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向日本幕府乞兵抗清,为何会遭到幕府的拒绝?

幻之狮


“大明龙兴三百年......鞑靼乘虚而破两京,神州悉污腥膻......今际艰难之时,愿贵国怜之,乞假数万之兵!——郑成功亲笔

17世纪,东方帝国大明王朝出现内忧外患的大动荡,流民之首“闯王”李自成攻克京师,崇祯帝殉国归西,吴三桂向异族满清求援,愿结兄弟之盟约,乞大清八旗援军入关,自此历经近300年的大明王朝落入满人之手。身居东南沿海之地的郑芝龙心系故国,誓死要做大明之鬼,不做蛮鞑之臣,为求大明再兴遂向日本幕府要求援军抗清。

郑芝龙亲写书信,心中满是悲怆之情,其中言明“吾老妻乃日本国人,其子唐王驸马则为忠孝伯.....伏望念平素交通之谊,乞借劲旅三千......一战而金陵平,再战而燕都复......”

郑芝龙派亲信参将林高赶赴日本,速速请幕府派兵援助,但此一去并无成效,日本以“不明战况、内有祸事”为由,不肯出兵。

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九月之时,郑芝龙再命黄政明持隆武帝国书并自己书信及彩缎、珠宝、书画等物,赴日本长崎二乞援兵。

时值日本德川幕府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做将军之时,德川家光本不愿意出兵,但贪恋珠宝,其本人也对大明王朝有心系之情,令外也怕满人坐定江山之后,出现当年蒙元大军讨伐日本的情景,于是找来纪州藩主--徳川頼宣等人商议如何应对此事。

徳川頼宣在分析之后,给出援兵方案“本国足轻、武士不易干涉他国之战事,但如今大量失去家主的浪人正愁没有地方去,不如让这些浪人前往,以作援兵。”


但此事遭到了徳川义真、徳川赖房的反对,二人认为大明与日本曾是君臣之邦,唇亡齿寒,如今君主面临危难,做臣子的焉有不救之理,因此决定各自出兵一万出海助郑芝龙抗清,徳川頼宣最终也答应出兵一万。

不想此事却遭到了元老们的反对,大老井伊直孝告诫应记取当年丰臣家朝鲜出兵的教训,如果强行出兵,众元老、家臣及藩主会以死来阻拦。德川家光因此决定暂缓出兵,再作商议。

但不曾想到很快一则噩耗传来,南明隆武帝被杀,郑芝龙投降清廷,并被顺治皇帝封为

一等精奇尼哈番。这件事情让幕府众人愤怒不已的同时又对未曾出兵一事表示庆幸。

郑芝龙家人除郑成功之外,几乎全部随之归顺,郑成功转战同安、金门等地,多次与清军展开大战,清军闻国姓爷之名而丧胆,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封威远侯。

此时,郑成功感觉大明王朝中兴有望,为此再次致书德川幕府,请讨援兵。这也就是开头之时那段文字。信中在悲怆哀求的同时,又充满信心和信念。

书信送达幕府之后,德川家光迅速召集家臣与元老、藩主商议,大老井伊直孝第二度坚持拒绝出兵援明抗清,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不止大老井伊直孝反对,几乎遭到了所有人的拒绝。因为郑成功的老子郑芝龙是个不守信用的人,他的儿子跟他一样,有着海盗的血统,说不定也会跟他一样选择投降。

最终德川幕府拒绝了出兵,但为了表示友好,为其援助“铜熕(铜制大炮)、鹿铳、倭刀为备。”

郑成功一腔热血落空,一番乞求,只得到这点物资援助。不死心的郑成功再度派人去日本求助,并且带上大量财宝,但依旧遭到了拒绝。不但如此,选择暗中帮助郑成功的博多商人伊藤小左卫门还被幕府以私自销售御禁制武器密输为名处死。

郑成功死后,其子郑经又多次向日本德川幕府请求援兵,但最终除了日本为了表示友善而援助的军需物资之外,一个兵也不派。直到郑氏一门完全归顺之时,日本国依旧没有理会。

日本人是一匹狼,他在窥视着周遭的动静,不会贸然出动,等到猎物已经疲惫不堪之时,他们会突然出击,将猎物置于死地。终于有一天,他们发现了曾经的满清已经开始陷入疲惫不堪的状态,于是他们出击了,一场甲午海战,将老大帝国当成盘中餐,狠狠的咬了一口。

(我是大狮,喜欢大狮的文章,就请关注,大狮有许多许多的历史故事讲给你听!)


