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天才哈工大肄业沉迷研究20年,不听老师劝导,如今靠低保度日

哈尔滨工业大学是一所由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的国家重点学校,也是国家首批985工程、211工程学校。其毕业证含金量不言而喻,绝对是履历表上耀眼十足的星光。相比其它学校的学生,他们的前途更加不可限量。

不过,哈工大有一位数学天才,选择肄业沉迷数学研究。因为能进哈工大的学生,都是学习很厉害的人,所以这事当时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他的老师多次劝导,依然拦不住他。潜心钻研数学,似乎没有什么不对,但20年后,他没有工作,没有结婚,却需要靠低保度日,令人唏嘘不已。这位数学天才就是刘汉清。

数学天才哈工大肄业沉迷研究20年,不听老师劝导,如今靠低保度日

【一】

出生于1964年的刘汉清,人如其名,也算是数学界中的一股清流,小小年纪就表现出极高的数学天赋。在1980年,16岁的他以398.5分的优异成绩,被哈工大建筑材料系热处理专业录取。而此时,与他同龄的同学,才刚刚上高中一年级。

上了大学之后,在前两年刘汉清学习十分刻苦,且成绩优秀,得到许多老师的一致好评。认识他的很多人都说他是人小学精,毕业之后,肯定可以分配到一个很好的工作,前途将一片光明。

然而,就在大家投以羡慕的目光当中,刘汉清发生了质的变化。他迷上了研究数学——质数在自然数中的分布,却荒废了其它的学科,连毕业考试都不及格,导致无法拿到毕业证。

你无法想象,刘汉清对“数学的研究”达到痴迷的程度有多么的“专心”。最疯狂的时候,他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每天只睡两个小时,连吃个饭都觉得是在浪费时间。如此专心地学习本没有错,可他只沉迷于他的“数学世界”而无法自拔,而对热处理专业越来越不感兴趣,到了连考试都无法及格的地步。

数学天才哈工大肄业沉迷研究20年,不听老师劝导,如今靠低保度日

【二】

刘汉清为什么如此痴迷数学研究?

原来他是受到一篇发表于1979年的报告文学作品——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的影响。当时,这篇文章轰动了全国,而刘汉清正在准备高考,虽然没有被它引起过多关注。但是直到大三的某一天,他在学校图书馆里再次见这篇文章,从此数学天赋的他定下了努力的方向,专研“质数在自然数中的分布”,立志“要比陈景润做得更好”。

哈工大学校老师系主任以及辅导员发现刘汉清如此痴迷学术研究之后,找了他谈话,劝导他要立足于本专业的学习。毕竟我国也是建筑大国,建筑材料系热处理专业是一门非常火的学科,把它荒废不学实属可惜。老师劝他,其实也可以两不误,一边研究数学,一边学习建筑材料系热处理专业课程先拿到毕业证书。

数学天才哈工大肄业沉迷研究20年,不听老师劝导,如今靠低保度日

但是刘汉清根本听不进去老师的话,一如既往地继续钻研数学。结果到毕业考试,他因多门功课“挂科”无法毕业。

之后,学校老师不忍心看到刘汉清自毁前程,又找来相关老师给他辅导一年。然而,他痴心不改,依然因“热爱学习”数学而无法拿到毕业证。这种情况在当时的哈工大甚至全国高校中都实属少见。

最后,学校还是为了他好,给他颁发了一张肄证书,证明他在哈工大学习过四年,但也相当于退学一样,总之就是没有毕业。

然而,刘汉清并没有对此有一丝悔意,回到老家后,继续潜心钻研他的数学,一干就是20多年。

其间,于1989年,他说自己的数学研究已经有成果,但被国内一位顶尖数学家否定了,说他有五个论点并没有足够的论据证明,所以这个成果没有实质性。

刘汉清却质疑这位数学家的专业能力,称这些论点很简单,不需要证明什么。

现如今,离开学校36年的刘汉清,面对毫无成果的数学研究,只好选择了放弃。但是他既无一技之长,又干不了体力活,只能依靠政府每个月400元的低保收入维持生活,蜗居在一幢屋顶见光的三间农舍里。

有人问:“一个月400元生活补助能养活自己吗?”“我花不了什么钱,一个月400元足够了。”刘汉清似乎心满意足地回答。

数学天才哈工大肄业沉迷研究20年,不听老师劝导,如今靠低保度日

刘汉清在数学上确实有天赋,没有谁怀疑过的智商,更没有怀疑他的努力。学术就应像他这样不懈地追求,虽然没有取得成功,但也为后来者得到了失败的经验。不过,他是否应该在保障基本的生活下,或者完成学业后,再展开研究呢?

