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年前描写乌鲁木齐春天,打破“口里人”认为新疆没有春天的偏见

导语

春天,一个充满着希望的季节!经过了漫长的寒冬,天山上的皑皑白雪渐渐消融,春天也随着阵阵春风蹁跹而来,深居内陆的新疆大地,万物正悄悄地醒了过来。

1944年的春色,和今日的仿佛还是一样。那年一位32岁青年受中央指派来到迪化工作,他上过黄埔军校,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过学,先后历任几大报刊主编,可谓文武兼备的青年才俊。身为广东人,他眼中的塞外春光会是什么样子?

迪化的春天

76年前描写乌鲁木齐春天,打破“口里人”认为新疆没有春天的偏见

魏中天(1908-2010)

又是春天了,又是一年了,去年今日我在山城(重庆),今年今日我却生活在这万里迢迢的塞上。你或者要问:"塞上也有春天吗?"这可问错了,塞上也有春天的。

76年前描写乌鲁木齐春天,打破“口里人”认为新疆没有春天的偏见

虽说塞上的春天来的较迟,但是他一样的是明媚动人,一样有着潺潺的流水,有着碧绿的草原,有着绿色的柳条,有着蔚蓝的长空,有着……。塞上有沙漠也有沃土,沙漠上自然是一片荒凉,可是,沃土上的春天却并不弱于江南的,迪化就是在沃土上,所以迪化的春天与江南的一样可爱。

76年前描写乌鲁木齐春天,打破“口里人”认为新疆没有春天的偏见

现在草原上的雪片已消融,换来的是一片碧绿,枯老的树枝上也长出金黄色的嫩芽了。

你们过腻了5个月悠长的冬季,如今望着暖和的阳光,该不知有着何等的愉快!迪化从去年10月中旬就开始下雪,也就是开始踏进了冬季。在你还没有到这里来来以前,一定会觉得塞上的冬天是十分可怕的。这又猜错了,其实塞上的冬天,也是十分可爱的。

76年前描写乌鲁木齐春天,打破“口里人”认为新疆没有春天的偏见

我并不是故意歪曲事实,你不信你就来试试看,看我有没有骗你。山上的雪景,足够你写上100首好诗;山上的雪景,似乎比南京比北平的更好。

当你生活在这白皑皑的一片中,你会觉得你的心境是更宁静和平。新疆是一个"雪之国",每到冬天,各处的河流与池沼冻结后,市面上却出现了许多物美价廉的冻鱼,像夏天的甜瓜似的,一堆一堆的,在马路上堆着出售。

你以为沙漠上何来鱼类,那又是猜错了。新疆的冻鱼硕大而肥美,还有冻鸡、冻鸭、冻梨,也是塞上的特产,在内地是吃不到的。我们口福不浅,在过去5个月悠长的冬季里,常常吃到它。

76年前描写乌鲁木齐春天,打破“口里人”认为新疆没有春天的偏见

自从春天来到塞上后,自然的一切都变了样。你现在站在高岗上举目一望,到处都是一片绿,草原上又是一队一队的羊,牧羊人骑在马背上,扬着鞭在驱赶着他的羊群。

田野里的雪消了,露出了肥沃的土地,农人们又在赤着臂膀辛劳的工作着,播着种子……。这一切,与关内的春天无异。

76年前描写乌鲁木齐春天,打破“口里人”认为新疆没有春天的偏见

我每天早上起来,就可以听见院子里成群的麻雀在唧唧喳喳的啼啭(即鸟儿婉转地鸣叫)。昨夜一阵风,今晨,院子里落英片片,此情此景最容易使人想起:"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里不也是江南吗?

此刻重庆该已经是初夏了,而迪化,正是风和日丽的阳春天气,当你看见阵阵轻风掠着柳条的时候,你难道会感到这里是塞外吗?

1944年4月1日

本文发表于1944 年《国风(重庆)》

本文由“瀚海淘沙”独家整理并发布

关注我,有更多精彩!有何想法,不妨一起交流


魏中天(1908-2010),广东五华县人。黄埔军校第六期学生。1930年创办“青年文友社”出版《文友》。1933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新闻专业。抗战爆发后返国,任中国航空协会秘书兼《航空月刊》主编等,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文化活动。1943年任迪化中央训练团新疆分团上校训育指导,次年升为少将主任。1949年后,任广东省文史馆副馆长等。著作有《盛世才如何统治新疆》《魏中天文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