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區政府新聞辦召開內蒙古自治區“10•17”扶貧日新聞發佈會

自治區政府新聞辦召開內蒙古自治區“10•17”扶貧日新聞發佈會


10月16日,自治區政府新聞辦召開內蒙古自治區“10•17”扶貧日新聞發佈會。自治區扶貧辦黨組書記、主任麼永波介紹了相關情況,自治區扶貧辦副主任曹思陽、韓建剛、趙輝、馮愛霞出席發佈會並回答了記者提問。

自治區政府新聞辦召開內蒙古自治區“10•17”扶貧日新聞發佈會

內蒙古自治區“10.17”扶貧日

新聞發佈會發佈詞

自治區扶貧辦黨組書記、主任 麼永波

(2019年10月16日)

各位新聞界的朋友們,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上午好!很高興在這裡和大家見面。首先,感謝各新聞媒體和朋友們多年來對內蒙古脫貧攻堅工作的關注和支持!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始終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扶貧開發重大決策部署,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的政治任務和頭號民生工程,全面建立完善責任體系、政策體系、投入體系、工作體系、動員體系、監督體系和管理體系,推動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全區國家標準下農村牧區貧困人口由2013年底的157萬減少到2018年底的15.24萬,累計減貧141.76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1.7%降到1.06%,已有11個國貧旗縣、26個區貧旗縣摘帽退出。

一、強化組織領導,建立各負其責、各司其職的責任體系

全面落實自治區負總責、旗縣抓落實的責任機制,堅持五級書記抓扶貧,黨政領導班子成員分工負責,人大政協認真履職、積極參與,各方面合力攻堅。自治區省級領導同志“一對一”聯繫貧困旗縣,重點推進聯繫點脫貧攻堅工作。增設15個專項工作推進組,分行業分領域推動脫貧攻堅任務落實。向57個貧困旗縣分別派駐由1名廳級幹部帶隊的工作總隊,常駐貧困旗縣督導脫貧攻堅。向3694個貧困嘎查村和5008個非貧困嘎查村選派工作隊,為每個貧困戶落實1名幫扶責任人。定期召開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旗縣委書記述職交流視頻會,層層傳導壓力、落實責任。駐村工作隊不脫貧不撤離,幫扶責任人不脫貧不脫鉤。

二、強化制度引領,建立上下聯動、配套完善的政策體系

圍繞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出臺和完善了一系列脫貧攻堅政策措施。一是緊盯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脫貧目標,出臺了《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實施意見》,明確時間表和路線圖。二是緊扣“人脫貧、縣摘帽”目標,優化脫貧攻堅政策供給,制定出臺了扶貧資金使用管理、完善精準扶貧信貸措施、貫徹落實京蒙扶貧協作三年行動框架協議的實施方案、加強農村牧區建檔立卡貧困戶等重點對象危房改造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打出了政策組合拳。

三、強化資金保障,建立適應需求、供給有力的投入體系

一是扶貧專項資金投入不斷增加。2013至2018年,四級財政投入扶貧資金共362.71億元。2019年中央、自治區兩級財政專項資金安排70.05億元,其中,中央安排25.18億元,自治區安排44.87億元,分別增長5%和7%,目前中央和自治區資金已全部到位。二是推動貧困旗縣涉農涉牧資金統籌整合使用。先後出臺《關於探索建立涉農涉牧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的實施意見》《貧困旗縣涉農涉牧資金整合試點工作流程》,在堅持因需而整的前提下,整合涉農涉牧資金70.7億元。三是完善精準扶貧信貸政策,出臺《關於進一步完善精準扶貧信貸政策的八項措施》,修訂《扶貧小額信貸財政貼息和風險補償金使用管理辦法》,貧困戶小額扶貧貸款嚴格執行“5萬元以下、3年期內、免抵押、免擔保、財政貼息、旗縣建立風險補償金”等規定,截至目前,累計發放扶貧小額貸款170.2億元,覆蓋41.6萬貧困戶。

