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低头放水,百年历史将重演?

与中国、欧洲央行不同,美国的政策利率不是由美国央行直接设定的。


当衰退的阴霾笼罩着美国经济时,简单的技术调整还是银行间市场的真正流动性危机?这个问题现在已经被提出,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信号。

提醒一下:上周二,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不得不紧急注资530亿美元,以缓解银行间市场的压力。这是10年来的第一次,这是因为回购交易通常被视为金融车轮上的油。回购利率突然飙升至10%。

美联储的隔夜回购(Overnight Repurchase Agreement Operation),相当于中国央行的逆回购,美国商业银行将有价证券抵押给美联储,从而获得美联储释放的现金,完成向银行间市场“放水”的目的。


发生了什么事?上周二,回购利率从周一的6%飙升至近10%,为历史最高水平之一。这些业务是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是非常短期的贷款——通常是一夜之间——由安全资产担保,主要是政府债券,因此在美国是国债。这些操作的利率突然上升,现在是美联储基金利率的四倍,有可能切断这一资金来源。因此,它促使美联储进行干预,推出自己的“回购”要约,暂时在市场上购买债券,通过增加现金供应来降低再融资成本。


6天“放水”超449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将近3万亿元。美联储一顿猛操作,立刻令货币市场放心:这纯粹是美国的技术问题,而且转瞬即逝。

但自那以来,纽约央行已四次出手干预,以平息事态,并将向银行“预支”约3000亿美元现金。然而,情况可能会持续下去。美联储表示,它准备每天进行干预,至少到10月10日,每天干预750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夕,隔夜回购操作是美联储调节流动性的常规工具。而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便开启了量化宽松(QE),美元流动性泛滥,隔夜回购操作慢慢淡出了美国货币市场。

究其原因,是美国货币市场突然爆发的“钱荒”,美联储不得不重新“祭出”隔夜回购操作,向市场释放短期流动性。

但,美联储的这一波隔夜回购操作的力度、持续时间都是非常罕见的。因此市场纷纷猜测,美联储是即将开启了新一轮的量化宽松?

特朗普翻版1929繁荣?还是大萧条?

经典名言说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

正是在19世纪末,气象学的发展推动了人们对经济和市场以规则的周期和季节形式发展的看法。随后,股市专家成为“天气预报”,预测经济的阵雨和雷暴天气。比如在美国,“动荡”,“季节”…而华尔街谚语“Sell in May and go away.”(五月卖出,转身走开)是指5月份卖出股票,邀请投资者冬眠六个月,到11月的时候再买回来。80年代到亚洲金融危机之前,香港股市就有“五穷六绝七翻身”的“经济气象预报”;亚洲金融危机后,进入内地市场,更是把这一“预报”延续成“一平二扬三震荡四略降、五穷六绝七翻身、七上八下、九十开花、十一十二震荡延续”。

自然力量扮演着更大的角色:根据诺奖(经济学)得主罗伯特·希勒与他的同事耶鲁·威廉·格茨曼的研究,投资者离最近遭受地震袭击的地方越近,发生地震的可能性越大。


投资者喜欢讲故事,做情景并进行历史比较。他们无法接受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机会,并希望在恐惧中起个名字。自危机以来,这些世界末日的故事被称为“长期停滞”(长期的经济萧条和低利率),“大萧条”(模仿1929年的危机),“日本化”(九十年代金融泡沫破裂后,日本就知道了。这些幻觉,悲观的叙述可以变成自我实现的预言:企业和个人越是坚持这些预言,他们就越有可能通过减少消费和投资来抗衡经济衰退的可能性。

2006年,经济学家鲁里埃尔•鲁比尼首次用“大衰退”一词来形容即将到来的下一场危机,即1929年股市崩盘后的长期(12年)萧条。

2009年,这个词成为“病毒式传播”,成为最常见的报道字眼。罗伯特•希勒(Robert Shiller)认为,在危机期间,“政客们将这种与上世纪30年代的相似之处作为要求央行支持的理由”。