大狮


有网友问:郑成功向日本幕府乞兵抗清,为何会遭到幕府的拒绝? 其实在日本乞师纪(行朝录之六)当中,就记载着明朝末年向日本借兵反抗清军的事情。

当时希望可以从日本借兵三万,但是,德川幕府认为任务太艰巨,而且无利可图,也就作罢了。前后四次借兵全部失败。但是,日本当时向郑成功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

日本人在宽永小说记载,当时,御三家已经同意出兵,比如德川赖宣就同意。但是,井伊直孝坚决反对,他表示:这事情,一旦与清朝结仇,那就是永世之害,而且即便成功,也不过得到一些荒地。

而且,大量的反对派认为,出兵援助明朝,将会极大的损害幕府的军事力量。出动几万人到中国替明朝打仗,对战清军没有胜算,一旦幕府这几万主力损失掉?那么就连,德川幕府能不能在国内维持,压制住各地的大名,那都要单说了。

最后到了,南明已经穷途末路的1658年,郑成功一次派遣147人的大使团到日本请求援军,但是幕府并未理睬。在1660年,是最后一次向日本请求援军。再次遭到日本幕府的拒绝,只愿意提供铜制大炮,鸟铳和军刀。

实际上,就是真的来了3万日本士兵,对于战局,也没有任何用处。郑成功兵力最多的时候有20多万,都无法成功,连福建一个省都无法收复。多3万日军,还是步兵,也没有什么决定性意义。


深度军事


确切的说是郑成功向德川幕府借兵,德川幕府不敢借!

主要原因如下:第一,德川幕府的国家政策不允许这样做;第二,借兵给郑成功会影响到德川幕府的稳定;第三,在当时,由于丰臣秀吉侵略大明的失败,让日本普遍具有恐华症。

国家政策不允许这样做

明末清初的时候,日本正处于德川幕府时期,德川幕府和郑氏集团关系还是比较密切的,在当时郑氏海商集团几乎做到了日本对外贸易代理人这样一个位置。而郑成功也是在日本出生,他的童年有一半的时间是在日本度过的,所以后来有些人说郑成功也是日本的英雄。

虽然日本德川幕府和郑氏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惜德川幕府时期也是日本有史以来最封闭的时期之一。

丰臣秀吉死后日本陷入分裂,最终由德川家康将全日本统一到一起建立了德川幕府。统一后,德川幕府了开始实施闭关锁国政策。此后,除了荷兰人和明朝人可以自由出入日本之外,其他各国人都不受欢迎。这种内敛的国家政策,让他在对外的交流时不愿意与其他国家有过多的来往。

在这种政策影响下,面对郑成功的提议,德川幕府是不可能同意出兵的。

借兵给郑成功会影响到德川幕府的稳定

当时郑成功依靠募集的数十万大军在南方仍然不是清朝的对手,那么德川幕府需要派出多少人马才能够完成击败清军的计划呢。

显然,只派出几千人、几万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么将大批精锐调往国外一定会影响到德川幕府在国内的统治。

要知道当时日本国内也受到了小冰河的影响,在德川幕府之初曾经爆发过声势浩大的岛原大起义,为了镇压这次起义,日本政府军出动了10几万人。为了国内稳定,德川幕府不可能出兵国外。

丰臣秀吉的侵略大明的失败,让德川幕府不敢轻易干涉中原事务

丰臣秀吉刚刚统一日本的时候可以说是风光无限,1592年丰臣秀吉派出大军越过对马海峡侵略朝鲜,试图以朝鲜为基地入侵大明。朝鲜王国的军队根本就不是日军的对手,大部分国土沦陷。还好万历皇帝派出大军援朝抗日成功抵御了日军的入侵。

这场战争是万历三大征之一,也是当时影响了东亚局势的重要战争。经过这场大战以后,日本国内认识到根本无力与中原政权对抗,这也是他们闭关锁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后数百年,一直到甲午战争爆发,日本国内都弥漫着严重的恐华情绪。

所以,虽然明末清初的时候中原乱成一锅粥,但是就连日本海盗都很少趁乱骚扰沿海一带,被打怕了。

以上三个原因,让德川幕府果断拒绝了郑成功借兵抗清的请求!


