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耿恭,彰显汉家男儿铁血志节之《风雪西域》十七、朝堂之争

前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东汉明帝年间,奉车都尉窦固率领大军在天山脚下大败北匈奴。大军东归后,匈奴血洗都护府,后兵锋直指分驻两地的耿恭、关宠部。耿恭率部两守金蒲城,后退守疏勒城,六百汉家男儿以血肉之躯抵挡着数万匈奴夜以继日的进攻。水源被断,将士们喝马粪上挤榨出的水汁,粮草断绝,以牛筋皮革充饥,饥餐胡虏肉,令匈奴心惊胆寒。西汉有苏武,东汉有耿恭,汉家男儿谱写了一曲时代壮歌!

十七、朝堂之争

耿恭和关宠在前线苦斗之际,东汉朝廷内部正进行着一场激烈的争论。

  九月份大丧之后,都城洛阳朝堂上,年轻的皇帝章帝正襟危坐在龙椅上,文武两班垂立朝堂之下。

“西域告急已抵京两月有余,期间由于先皇病危,正逢国丧,今诸事暂告一段落,请各位卿家畅所欲言,替朕分忧”。章帝拿着玉门关的敌报说,

“臣第五伦有本要奏”。司空第五伦出列,

“第五卿家有何好注意,请说来”。章帝说,

“今国家新君初立,国事未定,现正值国丧期间,臣以为不宜劳师远征”。第五伦说完,众臣窃窃私语起来,朝堂上一片吵杂声,

“众爱卿还有何好注意?”章帝又问,

“臣附议……”有好几位大臣同意第五伦的建议,

“陛下,臣有事有奏”。司徒鲍昱出班下跪奏事,

“鲍卿家,有话说来”。章帝说,

“陛下,今朝廷在西域驻留两地,耿恭关宠两部各不过数百人,匈奴以优势兵力,围攻数月不克,这都是将士用生命立志报效国家的结果,是朝廷将将士们置于危难之地,若不救援,是纵容外敌残暴,寒壮士之志!”鲍昱说,

“请问鲍大人,陛下初登大位,国事刚定,诸事千头万绪,是国家稳定重要,还是出兵西域重要”。第五伦问鲍昱,

“国事固然重要,但边关将士身陷危难之中,不可不救。如果寒了将士之心,将来没有边疆威胁则已,一旦边患再起,谁为国家赴死”。鲍昱掷地有声的回答,

“西域乃弹丸之地,经营西域得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不如放弃,摔掉这个包袱,将战略重心放在玉门关的守备上,可保边疆稳定”。第五伦说完,支持放弃西域的大臣们纷纷支持他的意见。

“第五司空此言谬矣,西域一旦放弃,匈奴可直扑玉门关,何谈边疆稳定。西域也不是什么弹丸之地,物阜民丰,和内地正可互补。当前西域各国正处于匈奴铁蹄蹂躏之下,祈盼天朝大军如盼甘霖,此时正是彰显大汉天朝国威之时。当年武帝派博望候张骞通西域,正是出于这样的战略考虑”。鲍昱说,

“鲍司徒此言差矣,西域各国反复无常,今天归附朝廷,明天就可能投降匈奴。即使帮助他们打败匈奴,等羽翼丰满,还会反叛朝廷,则边疆永无宁日。昔武帝经略西域,西开三十六国,百姓频年服役,转输烦费。又远屯伊吾、楼兰、车师、戊己,民怀土思,怨结边域,愁困之民,放弃可事半功倍,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中兴汉室的光武帝放弃经营西域,是有先见之明的”。第五伦拿光武帝压鲍昱,

“当年天下初定,国穷民困,无力西顾。经过数十年休养生息,先帝派窦固、班超出击西域,已初见成效,西域各国纷纷上表归附。如果此时放弃,则前功尽弃”。鲍昱拿明帝反击第五伦。

“窦将军,你两次出击西域,有何看法?”见朝堂上放弃和经略西域的两派唇枪蛇剑,章帝又问一言不发的窦固,

“陛下,将士们身陷危境,此时不救,正如鲍司徒所言,有寒将士之心”。窦固说,

“请问窦将军,边关急报到玉门关,再到朝廷,最少得一个月时间。适逢国丧,又拖延一月有余,现两月已过,敌情千变万化,说不定已城破人亡。此时出兵,枉费人力物力,救援还有意义么?”第五伦问窦固,

“朝廷征召士兵去遥远的边疆为国家开疆拓土,就与自己的臣民订立了一份双向的道义契约。将士们能为国舍身赴死,因为这是一个在乎他们生命的国家,就是将士们马革裹尸,也得救援,让他们魂归故土,内对他们的父母妻儿有个交待,外威服西域万邦,彰显大汉天朝实力”。窦固说,

“依你之见,救援多长时间可以完成”章帝问,

“耿、关两部都不足千人,匈奴围困久而不下,可知匈奴战斗力已今非昔比,以臣愚见,两月足矣!”窦固说,

“陛下可令敦煌、酒泉太守就近出兵,各率精兵二千,昼夜兼程,前往拯救。北匈奴久暴于野,已成疲惫之师,必然一触即溃。臣以为整个救援行动很快就能完成”。鲍昱说完,众大臣都觉有理,有些见风使舵者也转而支持救援行动,经略西域的一派占了上风。

“陛下,严冬将至,西域乃苦寒之地,为使将士们免受饥寒之苦,救援完成之后,即可撤出西域,等来年再作决策”。第五伦以退为进,

“就依三位卿家,准奏!”章帝同意,

“陛下,万不可退……”鲍昱还想劝阻,

“鲍卿家,今日朕累了,有事改日再议”。章帝打断,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众臣叩头谢恩后退朝。

东汉耿恭,彰显汉家男儿铁血志节之《风雪西域》十七、朝堂之争

东汉耿恭,彰显汉家男儿铁血志节之《风雪西域》十七、朝堂之争

东汉耿恭,彰显汉家男儿铁血志节之《风雪西域》十七、朝堂之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