刘汉清之所以不顾前途不考虑基本的生活保障,沉迷“数学研究”,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是因为他对一些问题太钻牛角尖,存在性格缺失、固执和认知不全,以致于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

数学天才哈工大肄业沉迷研究20年,不听老师劝导,如今靠低保度日

【三】

其实,在中国,像刘汉清这样的天才有很多,到最后都是因为性格缺陷,断送了大好前程。

例如,北大数学天才柳智宇,曾是多届国际奥数竞赛金牌得主,因为童年和少年都孤独没有朋友,而思考人生意义,被佛说的那句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带偏,走上了出家当和尚的道路。

数学天才哈工大肄业沉迷研究20年,不听老师劝导,如今靠低保度日

佛原本是告诉我们:一切是虚幻的,拼尽努力,得到的回报不一定符合预期,也会被人不理解;我们不必太在意这些东西,不要太执着,也就是说不要太认死理、钻牛角尖。

而柳智宇则认为:一切都只是假象而已,既然到头来每个人都是两手空空而去,还不如现在就断了念想,免遭痛苦。于是他就决定出家了。

数学天才哈工大肄业沉迷研究20年,不听老师劝导,如今靠低保度日

又如,清华大学流体力学博士禅兴法师毫不避讳地说出了出家的原因, 他说以前自己的人相处得不好,得罪了不少人,以致于丧失了自己的目标方向。由此他感到很痛苦,变得颓废了、沮丧了。

有一天,他看了同学给的一本有关于佛的书《生命的重建》,突然内心产生了不少的转折和感慨,觉得以前的一些问题一下子就得了了解决。

之后,禅兴法师开始着迷佛法,并扔下让人羡慕的工作,上北京龙泉寺出家当和尚了。

不管是柳智宇,还是禅兴法师,都是他们各自领域的拔尖人才,假以时日,定能闯出一片天地。但是他们和刘汉清一样,因为个人性格原因,处世能力相对比较低,甚至偏激,爱钻牛角尖,从而走上了“极端”的人生路上。

有人说,是孤独吞噬了不少数学英才,这就是中国家庭教育失败的典型例子,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不注重孩子在生活中的感受与缺失。使他们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以致于做出有反常人的选择,埋没了一个前途无量的少年才子,可悲可叹!

是呀!希望所有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多一点精神上的关爱和引导,鼓励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及时发现弥补他在生活中的缺失,不要一味地追求分数,更要观察某些生活习惯给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让他们在充满阳光的人生路上超越自我。

只是,作为父母的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帮助孩子避开成长路上的那些坑——如,性格缺陷,不爱与人交往,处世能力偏低,喜欢钻牛角尖等?

【四】

老子以前喜欢钻牛角尖,静思好学。他的老师商容在上课的时候,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

数学天才哈工大肄业沉迷研究20年,不听老师劝导,如今靠低保度日

他的老师意识到,如若不对孔子进行适当引导,他将出现严重的性格缺陷,甚至不把一个问题解决好了,决不善罢甘休。。

后来,商容老师说:“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学习。

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

通过这段读书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写下了闻名中外的名著《道德经》,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数学天才哈工大肄业沉迷研究20年,不听老师劝导,如今靠低保度日

无独有偶,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名满天下。他是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两弹一星之父”。人们一听到他的名字,都由衷地敬佩。

小时候,钱学森学习成绩也很好,但是性格也比较孤僻,他后来拥有如此的成就与他年幼时父母的教育有很大关系,特别是他的母亲章兰娟。

章兰娟是当时一个杭州富商的女儿,性格开朗、心地善良、知书达理。她是如何用言行影响钱学森成为“两弹一星”之父?

有很重要的一点,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章兰娟摸索出一套教育方法:以柔克刚的启发式教育,即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并非强制让他接受各种道理,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孩子从心底认识到道理所在。她为钱学森每天设定好功课:每天按时起床锻炼身体,早饭之后学习唐诗,中午阅读儿童读物,如《增广贤文》与《幼学琼林》,下午则是学习画画或者练习毛笔字。在日复一日的文化熏陶下,幼年的钱学森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由此可见,是读书改变了老子和钱学森的命运。他们年幼时,也是天赋异禀,但是后来通过阅读大量的各类书籍,丰富了自己的知识量,又扩大了认知面,性格变得很随和;更关键的是,他们俩并不因是学霸而走上极端的研究之路,他们和普通人一样,娶妻生孩子,享受着天伦之乐。

数学天才哈工大肄业沉迷研究20年,不听老师劝导,如今靠低保度日

阅读对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拥有良好的读书,可以扩大孩子的认知面,决定了孩子人生的宽度和厚度。

是作为一个父母坚持让孩子好好读书,孩子成绩好固然重要,但学习并不全都是希望他以后能如何大富大贵,而是希望他明白更多的道理,有更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无常。

总之,孩子读书要尽量读杂,练就十八般武艺,才能自如应对九九八十一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