历史风暴


日本幕府又不是傻子,谁愿意远渡重洋,派兵助明朝抗清。

别忘了,在那半个世纪前,明朝才刚刚在朝鲜之役中杀伤了十几万日本兵,硬是把日本侵略军打回岛上,间接导致丰臣家族的衰落。可以说,明朝和日本之间多少还是存在矛盾的,根本就不是友好关系。

再说,日本还是有自知自明的,当年自己带着有史以来最豪华的战斗阵容,跑去挑战老牌帝国大明。结果却被明军狠狠教训,这样的惨痛经历德川幕府想必也仍旧记忆犹新。而且,那时早已步入江户的日本,国内已经享受了相当一段时间的政局稳定,军队战斗力比入侵朝鲜时差了不少。反观满清八旗,那可是兵锋极盛之际,是能随便吊打大明边军的可怕对手。试问,连明朝都打不过八旗,日本军队就更无能为力了,去了也是白送死。

因此,日本犯不着为一个垂死的政权,去挑战一个自己根本惹不起的可怕敌人。

当然,虽然德川幕府不愿意出兵,但也不想得罪郑氏集团,而且他们多少也是希望郑成功的南明势力能够坚持抗清,这样他们就不用直接面对强大的清朝,以避免文永之役的重演。

所以,德川幕府还是给予郑成功一定的支持,比如军备军需的资助,保持郑氏的海贸安全等。


这些历史要读


大明灭亡之后,依旧有不少遗臣选择了抵抗到底,其中最强大的一支就是郑成功。而郑成功家族,同日本的渊源十分深。

因为郑成功的父亲就是海盗出身,他的母亲则是日本人,所以郑家同日本幕府之间一直存在联系。

也因此郑成功被某些别有用心者说成是日本人,说成是真正的大倭寇。这可见郑成功在当时,确实同日本关系较为密切。

而郑成功也确实向日本乞兵抗清,但是当时绝对不是郑成功出卖主权去央求幕府出兵,而是因为当时日本乃是大明的藩国。

日本幕府当时是向明朝称臣,并且保持朝贡的惯例,这虽然是利益催使,但是不可否认当时日本对明朝的臣属关系。

然而郑成功的乞兵要求,被幕府婉拒。这背后的原因有三点,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无利可图。

明朝灭亡之时,日本曾经非常为明朝痛心,毕竟这么强大的明朝被蛮夷所破,让日本一时间痛惜不已。

但是过后不久,日本便发现可以借此机会撰取中华正统的地位,于是日本国内上演了一出十分不要脸的操作。

首先以文明自称,直接将清朝视为蛮夷,然后杀清朝使臣,呵斥清朝为蛮夷之邦。并且此时的日本,在关文和行文上,全部仿照正统王朝的样式。

也就是说此时日本极力的撰取正统地位,不断的彰显什么圣德,不断的抨击清朝。做着些自娱自乐的事情。

当郑成功找到幕府的时候,幕府自然觉得郑成功乃是有病,本来日本已经以正统自居,假如郑成功再去光复,那岂不是又要置日本于尴尬境遇?

所以郑成功抗清,在当时不符合日本的利益,幕府自然不会借兵。而且说了些客套话,劝郑成功仿照朝鲜称臣清朝。

可见当时的幕府,对于郑成功的请求,内心是一万个不愿意掺和,然而日本又不愿意舍弃同郑成功交好,因为着符合当时台湾是日本海外贸易的一个中转。

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之下,清朝确实是难以撼动的存在,因为清政府已经整合了汉人的力量,所以即便是日本敢出兵,也注定是无功而返。

可怜郑成功一生都在为收复大明而战,最后也只能落得个望我大陆的下场!