四、強化目標導向,建立基礎紮實、分類施策的工作體系

一是開展建檔立卡,著力解決“扶持誰”的問題。按照“誰識別、誰簽字、誰負責”的原則,在全區開展貧困識別、退出大排查大整治。強化對貧困人口的跟蹤監測和動態調整,升級精準扶貧大數據平臺,加強部門間數據比對,推動數據共享,強化分析研判,為科學決策、精準施策提供有力的支撐。二是開展駐村幫扶,著力解決“誰來扶”的問題。向全區3694個貧困嘎查村全部選派了駐村工作隊,在崗駐村幹部18284人。今年上半年,自治區新選派優秀年輕幹部126名、盟市、旗縣新選派幹部2523名,充實到脫貧攻堅任務較重的興安盟、赤峰市、烏蘭察布市等地區,進一步優化了駐村工作隊結構。三是精準落實幫扶措施,著力解決“怎麼扶”的問題。開展產業扶貧。圍繞區域特色,採取“菜單式”、企業或合作社帶動、資產收益等方式,支持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參與產業發展。累計實施農牧業產業扶貧項目1.9萬個,覆蓋貧困人口124.7萬人次。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從2013年起投入121.8億元,將8.36萬戶、27.99萬符合搬遷條件的農牧民搬遷到生產生活條件較好的地區,2016年啟動新一輪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目前已完成10.6萬名貧困人口搬遷,剩餘貧困人口搬遷任務將在今年全部完成。開展生態扶貧。將84%以上的國家重點林業生態工程和建設資金安排到貧困地區,為1.67萬名貧困人口提供公益性護林員崗位,年人均補貼1萬元。開展教育扶貧。落實控輟保學要求和教育資助政策,2013至2018年,共投入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資助資金65.6億元,資助學生1924萬人次。全面改善貧困地區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從2014年以來累計投入“全面改薄”資金92.51億元,校舍建設開工學校1793所,竣工學校1743所,其餘今年年底全部完成。實施健康扶貧。深入實施“三個一批”行動計劃,將貧困人口全部納入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保障範圍。25種集中救治大病救治率達到99.9%,簽約服務慢病患者32.9萬人。自治區財政安排財政扶貧專項資金1.3億元,啟動176所未達標的鄉鎮衛生院和752個嘎查村衛生室達標建設,目前121個衛生院、752個村級衛生室改造已經完成,年底前實現貧困旗縣鄉村衛生院建設、設備、人員、藥物等基本醫療服務達標。實施政策兜底扶貧。推進低保兜底、社會救助和社會保險工作,並建立低保漸退制度,建檔立卡人口中納入農村牧區低保保障的有43.57萬人。落實基本養老政策,通過政府代繳保費,實現貧困人口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應保盡保。四是嚴把貧困退出關,著力解決“如何退”的問題。出臺《貧困退出實施意見》,指導各地科學合理制定脫貧滾動規劃和年度計劃,對擬退出的貧困旗縣嚴格檢查評估,確保脫真貧、真脫貧。指導貧困旗縣摘帽後,繼續完成剩餘貧困人口脫貧問題,不能馬上撤攤子、甩包袱、歇歇腳,要做到摘帽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

