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年,立於幼學。學前教育是孩子成長的基石,隨著80、90後逐漸加入父母大軍,學前教育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為了讓孩子早點接受學校教育,有的孩子不到三歲就被父母送到了幼兒園。更有甚者,早早的就帶著孩子往早教機構跑,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關注教育,重視成長是作為監護人對孩子的責任。孩子在每個年齡段都有不同的發展特點和需求。相較於家庭,幼兒園教育是孩子離開小家庭接觸社會的第一步,意義重大。既然如此,是不是越早上幼兒園越好呢?三歲和四歲哪個才是孩子入學的黃金期?
前幾天帶寶寶在小區裡玩,媽媽們聊起了疫情結束,到底要不要送孩子上幼兒園。洋洋媽說:洋洋平時都是姥姥帶,這次超長假之前不覺得有什麼。因為疫情姥姥呆在老家不方便來帶,自己帶了兩個月孩子,才發現真的是很累。
老媽真不容易,雖然還差幾個月,幼兒園一開園就讓他去上學。另一位媽媽卻說:"我聽說,孩子去幼兒園太早,會有心理陰影的!"孩子早一點上幼兒園,晚一點上幼兒園,究竟有什麼影響呢?先讓我們來聽聽下面兩種觀點各自的理由。
1、寶寶何時該去幼兒園
在我國,國家規定幼兒園屬於三歲以上的教育機構,所以理論上來講三歲以上的孩子才能如入園。但是由於家庭安排等原因,還是有許多孩子被送到幼兒園開設的"小小班"提前體驗集體生活。那麼上幼兒園能早一點麼?
觀點一:孩子早上幼兒園早獨立
侄子2歲就被表妹,送到了小區幼兒園的小小班,在那裡有六個和他一樣的孩子。說到讓他那麼早就去上幼兒園,表妹說:"平時自己工作忙,家裡都是老人帶,特別嬌慣孩子。"但是入園後,她發現兒子突然長大了,之前吃飯磨蹭的問題,很晚都不睡覺的問題也解決了
。好幾次吃飯前都主動要求自己洗手。是幼兒園的生活幫他建立了更好的生活習慣。觀點二:晚點上幼兒園更容易適應
在美國的"幼兒園"分為daycare和preschool,其中daycare最低甚至招收6個月的小寶寶。
不過在我身邊,大家基本都在2歲半左右開始讓孩子開始"學校生活"。但是鄰居的孩子四歲了還在家裡由媽媽全職帶著。聚會上她說,因為寶寶有一些"焦慮傾向",他們看過附近的幾家幼兒園,都不合適就打算等孩子大一點再去幼兒園。舉這兩個例子是為了說明,上幼兒園的時間或早或晚,只和孩子的個人狀況有關。崇尚獨立的美國,也有捨不得讓寶寶去上學的媽媽。而在中國女性工作參與率高居東亞首位的情況下,我們孩子大多早早就被送去了幼兒園。那為什麼還要劃定一個"入園時間"呢?
2、為什麼普遍建議三歲入園?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曾說過,"幼兒園的重要作用是要使兒童養成良好的習慣"。
由於三歲是孩子從低幼到幼兒的重要分水嶺,所以普遍建議寶寶三歲前後入園。這是和寶寶的生理、心理及社會發展有關係的。具體原因有如下幾方面。
A:免疫力發展的考慮
一般而言,公立幼兒園一個班的容量大概在30人左右,私立幼兒園可能少一點在15-20人左右。由於三歲前的孩子,自身的免疫力弱,突然從家裡單一的環境,到一個準公共場合,很容易感染疾病。
B:社會化需求的考慮
在《你的三歲孩子》中,作者指出:和兩歲半的時候相比,孩子們之間的交流互動有了本質的不同,有了更多的合作玩耍內容。
從上面的交流適宜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從三歲開始,孩子有了和"別的孩子"交流的需求。到了三歲半,這種互動就變成了雙向的。因此,在孩子的這個年齡段,和別的小朋友玩,是他們的一種心理需求。而幼兒園恰好提供了一個社會化的環境,去幫助寶寶的這個進程。
C、 度過"分離焦慮"高峰
寶寶的第一次分離焦慮最早出現在6個月左右,大部分寶寶的分離焦慮高峰期出現在10~18個月。
3歲之前的分離焦慮,和嬰兒自身認知的發展有關。而孩子在三歲後需要面對的入園焦慮,則並非來自自身。
所以,只要用恰當的方法,一般而言是可以被克服,並且不會造成心理創傷的。這也是建議3歲後在再考慮入園的原因。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也表明,3歲上幼兒園的寶寶和4歲上幼兒園的寶寶,差得不只是半年。更多還是看孩子和家庭的具體情況來定。
