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6個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應用出爐(名單)


首批6個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應用出爐(名單)

1月14日,央行營業管理部網站向社會公示2020年第一批6個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應用,這意味著中國版“監管沙盒”有了實質性進展。

央行營管部稱,這6個應用涉及國有商業銀行、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大型城市商業銀行、清算組織、支付機構、科技公司等多家機構,主要聚焦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API等前沿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涵蓋數字金融等多個應用場景,旨在紓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提升金融便民服務水平、拓展金融服務渠道等。試點項目代表了目前我國金融科技發展的主流方向和先進成果,具有技術先進、場景普適、示範性強等特點。

公示信息顯示,這6個應用分別是:

基於物聯網的物品溯源認證管理與供應鏈金融(工商銀行)、微捷貸產品(農業銀行)、中信銀行智令產品(中信銀行/中國銀聯/度小滿/攜程)、AIBank Inside產品(百信銀行)、快審快貸產品(寧波銀行)、手機POS創新應用(中國銀聯/小米數科/京東數科)。

上述應用的“金融科技創新應用聲明書”主要分為創新應用基本信息、應用服務信息、合法合規性評估、技術安全性評估、風險防控、風險提示、投訴響應機制等部分。

其中,創新應用基本信息中,涵蓋了對技術創新、創新應用功能、預期效果、預期規模等介紹;風險防控則包括風險補償機制、退出機制、應急預案等內容。

監管沙盒最早由英國提出,目的是給新興的金融科技創新提供空間。它秉持柔性監管理念,在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情況下,通過提供一個風險可控的真實市場空間,支持金融機構對創新產品進行探索和實踐,及時發現和規避產品缺陷和風險隱患。央行科技司司長李偉曾表示,中國的創新監管工具設計初衷是規範引導金融科技創新,入箱的機構主體必須是持牌機構,這些機構的相關產品在出箱後,就不再作為金融科技創新產品來監管,而是納入正常的金融監管。

在中國人民銀行的支持指導下,北京市率先開展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也就是開展“監管沙盒”試點。這標誌著中國在構建金融科技監管基本規則體系方面邁出了關鍵一步。

2019年12月23日,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會同相關部門組織召開北京市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啟動會,會上營業管理部介紹了試點工作方案並對試點工作進行了部署,至此試點工作正式啟動。

央行營管部表示,本次試點工作對於我國建設國際一流的金融科技生態,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金融科技中心具有重要意義。下一步央行營管部將在總行指導下,會同相關部門深入開展“信息公開、產品公示、公眾監督”等柔性管理方式的監管效能評估,並進一步探索構建符合我國國情、與國際接軌的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引導持牌金融機構在依法合規、保護消費者權益的前提下,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賦能金融提質增效,營造守正、安全、普惠、開放的金融科技創新發展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