小司马迁论史


日本凭什么帮助郑成功?要知道朱元璋还想灭了日本,况且明朝还干掉过十几万的日本兵,退一万步来讲,即使幕府帮助郑成功,也不一定能成功。

向日本幕府乞师的人不止郑成功一个,还有海盗出身的水军将领周鹤芝、舟山守将黄斌卿的弟弟黄孝卿、以及黄宗羲、朱舜水等人,他们都向日本求助过,可以说明朝晚期至少有不下于十次向日本乞师,之所以向日本请求援助,主要是认可日本的军事实力,其次就是认为日本人对明朝有好感,即使双方打过战,但是很多日本人任然认为明朝是中华大国,日本人可以说一直以来都是以利益为主,就好比被美军打成那样,现如今还屁颠屁颠的跟在人家后面。

按理来说以上两点是可以找日本求助,可是为何日本幕府坚持不肯出兵,这又是为何?说到底还是先考虑自己的利益。

郑成功是郑芝龙与日本女子结婚所生的儿子,父子两也一直抗清,郑芝龙也曾借兵,应该是里面所有人最接近成功的的一次,但最终还是失败了。然而郑成功在父亲投降清军之后依然坚持抗清,郑成功向日本乞师以及索取物资上的帮助,这一次借兵还动用了自己与日本人的血缘关系,说唇亡齿寒的道理,幕府也一直在讨论这个事情,但是最后却没有回信,不了了之。

公元1651年,郑成功再次向日本求助,这次不需要兵,就需要物资,因为战争装备不够,然而日本还是没有给予帮助。

其实日本不出兵帮助的原因很简单,我们且看看日本历史上的记载是这么说的?

《南龙公谱略》记载:“赖宣卿云:国家出援兵,无功则不仅为本邦之耻,且长期与外国结仇,成为永世之害;如我兵有功,得其地亦荒其田,于国无益,反招后世之弊,不可从其请。”

按照日本《南龙公谱略》记载的说法就是,如果出兵了,没有成功这将是自己国家的耻辱,还搭上了与清朝结仇;如果成功了的话,我们日本又没有什么好处,这是其一。

其二:日本实力不济,当年丰臣秀吉侵略朝鲜时给明朝人留下的印象是非常强悍的,但是在德川幕府掌权后,日本偃旗息鼓、马放南山,和之前的日本完全没有可比性。

如果以当时日本相对来说比较平庸的实力,想要远渡大海去对抗来势凶猛的清军,很有可能会自讨苦吃。

有人说明朝之后再无华夏,明朝抗清可以说是非常久的,即使清朝以及入关多年,还有很多人想要推翻异族统治,就在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几乎坐稳了天下,但是有个叫张斐的浙江人还不惜辛苦来到日本长崎,并表示“闻水户侯甚重道义,为得其助,以谋恢复而来。”这应该是最后一次借兵,但是此时的清朝,日本人更不会去冒犯,结果可想而知。


猫眼观史




郑成功原名郑森,出生在日本九州平户,他的母亲是日本人田川氏。后来被南明唐王隆武帝赐国姓姓朱,名成功。

郑成功从小就在日本长大,六岁时才被父亲郑芝龙接回来泉州府安平。因为郑芝龙没什么文化,所以就特别重视郑成功的教育问题,给他请了名师,要求他务必考中功名,为郑家光耀门楣。



郑成功的老师就是东林党的大佬钱谦益,他鼓励郑成功效忠朝廷,争取做一番大事业。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钱谦益最后投降了清政府,郑成功却成了著名的抗清将领。

同是福建老乡的洪承畴招降了郑芝龙,而郑成功则率领郑家大军誓死效忠明朝,坚决与清王朝斗争到底。



本来满清八旗和蒙八旗也没多少人,但架不住汉人汉奸太多。清军的队伍像滚雪球一样迅速壮大,郑成功的军队数量少,难以抵抗。

早在1646年,郑芝龙就向日本德川幕府请求出兵。日本政府“以拒绝为耻,纪州、尾州、水户之藩更竟欲出任总大将”。但军队还没有出发,就得到了郑芝龙降清和隆武帝被杀的消息,才没有出兵。

1648年,郑成功再次向日本政府求助,他在信中写道:“余生于日本,思慕日本之心尤深。今处艰难之际,恳请日本以叔侄、兄弟之情待余,施予恩惠”。

但日本政府认为,郑氏父子反复无常,不可取信。因此只给予了一些武器和物资帮助,并没有出兵。



1659年,郑成功和张煌言联手北伐,直逼南京。为争取反清大业能够成功,郑成功邀请海外移民朱舜水(他被称为日本孔子,对于儒家思想在日本的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回国参战。