五、強化合力攻堅,建立凝心聚力、廣泛參與的社會動員體系

一是京蒙扶貧協作向縱深推進。兩地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推動,工作機制不斷完善,組織保障不斷強化,進一步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貧困人口,各領域務實合作深入開展。2018年至今,北京市共撥付市級財政援助資金20.86億元,實施京蒙扶貧協作項目586個;北京市16個區以下投入財政援助資金6.12億元。引導北京市199家企業到31個貧困旗縣投資,到位資金56.69億元,共建產業園區44個,援建扶貧車間169個,北京各界採購銷售結對國貧旗縣的特色農畜產品金額達32.72億元。北京市累計選派205人次黨政幹部、913人次專業技術人員赴基層一線參與扶貧協作。自治區累計選派234人次黨政幹部、2134人次專業技術人員赴京掛職學習。共幫助4.86萬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區內外就業。二是推進中央單位定點幫扶。目前,26箇中央單位定點幫扶我區31個國貧旗縣,共有掛職幹部51名,其中駐村第一書記19人,2019年直接投入幫扶資金1.87億元,幫助引進項目資金3.48億元。三是加強區直單位幫扶工作。機構改革後,全區163個自治區廳局單位幫扶167個貧困嘎查村,各單位主要負責同志親自推動,分管領導定期調度,堅持把最優秀的幹部派下去,累計投入幫扶資金1.57億元。四是積極推進社會扶貧。開展“萬企幫萬村”行動,全區745家企業與1835個貧困嘎查村結成對子,投入幫扶資金6億元、實施項目1459個,11.21萬貧困群眾受益。57個貧困旗縣全面上線“中國社會扶貧網”,搭建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的新平臺。推進消費扶貧,在北京市消費扶貧雙創中心建設內蒙古展區,打造內蒙古優質綠色農畜產品進京的“直通車”,實現消費扶貧助力脫貧攻堅。

六、強化監督考評機制,建立多渠道、全方位的監督體系

一是改進資金監管機制。落實自治區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扶貧資金使用管理的意見》,實行資金投向因戶施策、因人施策。嚴格落實《關於扶貧資金管理使用方面的負面清單》,列出4個方面20項負面清單,解決基層扶貧資金使用問題。成立由財政、扶貧等部門牽頭的資金使用監管專項指導工作組,不定期深入基層開展實地調研,及時發現和解決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二是充分發揮12317扶貧監督舉報平臺作用。建立信訪會商制度,堅持領導接訪、每季度信訪通報、信訪事項督辦、信訪事項核實報告審核等制度,嚴格執行自治區紀委監委關於《扶貧領域問題線索移送辦法》,定期向自治區紀委監委移交重大事項舉報、幹部違紀違規案件問題線索,並將信訪舉報工作納入盟市黨委政府扶貧開發工作成效考核監控指標中,壓實盟市、旗縣抓信訪舉報工作的責任。三是統籌規範監督考評。從考核設計上,抽調自治區駐貧困旗縣脫貧攻堅工作總隊總隊長任組長,自治區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成員單位、盟市旗縣業務骨幹為成員,採取交叉分組的方式,開展成效考核工作。從考核方式上,採取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方法,多角度、全方位綜合評價盟市黨委政府脫貧攻堅成效。在自治區紀委監委設立舉報電話,接受群眾對考核人員違規違紀情況的舉報和投訴,同時,邀請被考核地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對考核過程全程監督,確保考核公平公正。從考核結果運用上,自治區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委託自治區領導小組辦公室對問題較多且突出的旗縣進行提醒談話,並提高盟市黨委、政府扶貧開發工作成效考核分值權重,以考核結果倒逼脫貧攻堅責任落實。

七、強化改革創新,建立高效運轉、科學規範的管理體系

一是扶貧資產清查管理方面。組織盟市、旗縣全面梳理2012年至2018年專項扶貧資金使用投向和形成資產的情況。指導各地對扶貧資產按照公益類資產、經營類資產和到戶類資產等類型進行登記,推進扶貧資金形成資產公司化管理試點工作,這項工作我區走在了全國前列。二是扶貧改革方面。今年,赤峰市獲批國家扶貧改革試驗區,成為中西部地區唯一一個國家扶貧改革試驗區。自治區迅速建立協調機制,研究部署推動改革試驗區建設。三是扶貧宣傳方面。啟動建設全區脫貧攻堅重大成就3D網上展廳,年底前實現自治區、盟市、貧困旗縣三級網上3D展廳互聯互通。四是關愛關心扶貧幹部方面。出臺《自治區關心關愛脫貧攻堅一線幹部若干辦法》,注重從脫貧攻堅一線選拔幹部,把全區脫貧攻堅中表現優秀的165名蘇木鄉鎮黨政正職提拔到縣處級領導崗位,406名優秀嘎查村第一書記得到提拔,表彰獎勵駐村幹部1152名、提拔重用331名,以正確用人導向激勵幹部擔當作為。在2019年全國脫貧攻堅獎評選中,我區共有4名個人、2個集體獲獎,受到廣泛的社會好評。

