑帖,都可照見一代人的精神系統與生命氣象。所謂秦碑力勁,漢碑氣厚,一代之書,無有不肖乎一代之人與文者。藝術本該技進於道,今人卻埋頭伏案,惟在手頭功夫上苦苦揣摩。於是,書法的魂魄漸行漸遠,一筆一劃,提按頓挫間,縱使筆畫再穩健老練,也少了一份吞吐江海的氣度,少了一份收放開闔的氣象。而今之書壇,也多是一些臨池不輟,苦習碑帖的漢字工匠,鮮有能稱“家”之人。

嘗思考,為何今人書法難於超越古人,原因便在於筆法技藝之外的東西發生了變化。古今人的精神系統,生命氣象已經大不相同。古人立天人之際,講究順乎造化,講究通情達理,講究修行通感並常常反求諸己,於是天人合一,氣象生髮,鋪宣行筆之際,技巧自心而悟。今人則去道重術,以目取巧,即便是筆耕不輟,也難模前人神韻。

問“道”書法

事實上,技疏於道,作皮囊文章,豈止書法一端。殘陽如血,我想站在塬上呼號一聲:

魂兮歸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