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斗方

書法•斗方
書法•斗方
書法•斗方
書法•斗方
書法•斗方
書法•斗方

《師道》民刊•卷首語

中華文脈逾越千年而經久不衰,此間真諦唯有師徒傳承,方有文脈之薪火,代代永流芳;方有經世之大學問,立於天地宏宇之間,裨益後人;方有獨立之人格,綻放自由之思想,構建出絢爛多彩的中華文脈的高峰。

師者傳道,何謂“道”?道者載天覆地,廓及八荒,是天地之間的浩然之氣,是人世間的仁義禮智信,是作為人的本分。孔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何謂君子之本,君子之本乃初心,不忘初心,方有始終。師者所傳之道,乃是為文化而擔當的本心,有了這樣的本心,文化的根脈方能不失正序。從孔子到曾子,從曾子到孟子,從孔孟以降,秦漢唐宋元明清,歷代大儒在先賢的文化傳承中,發微言之大義,弘道致遠。倘若中華文化缺失了這種“傳道”的精神,那麼中華文化肯定是殘缺不全的,肯定是失去了道義的本真。所以,文化說到底就是對“師道”的敬畏與傳承。

《師道》既是一本刊物的名稱,更是一種精神理想的迴歸。作為發起人羅家寬先生,早年從先師郭蔓鋤先生、陳無垢先生、藍菊蓀先生、吳丈蜀先生那裡,所受到的教誨就是對師者所傳之道的尊重與敬畏,所受到的啟迪就是一代又一代的學人,將自己畢生所學的精髓,傳之於後人,從而使得一種從傳統而來的文化基因,不因時代的變遷,人心的不古而棄絕。誠因如此,羅家寬先生苦心孤詣數十載,用心呵護先師遺留下的文化遺產,用心守望先師所教誨的“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師道》既是一次精神的迴歸,更是一次對時代人心的檢閱。曾幾何時,從孔孟承續下來的師道精神,因種種緣由而被時代所棄之,成為眾人嘲笑的古董腐朽;曾幾何時,因師道精神的遠去,文化的尊嚴受到了嚴峻的挑戰,學術不在是國之重器,而成為博取功利取悅時代的工具!這是中國文化史最為暗淡的日子,也是今天文化殘缺的一道難以癒合的傷疤。

《師道》既是一次人心的檢閱,更是一次學術良知的審視。我們始終相信,一個時代只要有學術精神的根脈在,人心就不會失去重心;我們更相信只要“先生之風”永存,絳帳傳道、橫渠講學、鵝湖之辨、龍場論道……這樣的古風,依然能夠在今天重新樹立起師道的尊嚴,學術的重量。

從謝無量到郭蔓鋤,從郭蔓鋤到羅家寬,這是一條薪火傳承的精神旨趣,也是一段經典永流傳的師承佳話。重新樹立起《師道》的豐碑,一條薪火相傳之路遠遠不夠,我們需要梳理更多的薪火,以期成為點燃時代文化荒原的火種。那些穿著長袍,站在大學講堂,傳道授業的先生的身影,依然活在我們的心底;那些為了中國文化的傳續而窮盡畢生之力點校經典的先生,依然是活在我們心底最偉岸的身影。所以,《師道》是從古風中來,從民國先生中來,從三尺講堂而來,從泥土芬芳中而來。這是《師道》的根本,也是《師道》的精神指向。

在路上,我們祈願成為精神的守望者;在路上,我們祈願成為師道的踐行者;我們祈願“先生”之風,如日月之恆,如南山之壽,如巍巍之泰山,如蒼蒼之河流,承載著中國文化深耕於人心之中。

雲谷及門 貞人堂主人 孫亞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