3、資深園長:孩子是否能入園,從這四個維度考慮
讓孩子3歲入園,並不是一個規定而是一個建議。就像育兒書上說寶寶10個月開始嘗試說話,1歲能獨立走路一樣。都是一個平均的參考標準,並不需要用自己家孩子去完全對應。孩子適不適合開始一段全新的生活,我的一位資深園長朋友,提供了下面四個維度的參考,希望可以幫助到各位家長。
- 生活方面
寶寶進入幼兒園,要開始半獨立的生活。因此,一方面我們應該考慮的是孩子的自理能力是否達標?比如能不能自己吃飯,自己上廁所,能不能穿脫簡單的衣物?另一方面,則要考慮孩子平時的作息是否規律,可以提前瞭解幼兒園的作息,在家裡進行調整。
- 語言發展
朋友的女兒小玉兒已經三歲半了,基本擁有自理能力,生活也很規律。但是入園後朋友就發現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玉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差,有需要沒法和老師說,好幾次下課後老師才發現她尿了褲子。所以在送孩子去幼兒園前,語言發展也是需要考慮的因素。
- 心理狀況
前面提到,孩子三歲入園只是一個"參考值",如果在9個月、18個月的分離焦慮峰值期,爸爸媽媽對孩子的焦慮處理的很好。那麼在三歲左右,寶寶的心理狀態會很穩定,也能處理好分離的狀態。比如爸爸媽媽短暫出差可以由祖輩代為看護、比如可以和除父母外的家人過夜等等。但若三歲的孩子依然對於分離表現得很焦慮,建議父母還是考慮延後入園時間。
- 家庭的狀況
另外一個不得不提的就是,孩子入園前的家庭狀況。比如有位媽媽,因為自己要換一份比較忙碌的工作,就準備把孩子送去幼兒園。這對寶寶而言,就是兩個巨大的變化疊加,適應起來很困難。所以考慮是否送孩子入園,還要看看他的生活環境是否穩定不變,儘量避免在主要照料者變化、搬家、媽媽出去工作等情況下讓孩子入園。
萬事開頭難!凡事都有個過程,但是隻要我們堅持下去,就能夠讓孩子在一點一滴的學習中得以領悟,言傳身教,正是如此。
不管是3歲的孩子還是4歲的孩子入園後都需要有個適應的過程,尤其在心理方面,家長承受的壓力其實遠勝於孩子,但家長可以在孩子入園前做些準備工作對孩子會有很大的幫助,可以陪伴孩子閱讀一些可以讓孩子變的內心強大的繪本故事。
有些家長經常會在後臺問我給孩子看什麼繪本比較合適,其實我們在挑選書籍的時候一定要遵循一個原則:適合!
每個孩子出生都是一張白紙,會長成什麼模樣,取決於家長如何教導!在3-6歲其實就是給孩子養成良好行為習慣最重要的時期,可能有很多家長平時比較忙,忽視了這一點,家長要抓住3-6歲這個性格關鍵期,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性格品質,未來的路才會更好走。
這裡為大家推薦一套有關好性格品格培養的繪本《寶寶情商培養圖畫書》。父母可以給孩子當睡前故事讀,而且還能讓孩子學會自己的情緒管理。
中英雙語繪本,對於家長啟蒙孩子的英語思維也有很大幫助。
在3歲前,父母可以讀給孩子聽,當做睡前故事書。在3-6歲當做好習慣養成的故事書,用來幫助孩子管理情緒,養成好性格。
這套書一共有十個主題,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講述不同的故事:做最好的自己、誠實守信、不亂髮脾氣、自我保護、克服恐懼、團結友愛、知書達禮、分享快樂、我能行、形成好習慣。
10冊不過是69.9元,還可掃碼暢聽,方便父母在工作了一天後,已經很累了,想給孩子講故事卻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問題。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成長中設立明確的規矩更有利於孩子的發展。教育要結合實際去實施,家長平時應該多與孩子溝通,瞭解他們的生活習性和性格。一切教育方法都應該為引導孩子健康成長為目的,打孩子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他明白規矩。
閱讀更多 貝塔媽媽育兒經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