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的人是如何培養好習慣,靠動力嗎?

依靠動力可以讓我們變得自律嗎?

我有個朋友最近在減肥。喜歡每天在朋友圈裡面發一段雞湯,再配上一張美美的瘦身圖。我問她這是在做什麼?她說說堅持減肥太難太累了,每天給自己打打雞血會比較有動力。我想像她一樣想法人應該不會在少數,想盡辦法去尋找動力,讓自己堅持下去,以前我會覺得她還挺勵志的。還效仿她每天把讀書發個朋友圈。但是看了微習慣這本書後,徹底的顛覆了我的想法。初衷沒錯,可惜用錯了方法。因為想靠動力來讓自己堅持,可能壓根就靠不住,這樣子只會讓自己在自律的道路上越走越艱難。

如何才能正確地養成一個好習慣,成為自律的人,想找動力,讓自己變得自律。那你就錯了,為什麼動力不可靠呢?

自律的人是如何培養好習慣,靠動力嗎?


從大腦的運行原理說起,建立習慣其實就是用重複來改變大腦的過程,而大腦會抗拒改變,除非我們能夠給大腦一些回報。那他就會更加願意重複地去做某一件事。所以想要建立習慣,我們必須做到兩點。不斷重複和得到回報,但是動力並不能給我們持續的力量,讓我們把這件事情重複下去。它主要的有兩個方面的因素。

第一點,動力會在重複中逐漸的削弱。

我想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在每年1月1號的時候制定好一年的計劃,每天要運動半小時,早睡早起,但是一個月卻還沒過完,不少人的計劃就已經中斷了。明明我們享受到了運動,還有早睡早起帶來的好處。因為我們也堅持一個一個月了,不是說21天就可以養成一個習慣嗎?為什麼我們還是會中斷的?因為有實驗發現。我們的情緒在重複當中會越來越平淡,但是如果我們是靠動力,讓自己堅持下去。那就不得不每天都充滿激情,這樣才會有動力。但是那有人每天都激情滿滿的。沒有激情就沒有動力,沒有動力就不想重複去做,習慣也就無法建立。所以我們就陷入到了一個無解的循環當中。

自律的人是如何培養好習慣,靠動力嗎?


第二點我們無法保證時刻都不會與動力衝突。當我們動力充足的時候,壓根就不需要消耗意志力,就能夠自覺行動。比如我們剛剛進入一個早起打卡群,正衝進著自己早起的自律生活,動力十足,這時候我們不用掙扎,每到5點。就自覺地起床打卡。可是如果那天朋友約你吃夜宵,你不得不中斷早睡早起,這時候你會如何選擇呢?我想大部分人就會選擇去吃夜宵。心想就一次,沒關係的。結果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最後呢,這個習慣又泡湯了,畢竟和朋友。吃夜宵的快樂比早睡早起的快樂來得更為快,也更為簡單。所以,要想靠動力去堅持下去。我們不僅得動力十足,還得保證自律的動力大過吃和玩樂的動力,可問題是動力沒有辦法持續。

當我們累了,病了或者心情不好或者遇到更好玩的事情的時候,就很難再去激發動力。換句話說,只有我們在狀態好的時候才有可能通過激發自己的動力,讓自己堅持下去。所以動力是一個很不穩定的因素。畢竟沒有人能夠保證自己時時刻刻都能夠精力充沛。要想形成一個穩定長期的習慣,我們不能只把希望寄託在一個不穩定的因素上。那我們要靠什麼來讓自己形成一個穩定的習慣呢?

自律的人是如何培養好習慣,靠動力嗎?


要想自律,意志力比動力更可靠

《微習慣》的作者斯蒂芬蓋斯認為,意志力比動力更可靠。因為相比動力而言,意志力就像肌肉一樣可以按照我們的需求被強化。比如說我們心情不好的時候,鍛鍊的動力不足,我們很容易說服自己,要不就下次。但是意志力就不一樣。也許我們不想鍛鍊,但是我們克服負面情緒,讓自己行動起來的能力很強,我們依然會在狀態不好的時候堅持鍛鍊,而這種對抗負面情緒,讓自己行動起來的能力是可以靠刻意練習來增強的。

自律的人是如何培養好習慣,靠動力嗎?


意志力並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它也容易被消耗,如果意志力消耗過度,那麼一樣是無法培養出習慣的。意志力可靠的前提是我們沒有把它消耗殆盡。斯蒂芬蓋斯認為,引起意志力損耗的原因有:努力程度,感知難度,消極情緒和主觀疲勞等因素,如果我們能夠成功地克服這些障礙,自律就指日可待了。作者斯蒂芬蓋斯發現。能避免意志力損耗的一種習慣是微習慣,就是把你想要養成的習慣拆解成小步驟。

斯蒂芬蓋斯就用他的親身經歷告訴大家。曾經他也立下flag,要每天堅持鍛鍊30分鐘,但每次要運動的時候想到要辛辛苦苦練30分鐘就不想動,認為自己失敗透了。有一天,他終於想到一個方法。既然不能夠運動30分鐘,那我就每天做一個俯臥撐,而正是這個俯臥撐給他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兩年之後他擁有了自己想要的體格,寫的文章數量是過去的4倍。讀書數量是過去的10倍。他成功的詮釋了在意志力的前提下,微習慣可以形成自律,自律可以讓你成功蛻變。


自律的人是如何培養好習慣,靠動力嗎?


結束語

如果想要做一個自律的人,無論在生活還是職場上,必須要靠自己的意志力再加上動力,然後先形成自己的微習慣,然後養成自己的新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