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人体需“风调雨顺”,肺为脏之长,肾主津液。

1.肺者,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素问·痿论》

2.肾者,水藏,主津液, 主卧与喘也。《素问·逆调论》

道法自然,人体需“风调雨顺”,肺为脏之长,肾主津液。

解析及临床意义:原文1强调了肺在五脏气机升降出入和全身水液代谢方面的重要作用。肺主一身之气,自然之气由肺吸入,水谷精气 经脾上归于肺,合而为宗气,积于胸中气海。上出喉咙以司呼吸,贯心脉而布散周身。心主血脉,肺主治节,全身经脉都聚会于肺,赖肺气的推动,血液始能转输全身,营养脏腑器官。肺主通调水道,由脾上输的水液,赖肺气的宣散作用,水液才能敷布全身。而且肺有肃降作用,能通过使水液下输膀胱的方式,调节水液代谢,使之趋于平衡,而为水之上源。只有肺主宣发,肺主肃降的功能正常,全身脏腑器官才能得到宗气、血、津液等不同形式的水谷精微的滞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所以称肺为“脏之长”。如果肺脏气阴不足,失于宣降,后天失养,就会形成以阴虚为主的虚损病证。这种情况,临床常主张,与其“专补肾水,不如补肺以滋其源”(《理虚元鉴》), “阴虚之治,所当悉统于肺”,并提出了“未见骨蒸、劳嗽、吐血者,预宜清金保肺;见骨蒸、劳嗽、吐血者,急宜清金保肺;曾经骨蒸、劳嗽、吐血而愈者,始终不忘生金补肺”等具体的治疗方法。但其它脏腑发生病变,也有可能影响及肺,如《素问·咳论》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道法自然,人体需“风调雨顺”,肺为脏之长,肾主津液。

原文2论述肾主水液的生理作用和病理变化。肾主水液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肾阳的气化作用来实现的。津液是体内正常水液的总称,水有清浊,清者上升,浊者下降。清中有浊,浊中有清。上升于肺之水,为清。清中之清者,由肺输至皮毛;清中之浊者,从三焦决渎下行以达于肾。归肾之水液为浊。浊中之浊者,由膀胱排出体外;浊中之清者,再经三焦上升至肺、复由肺化水下降至肾,如此循环,以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水液的升清降浊,需赖肾阳的气化作用才能进行,膀胱排泄无用水液的作用也需赖肾阳的气化作用。如果肾阳气化失司,水液升降失常,膀胱开合不利,必然导致水液代谢调节障碍。如肾中阳气不足,气化功能失常,可引起小便不利,水液流于四肢、皮肤肌肉为肿,溢于心肺为心悸喘急,甚则引起小便闭结,点滴不通,临床都以温肾扶阳为其施治大法。

道法自然,人体需“风调雨顺”,肺为脏之长,肾主津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