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倉皇辭廟日,垂淚對宮娥。李煜本可以過得更好,可是他不懂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什麼?是選擇,尤其是大選擇。一直糾結的話,一直痛苦。

曹操南下,諸葛亮對孫權說,“若能與吳越之眾以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決,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將軍外託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這話聽起來有些刺耳,但是,其實是名言。你打得贏就打,打不贏,趁牌面尚可,賣個好價錢,是上策,否則,就是“禍至無日矣。”

最是倉皇辭廟日,垂淚對宮娥。李煜本可以過得更好,可是他不懂

試看五代十國後期的情況。

一,周世宗三次南征,取江北之地,南唐無還架之力

周世宗柴榮是有為之君,他在位只有六年,但是從顯德二年到顯德五年,三次南征,盡取南唐江北之地。在這三次戰役中,南唐沒有還手之力,當時南唐是李煜的父親李璟在位,在第一次戰爭中,李璟失利後派使求和,願割淮河沿岸六州,“請割壽、濠、泗、楚、光、海六州,以求罷兵”,柴榮沒有理會,扣留使者,繼續進攻,後來李璟的使者請求南歸,勸李璟獻江北之地求和,這是柴榮要的。於是答應了,李璟和他的手下聽了火大,認為使者賣己,斬了。這等於是玩了一把柴榮,柴榮當年回師休整,但是隨後兩年繼續南征,南唐一敗再敗,最後“周師復取海、泰、揚州。世宗幸迎鑾以臨大江,景知不能支”,最終割江北之地,去帝號,自稱國主,遷都南昌(因為大臣不樂意,李煜後來又遷回了金陵)。

最是倉皇辭廟日,垂淚對宮娥。李煜本可以過得更好,可是他不懂

二,宋太祖趙匡胤上臺,不再滿足於南唐稱藩,而是要盡取其地

柴榮三徵南唐,盡取其淮南江北之地,不過柴榮到此為止,沒有再南進,而且允許南唐增修城牆,無論其是否真心,還是作秀,不過柴榮對南唐給了一個承諾,就是允許其稱藩守土:

世宗使人謂景曰:“吾與江南,大義已定,然慮後世不能容汝,可及吾世修城隍、治要害為子孫計。”

但是柴榮很快就死了,趙匡胤陳橋兵變,代周建宋。由於北方長期戰亂後,已經統一,全國的統一提到了日程,趙匡胤定下了“先南後北”的戰略,因此滅南唐勢在必行了。

最是倉皇辭廟日,垂淚對宮娥。李煜本可以過得更好,可是他不懂

三,李煜繼位以後的表現

李璟已經是個不堪的君主了,他末年割江北,遷都南昌,去帝號,稱國主,事實上沒一件振興的事宜。李璟遷都南昌後死了,李煜在金陵即位,時年二十四歲。可是李煜也不行。“煜性驕侈,好聲色,又喜浮圖,為高談,不恤政事。”,實質上,南唐國力雖然不如中原的後周及其繼承者宋朝,但是面積也不小,人才也還是有的。比如林仁肇,是宋太祖非常忌憚的武將,後來行反間計,李煜將林仁肇殺了。

最是倉皇辭廟日,垂淚對宮娥。李煜本可以過得更好,可是他不懂

四,李煜的前途

李煜繼位以後,已經是風雨飄搖了。但是他除了享受生活,除了寫寫詩詞,又做了什麼呢?江北之地都已經割了,他竟然還待在金陵!這不是自己找死?當務之急,就是退避鋒芒,將政府重地遷到安全的地方,比如南昌,就是他父親遷都的地方。李煜不能有點魄力,因為大臣都是打工的,根本不樂意,北宋打來了,他們不過是換個老闆,一樣做官。李煜的向心力與凝聚力,一開始就不足。

南唐還是有些人才的,比如上面說的林仁肇,曾經大戰後周軍隊,讓後周將領都讚歎。當北宋在先易後難,攻取兩湖,四川的時候,林仁肇建議剩江北空虛,收復淮南江北之地,增加戰略縱深,把李煜嚇到了,怕惹禍上身。

最是倉皇辭廟日,垂淚對宮娥。李煜本可以過得更好,可是他不懂

五,為什麼不能歸順?

其實,李煜完全可以放棄國主的身份,直接入朝,歸順北宋。就如同他的鄰國吳越王錢俶,在大勢面前,以民為重,直接投向北宋,完成祖國統一大業,他自己得了善終,兒子錢惟演還成了皇親國戚,一直做到樞密使(相當於宰相)。錢俶的作法,於國於己,功莫大焉,無疑是明智的選擇。

再比如東漢初年的河西竇融,梁統,舉河西五郡,歸附漢光武帝,最後封侯,子孫富貴,還都出了皇后。這本是一條極好的選擇。

最是倉皇辭廟日,垂淚對宮娥。李煜本可以過得更好,可是他不懂

六,南唐滅亡

在李煜無所作為,優柔寡斷混日子的過程中,宋太祖趙匡胤先後滅了荊南,湖南,南漢,後蜀,這些相對弱小的政權,最後才對南唐總攻。

七年,太祖皇帝遣使詔煜赴闕,煜稱疾不行,王師南征,煜遣徐鉉、周惟簡等奉表朝廷求緩師,不答。

八年十二月,王師克金陵。

九年,煜俘至京師,太祖赦之,封煜違命侯。

宋太祖作為開國之君,度量與氣魄還是很大的。沒有殺李煜,留下李煜一個人獨自傷神。但是宋太祖在滅南唐後一年就死了,他的弟弟趙光義就沒這麼大氣了,加上要北征北漢,怕有人在後方鬧事,就在李煜寫詞抱怨的時候,將其毒死了。


結論:李煜不知進退,最後哀嘆“最是倉皇辭廟日,垂淚對宮娥”。他本可以獻土歸宋,於國於己,皆大歡喜。卻作繭自縛,步步被動。最後賜死,也是很可憐的。我們做事情,一定要有選擇,順勢而為,萬不可利令智昏,被將死在一個點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