郑成功给日本政府再次写信:“中兴伊迩,敢望桂梧、如昔重来。文难悉情、词不尽意”,甚至还提到了蒙古灭掉南宋后出兵日本的事,希望日军能够出动,以免唇亡齿寒。



德川幕府非常重视,经过一年多的准备,1660年初夏,日军出动大军,准备配合郑成功作战。但不幸的是“忽遇狂风,舟不得前”,日军在大海上遇到了台风,伤亡惨重,计划成了泡影。

1663年和1674年,郑成功的儿子郑经再次向日本乞求出兵,都被德川幕府拒绝。



因此我们不能说,德川幕府并不愿意资助郑成功反清复明,只是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没有成行。

在郑成功死后,德川幕府基本上统一了日本。他关心的是怎么样能够维持住当前的局势,对远在大洋对岸的中国大陆没有什么兴趣。

虽然日本曾经是中国的属国,但双方对天下的理解是不同的。日本所谓天下的中心在京都,明朝所谓的天下中心在北京和南京。日本对明朝的关注度比较低,对大清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在蒙古几次进攻日本的过程中,碰到了台风袭击,最终都没有成功。这股风被日本人称为神风,认为是自己的祖先在保佑自己。日本人不相信其他国家能攻打到日本,因此不太担心清政府会出兵日本,对郑家父子的请求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


新知传习阁


在明末清初之时,明朝出了不少汉奸,但是也涌现了很多的民族英雄,如郑成功、李定国,郑成功不仅收复台湾岛,还坚持抗清十七年(1645年至1662年),是当时东南沿海抵抗清军最重要的一支军事力量,成就斐然,令人尊敬。

郑成功雕像

1645年,郑成功在父亲郑芝龙投降清朝后,与父亲决裂,接管了其父的军队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他“以众驻思明(今厦门),传箭洋舶,各国诸税骈集,养军”。郑成功将军队驻扎在厦门,以厦门为基地,与南洋诸国、日本进行贸易,维持着庞大军队的开支。在抵御了清军的进攻、稳固沿海基地后,郑成功开始筹划北伐清朝。

1658年,趁清军与南明永历政权在西南交战之时,郑成功联合张煌言北伐清朝,目标直指南京,想趁南京空虚之际一举恢复南京。恢复南京意义重大,南京是明朝的陪都,又是明朝的开国都城,如果能够一举成功,定能鼓舞抗清势力的士气,恢复江南半壁江山也并非难事。

郑成功北伐图

为了确保北伐的成功,郑成功还派人前去日本向当时统治日本的德川幕府寻求援兵,因为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是日本人,郑成功本人也是出生在日本,而且日本与中国较近,所以向日本寻求援兵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1658年(南明永历十二年、清顺治十五年),郑成功派遣僧侣桂梧、如昔为使节,带着郑成功的亲笔书写向日本德川幕府将军德川家纲求援。在信中,郑成功先回顾了中日双方关系的发展,然后以唐朝徐世勣、颜真卿自励,表达自己忠于明朝、中兴明朝的愿望,最后希望德川幕府能够出兵援助。

德川家纲

德川家纲收到郑成功的信件之后,十分重视,德川幕府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讨论,最终结论是“对郑成功的信件不予回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德川幕府不打算出兵援助郑成功,相反,后来的史料证明德川幕府出兵了,而且还不是孤证,有两个证据表明德川幕府的确出兵了。

手抄本《漂人问答》上面记载了明朝遗民曾胜的供词,一共三十六个字:“庚子夏初,日本大举兵,随汉人之客于日本者,以向北京矣。洋中忽遇狂风,舟不得前,乃回师。”庚子夏初,即永历十四年(1660年),此时距离郑成功向日本求援已经过去一年多,日本人在客居日本的明朝遗民引导下,乘船向北京进发,但是途中遇狂风,最终无功而返。这表明,日本德川幕府已经暗中选择了与南明政权站在一起,准备向清朝开战,不料却被狂风所阻,未能与清军正面开战。

如果仅仅又上述史料恐怕还不能证明日本曾经出兵打算援救明朝,因为孤证是不可靠的,幸运的是,另外一本史料也提及了日本出兵的史实。据《台湾外纪》记载,1660年七月,郑成功再次派使者张光启向日本求援,张光启回奏:“(日本)上将军以其前出兵损失,坚意不允,仅助铜、鹿铳、倭刀而已。”张光启所说的“其前出兵”就是指之前日本出兵北京、被狂风所阻的这次,幕府将军德川家纲因为上一次出海损失严重,所以不打算再次出兵援助郑成功,只愿意提供了一些战略物资作为资助。

