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可馨不当言论事件:傲慢和偏见的代价,为何她会成为舆论靶心?


许可馨不当言论事件:傲慢和偏见的代价,为何她会成为舆论靶心?

社交媒体上许可馨的生活照


许可馨“不当言论”事件,过去将近一周(3月31日触发,事实上,过去的只言片语也被“挖坟”),但是舆论上的围猎情绪却持续发酵。并导致,“相关部门”也被迫入局关注。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许可馨的“不当言论”,就算在非疫情期间,也是会让人感到不悦的。而疫情的存在,让她的言论显得更加面目可憎。


事实上,类似的“翻车”事件,已经发生过很多次。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许可馨们”的病灶都差不多。要知道,他(她)们最大问题在于“傲慢和偏见”,并且嘴还比较欠。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不正确”的言论,就会触发公众抄检的热情。


甚至,就社交媒体上的“情绪流”而言,更为注重的是“抄检”的问题。就许可馨言论中所谈到的“底层仇富”,在一定程度上算是“上层仇穷”。事实上,这两种认知,都是极端偷懒的一种逻辑。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确实有仇富的情绪存在,但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极端认知。


与此同时,作为一些富人就因为少部分人的极端认知,就认为仇富是普遍性的存在,自然就会陷入傲慢无礼的姿态无法自拔。于此,就会出现极端性认知的“话语体系”。事实上,作为许可馨来讲,靠自己,靠父母,这些言语并没什么大问题。可她最大的问题在于,强调完自己的优越性后,还不忘“回踩一脚”,这种时候,就显得有些太过嚣张。


并且,随着其家庭背景“被深挖”,她的言论自然就会“被蒙上原罪”。当然,在具体的真相大白之前,并不能说明她的嚣张一定存在被勾兑的问题。但是,“嘴欠”已经成为导火线,那么这场“爆破行动”,自然也就在所难免。


所以,回到许可馨“不当言论”事件中,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优越性”本身无原罪,但是拿“优越性”进行碾压他(她)者的尊严,就显得有些吃相难看。所以,就许可馨而言,她成为舆论靶心,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而更让人期待的是,冰山之下,到底有没有猫腻?


不得不承认,“不当言论”多是“极端言论”,从根本性上而言,就是认知粗浅。说实话,国内国外,都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方面”,如果拿“国外的好”跟“国内的坏”对比,结果“永远是国外好”。如果拿“国内的好”跟“国外的坏”对比,结果“自然是国内好”。所以,最可怕的问题,不是谁好谁坏的问题,而是“尺度不一”的问题。


许可馨在一定程度上,就陷入这种怪圈之中。她的言论本身,可能并没有绝对性的恶意,毕竟她在国内生活过很长时间,家人也在国内。但是,她却因为个别人存在的恶习,就认为是普遍性的存在。甚至,还上升到集体层面,这就显得有些极端。


与此同时,更为让人感到愤懑的是,她身处国外,生活逍遥,却嘴脸扎心。这种时候,自然会激起公愤。很多人强调,舆论围猎许可馨,多半缘于她的家庭富足。可事实上,对于她的言论进行细品,就会发现她本来就很让人厌恶。因为,言论之间多是歇斯底里和粗鄙之言。


当然,舆论围猎许可馨,从根本上讲,不好直接打击。说实话,就是有点看不惯,却不能把她怎么样的“即视感”。所以,公众只能从她的“周边”下手。比如,她在国内就读过的高校(也只能追究到高校,再往前已经勾连不住),再就是她的家庭背景。


说实话,“隔山打牛”本来不是什么好的手段。但是,因为许可馨的留学生身份,以及她相对富足的生活,导致公众不得不把矛头转向她在国内就读的高校,以及她的家庭背景。虽然,她在国内所就读的高校已经在回应中“割席”。但是,却并没有阻止热搜的持续高涨。


与此同时,即便相关部门已经入局关注,但是,公众的“挖坟能力”也是十分可观。虽然,目前流传的细枝末节未必都是真实的,但是,却已经将许可馨的家庭背景基本黑化。无论如何,事件的重点已经转移,她虽然落地,可是她的家庭将会进入暗夜。


另外,许可馨的同学站出来澄清,这其实是一步“臭棋”。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许可馨在其同学眼里,是个学习好,人品好的人,不见得就代表,她在公共领域中的错误,就该被抹掉。从根本上讲,这就不是一回事。所以,只能越描越黑。


甚至,作为公共领域的错误,本来就不是认怂的问题,而是态度是否真诚的问题。有时候,态度过于反转,反而让人觉得有些虚伪。所以,作为在公共领域犯错的人,要不闭嘴,要不干脆利落。至于,磨磨叽叽的出来下跪求饶,只会招来更多是非。


并且,作为舆论中心的人,最好不要让关系近的人出来发声。因为,即便关系近的人讲的是客观事实,也难以回避不客观的问题。于此,许可馨的跌落,最终只能靠她自己来澄清。但是,就目前来讲,这种时机已经错过,她说什么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公众更关注她的家庭背景有没有问题。


只是,在面对许可馨“不当言论”事件,更要警惕“画地为牢”的陷阱,最关键的问题就在于有没有开放的意识和认知。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极端性的认知,就是一种“画地为牢”。所以,就许可馨而言,就不只是道歉和认怂的问题,而是要彻底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


至于围猎许可馨的逻辑,也要尽可能地就事论事,只有这样,公共言论空间才能更加克制,理智,客观。所以,她的错误到底该谁来买单,这其实是个伪命题。但是,作为她来讲,既然自己挖坑给自己,那么自然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至于这个代价是什么,其实也并非公众有意进行筛选。而是,作为她自己在言论中不动声色就表露出来的。她说:“能走到今天,是靠父母的钱和资源,以及所处城市的平台”。这话本来没问题,但是拿到公共领域说事,就会显得有些妖气。因为,要是父母,资源,平台,不够有实力,谁又会轻易拿出来说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