罗伯特•希勒说:“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特朗普擅长讲故事,让听众紧张,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他所表现出的巨大信心是否会让他的同胞和支持者更乐观、更迅速地投资于华尔街?自从当选以来,特朗普在推特上用了2100多次形容词“Great(伟大)”。“对特朗普表演的信心结束,可能经济衰退也随之而来。”

特朗普与美国第30任总统柯立芝(1923-1929)的名言“美国的商业就是商业”有相似之处。当时Twitter还不存在,但当华尔街崩盘时,卡尔文·柯立芝在电台上发表讲话,安抚市场。故事以1929年的崩盘严重结束,标志“柯立芝繁荣”的终结。

1929年10月,美国股市崩盘,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随之而来的是股票市场的崩溃和银行的挤兑风潮,使美国经济陷入绝境,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全球性经济危机就这样爆发了。

随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注:所谓的“柯立芝繁荣”时期是指卡尔文·柯立芝(Calvin Coolidge)担任美国总统期间所经历的“咆哮的二十年代”(Roaring 1920),但随后美国经济就在1929年开始了持续长达十年时间的“大萧条时期”。

美国的积极财政政策

纵观美国财政政策历史,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是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美国奉行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推崇亚当斯密的“廉价政府”理论,主张预算平衡;而在此之后,财政政策开始逐渐成为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发挥刺激经济、调节需求等重要作用。

针对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普遍性经济大萧条,凯恩斯提出要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以政府积极干预经济的办法来解决严重的失业和萧条问题。

1938年,为补救严重的经济衰退,罗斯福政府实践了凯恩斯的理论,不断扩大财政赤字,到美国国会通过为开支计划拨款的立法时,财政赤字已经达到了29亿美元。

1946-1960年杜鲁门政府和艾森豪威尔政府采取补偿性财政政策,主张在经济萧条时期增加财政支出刺激经济,而在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时期减少财政支出,实现政府收支盈余以抑制需求。这一时期的财政盈余总额超过财政赤字总额,且赤字占GNP的比例最高也不过0.5%。同时,这一时期美国经济也没有出现严重的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但其经济增长速度大大落后于西欧和日本。

1960-1980年肯尼迪和约翰逊执政时期,不再追求预算平衡,而将赤字财政作为常规手段,实行扩张性的赤字财政,这一政策的理论基础是即使经济衰退已经结束,潜在的未被利用的生产力仍然存在。自1962年到1969年的8年中,财政赤字迅速增加,赤字占GNP的比重上升到10%左右。此后美国经济陷入了“滞涨”危机,为了应对衰退,在1970年到1980年中,财政赤字继续扩大。

80年代,里根政府提出“经济复兴计划”和“星球大战计划”,大规模削减个人所得税和公司税,增加国防开支。里根的第一个任期内,财政赤字共计5999亿美元,比前任卡特总统执政时期翻了一番,里根的第二个任期内,财政赤字再创纪录,共计7674亿美元,赤字占GNP的比重超过4%。

90年代,克林顿上台后推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短期通过增加投资、推动经济转型和实施增长战略来增加财政收入;长期削减国防经费和联邦行政开支,取消非生产性开支,实施增税计划。同时,互联网兴起带动了美国90年代的经济增长和失业率的下降,致使9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了低通胀和高增长并存的良好局面,并实现了财政预算扭亏为盈。

2001年小布什总统启动了“10年减税”计划,这一计划一直延续到奥巴马的第一个任期。大幅提高国防支出,奉行供应主义政策,这一举动不仅刺激了美国国内经济复苏,同样也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减税。

综上来看,美国曾多次采用积极的财政手段,30、4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60、70年代的扩张性赤字政策、80年代的里根政府以及20世纪前10年的小布什政府和奥巴马政府均是采用了较为积极的财政政策。


曾经,各国央行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纷纷涌入流动性市场。当这些黑暗的记忆被唤起时,金融市场就会感到不安。

如果,全面量化宽松真的到来,希望投资者不要过于乐观,期盼现在的“好日子”会继续延续下去。 罗伯特·希勒曾警告说:“(现在的形势)可能会像所谓的"柯立芝繁荣"(Coolidge Prosperity)时期那样,可能情势稍好一阵子,然后就走向非常糟糕的结局。”

100年的轮回,历史再重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