以上是我區脫貧攻堅工作取得的階段性成效,但對標對錶中央工作要求,內蒙古脫貧攻堅工作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依然不少,與黨的要求、人民的期盼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今年7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內蒙古時再次強調,“內蒙古還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5.24萬人,數量雖然不多,但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仍需付出更為艱苦的努力”。下一步,我們將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重要論述和對內蒙古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全力抓好各項重點任務落實,確保全區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

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就介紹到這裡。真誠希望各位記者朋友們在以後的工作中繼續關注和支持扶貧事業,也歡迎大家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謝謝大家!


內蒙古自治區“10.17”扶貧日

新聞發佈會答記者問

內蒙古廣播電視臺記者:

內蒙古自治區2019年貧困旗縣退出工作是怎麼安排部署的?

曹思陽:

自治區政府新聞辦召開內蒙古自治區“10•17”扶貧日新聞發佈會

按照自治區黨委政府的安排和部署,2019年共有20個貧困旗縣要申請脫貧摘帽。包括呼倫貝爾市2個、興安盟2個、通遼市3個、赤峰市4個、錫林郭勒盟2個、烏蘭察布市7個。

退出程序是貧困旗縣提出申請、盟市進行初審、自治區進行核查評估。評估依據是自治區黨委辦公廳、政府辦公廳《關於建立貧困退出機制的實施意見(修訂)》。評估指標包括主要指標和參考指標。主要指標是綜合貧困發生率低於3%;參考指標包括錯退率低於2%、漏評率低於2%和群眾認可度高於90%。同時核查脫貧攻堅部署、重大政策措施落實、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改善、後續幫扶計劃及鞏固提升工作安排等情況。評估方法由自治區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公開招標委託第三方評估機構承擔,通過實地評估,採取抽樣調查、重點抽查、村組普查、座談訪談等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評估團隊以長期從事扶貧領域研究的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和研究人員為核心、具有一定扶貧政策知識儲備的研究生為調查骨幹。進度安排擬於10月下旬啟動,12月底完成實地評估,2020年1月底前提交評估報告,經公示、公告後,於2020年4月底前對符合條件的貧困旗縣由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退出。

新華社記者:

今年是貧困旗縣大規模退出的一年,內蒙古採取了哪些措施來防止脫貧人口返貧?

韓建剛:

自治區政府新聞辦召開內蒙古自治區“10•17”扶貧日新聞發佈會

一是鞏固脫貧成果。貧困縣摘帽後,要繼續完成剩餘貧困人口脫貧問題,做到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貧困村、貧困戶退出後,後續措施持續跟進,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二是加強返貧監測。對所有已脫貧人口開展“回頭看”,監測脫貧質量和返貧風險,及時瞭解其生產生活情況,針對不同的困難和問題,採取有效措施認真加以解決。另外,按照國務院扶貧辦安排部署,對邊緣人口開展摸底排查,對邊緣人口的生產生活情況進行全面的動態監控。三是注重防範化解脫貧攻堅風險。堅持標本兼治,持續關注脫貧人口和低收入群體返貧致貧風險等隱患。研究制定風險防範措施,建立健全風險防範機制,堅決防止引發區域性、群體性返貧風險。四是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出臺開展扶貧扶志行動的實施意見,從提升脫貧能力、改進扶貧方式等方面著手,進一步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深入開展文化扶貧“十進村”活動,發揮“草原輕騎兵”作用,增強貧困群眾自我發展的能力和信心。發揮村規民約作用,約束高額彩禮、薄養厚葬、不贍養老人等不良行為,培育增強貧困群眾脫貧主體意識,營造健康文明新風。

內蒙古日報記者:

請問能介紹一下2019年京蒙扶貧協作工作的進展情況以及取得的成效嗎?

