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荣昌:企业“联姻”助农业园“升级”智能高科技为竹产业“赋能”——古昌镇台湾农业园“转型”记

位于重庆市荣昌区古昌镇台湾农业园的重庆能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能农公司),是一家集竹笋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传统农业企业。今年,该企业与中云建工集团集成房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云建工)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利用中云建工掌握的高新生产技术,进一步延伸竹产业链条,在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为当地村民提供更多就近务工增收的岗位,拓宽村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门路。

重庆荣昌:企业“联姻”助农业园“升级”智能高科技为竹产业“赋能”——古昌镇台湾农业园“转型”记

工人包装竹笋产品

科学管理增效益 企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近来天气晴好,重庆市荣昌区古昌镇台湾农业园的绿竹笋种植基地一派繁忙景象,能农公司总经理杜金水正组织村民对基地进行管护。

目前,绿竹笋基地的种植面积约2000亩,栽种了多个品种的绿竹笋,每年的5、6月份是绿竹笋的丰产期。

“要提高丰产期的绿竹笋产量,此时的管护尤为重要。我们把多余的竹子、竹蔸清理出来,拿到市场上售卖。林地管护后,竹笋的发笋率才会更高,产量才会更好。”杜金水说。目前,企业在镇、村干部的指导下,认真落实了疫情防控措施,正有序推进基地管护和企业生产工作。

2011年,能农公司入驻台湾农业园,在这里建起了深加工生产线,基地所产的竹笋作为生产原料,直接由企业回收使用。经过多年发展,该企业已建立了竹笋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企业产品远销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的连锁超市。

企业“联姻”优势互补 新技术助产业链延伸

“随着企业发展,我们一直在思考怎么样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把竹产业做大做强。”杜金水说。

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去年下半年,能农公司在继续做好生产管理的同时,加强了产业调研工作,着力收集市场信息,积极寻求合作伙伴,力争把产业做大做强。

获悉能农公司寻求合作伙伴的消息后,中云建工第一时间与该公司负责人取得了联系,并来到台湾农业园开展实地考察,对双方的合作事宜进行了深入洽谈。

中云建工是一家混合改制成立的股份制跨国集团企业。该企业及旗下控股公司涉足——媒体与文化交流、军民融合产业、境外安保、建筑工程施工、房地产开发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网络科技研发等领域。2016年12月,该企业在香港国际版正式挂牌,实现集团整体上市。

经考察论证,中云建工认为,荣昌竹产业在建设规模、产业体系等方面比较完善。两方合作,一方面,可以拓宽企业的竹原料供给渠道;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保障企业的生产需求。

“我们希望通过两家公司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把竹产业做大做强。”中云建工总经理王大彬说。

据悉,中云建工在重庆地区建有多个竹产业项目。该企业通过采用高新技术,将竹子加工成“竹缠绕复合材料”,专门服务于装配式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建立合作关系后,我们可以借助中云建工的高新技术,把基地的绿竹加工成建材产品,应用到装配式建筑等多个领域,有效提升竹产品的价值,带动竹产业向高端制造发展。”杜金水说。

重庆荣昌:企业“联姻”助农业园“升级”智能高科技为竹产业“赋能”——古昌镇台湾农业园“转型”记

工人将竹蔸装车

持续做大产业规模 拓宽村民增收门路

两家企业合作,不仅为企业互惠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拓宽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渠道。

雷锡军是重庆市荣昌区古昌镇玉带村5社村民,这段时间,他一直在绿竹笋基地务工,每天有120元的收入。

“除了每年有4亩地的土地租金,我还可以到基地务工,很不错。”雷锡军说。

“在栽种、施肥、除草、采摘等环节,我们都要聘请附近村民来务工,人数在100人左右。”杜金水介绍,随着两家企业“牵手”,中云建工加大资金投入,支持能农公司科学管护绿竹笋基地,逐步拓展绿竹笋种植面积。同时,拓展深加工作业范畴,为村民务工增收提供更多岗位。

此外,中云建工还将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通过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加大管护技术培训,调动村民支持、参与竹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共同把竹产业做大做强,实现双赢。

按照计划,未来3年,中云建工将把竹笋种植面积扩大到5万亩左右。此外,该企业还将发挥其平台和资源优势,在荣昌建设集种植、管理、深加工、品牌打造、文旅融合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助农增收致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作者单位: 重庆市荣昌区融媒体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