南明形势图

在明末清初,郑成功与日本的交流非常之多,甚至曾经一度差点获得日本的援助,但是如果这次援助得以实现,对中国前途是好是坏,也未可知。

参考文献:《海外遗民竟不归》、《漂人问答》、《台湾外纪》


天涯看点历史号


根据本人从书籍及网络了解的情况,郑成功向幕府乞兵抗清一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先决情况:事由主要是要注意其父郑芝龙当海商(李旦义子,部下。海商不等同于海盗,但确有很大一部分是海盜),最初据点是日本,并娶了传说记载是华侨田川昱(实质已是日本地方官员~~平户藩之家臣)的日本血统(?)义女田川松,即郑成功生母。郑成功(森)自幼在日本出生,根据其二弟也有日本名(田川七左卫门)推测其也有日本名,并渡过不短的幼年时期(七年),其母亲在其成长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郑成功约十五岁时,母亲到中国生活直至去世)。且在郑芝龙郑成功郑经三代其军事集团的最重要经济军事合作伙伴一直是日本平户藩,郑成功对于其母的感情以及和日本的渊源可见一斑。 原因主要是郑芝龙降清却落得个集团重要人物被囚,郑成功母亲(受辱?)自杀(?)而亡。~~~~这里需要说明一点,枭雄如郑成功也是人,史书未必还原真正的细节,为自己最亲的母亲报仇,再加上基于降清却落个有可能被囚被杀(有史可鉴招安后被灭族有例可循,且清政府官员出尔反尔囚辱(?)其父母亲属在眼前),手握重兵并对清政府保持一定军事压力其实上或许是保全亲人的最好的办法(郑成功兄弟相继降清却未真正意义上折损郑氏军事集团实力或许也就是意图保护郑芝龙等,是有意图的,结果显而易见:郑芝龙1646年被囚后改软禁到1661年底才被杀,十五年可不短!!),但后来历史的走向不可能完全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一一一一其实或许许多历史爱好者(研究者)也看出这一点了,不说而已!! 历史先例及关系渊源,首先不论中日还是西方国家,借兵均有例可循,最有名的当属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史例,况且郑芝龙拜见过德川幕府二代(粗浅点说就是日本曾经的老大,现任老大家里的长辈)并得到赏识,并因此开始郑氏军事集团与日本的渊源,且其父郑芝龙也曾向日本借过兵,其子郑经后来也借过。 借兵结果及未遂原因主要是日本幕府时代的战力从综合情况来讲是不如中国的,人囗基数不如,人员体能不如(可查,冷兵器时代很重要),明朝时期其实综合实力对日本心理上实质上是有绝对的压制性的作用的,从抗倭史中,倭寇大首领很多是华人,其实从侧面证明了力量与计谋等因素都强与日本人,海盗职业可不是吃斋念佛。而这么一个庞然大物被一个未知集团干掉,作为幕府(任何一个政权都不可能绝对一言堂)关系到家国命运他不敢赌,也没资本赌(德川幕府二三代并没有完全绝对压制住有野心的人,内忧~~内患谈不上,四五代稳定了,开始享乐了),又想从中渔利,于是顺理成章暗地提供金钱武器,出兵是不可能的,或许应该说等你打赢了我再出兵!~~~近代美国等不是常用这一招?

这回答耗时太久,几个小时,资料正不正确我不知道,历史是后人写的,明史是清人写的,况且太史公尚有三分喜好,不喜勿喷,只是一个历史杂学爱好者的大实话。


山高人为峰150654893


就算日本出兵,他那点兵力好干啥?一群不穿裤子身披竹板的士兵会比身披金甲手拿步枪的明军强???明朝败在各自为战!就跟抗战各军阀一样,想法不一致,有的军阀寻思跟谁都行只要有钱!有的则是破釜沉舟宁死不降!!还有农民军要分地的!而清军是那些为了报复农民军的明朝官员带路进的南方,这局势!除了退到台湾跟南洋吕宋!真是没啥能挽回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