趙輝:

自治區政府新聞辦召開內蒙古自治區“10•17”扶貧日新聞發佈會

首先,非常感謝您對京蒙扶貧協作工作的關心和支持。今年是落實北京市和內蒙古自治區《全面深化京蒙扶貧協作三年行動框架協議》的第二年,也是京蒙扶貧協作繼續向縱深發展的一年。今年以來,通過進一步完善工作機制,加強組織保障,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貧困人口,大力實施精準扶貧,解決短板和突出問題,京蒙扶貧協作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一是組織保障方面,北京市、內蒙古兩地黨委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先後率團互訪,高位推動。雙方召開高層聯席會議2次,召開地市級黨政聯席會議22次,各層級各領域對接互訪1014次。二是資金投入方面,北京今年投入市級財政援助資金11.56億元,實施京蒙扶貧協作項目343個,資金較2018年增長24.3%;16個結對區及鄉鎮已安排財政援助資金3.31億元,較2018年增長17.8%;縣均投入達到4798萬元,較2018年增長22.8%,在全國範圍內也是比較靠前的。343個項目中,已開工341個,並完工123個。三是人才交流方面,今年北京市選派105人次黨政幹部、449人次技術人才到內蒙古掛職服務,內蒙古選派72人次黨政幹部、870人次技術人才到北京掛職學習。四是產業扶貧方面,52家北京市企業落戶國貧旗縣,到位投資5.23億元,新建產業園區17個、扶貧車間65個。北京各界採購和銷售國貧旗縣特色農產品金額達16.49億元。就業扶貧方面,舉辦就業培訓班258期,培訓貧困群眾1.28萬人,目前共幫助2.27萬人實現區內外就業。同時,我們還著力實施社會保障扶貧。北京市223家醫院與內蒙古268家醫院結對,北京市254所學校與內蒙古287所學校結對,顯著提升了當地醫療和教育水平。目前,2019年協議任務已基本完成,經濟和社會效益充分發揮,6.9萬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從中受益。

人民日報內蒙古分社記者:

請問在今年全國扶貧日前後,內蒙古策劃了哪些活動?

馮愛霞:

自治區政府新聞辦召開內蒙古自治區“10•17”扶貧日新聞發佈會

從2014年開始,國務院將每年的10月17日確定為扶貧日,今年10月17日是第六個全國扶貧日,在脫貧攻堅進入攻城拔寨的關鍵時機,進一步抓好扶貧宣傳工作具有重要意義,有利於凝聚脫貧攻堅力量,進一步推動脫貧攻堅工作向縱深發展。本次扶貧日期間,除了本次專題新聞發佈會以外,自治區扶貧辦將會同相關部門開展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徵文、獻愛心公益募捐、烏蘭牧騎巡演、媒體集中採訪、“脫貧攻堅好家庭”評選等一系列活動。於10月底在呼和浩特組織舉辦“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重要論述”及“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脫貧人口返貧”專題研討班。通過在《內蒙古日報》《中國扶貧》上發表署名文章並且設置專欄、在“學習強國”平臺推送先進典型人物事蹟文章等形式,宣傳報道全區脫貧攻堅工作進展和成績。同時,我們聯合內蒙古電視臺製作了《脫貧攻堅、你我同行》公益廣告和《承諾2020新聞專題》蒙語節目,並錄製脫貧攻堅主題訪談節目,集中在“扶貧日”前後播放。此外,我們還會同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組織做好扶貧類題材電影《天下黃河老牛灣》的宣傳推介和放映觀看工作,另外我們還將組織全區扶貧系統觀看由國務院扶貧辦製作的扶貧題材電影《遲來的告白》。10月17日當天,我們將通過電信運營商向社會發布扶貧日宣傳短信,組織收看全國脫貧攻堅獎表彰大會並協調自治區廣播電視局對錶彰大會進行重播。10月22日,將在我區召開2019年全國脫貧攻堅先進事蹟巡迴報告會。今年全國扶貧日主題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創新,也得到了包括自治區黨委宣傳部、自治區直屬機關工委在內的多家單位的大力支持,在此,我向一直以來為扶貧日系列活動提供了大力支持的各相關單位表示衷心的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