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雕以古代动物角器雕刻而成,在商周时期已被视作珍贵的物品

通常指犀角制品。犀角来源稀少,主要依靠进口,故十分珍贵。此外角雕中还有牛角、羚羊角和鹿角等。牛角用途广泛,民间较为流行,羚羊角多用作器柄、刀鞘之类,鹿角常用于家具。1978年湖北荆广市包山大家中出土的一件战国牛角雕制品,角身透雕出三条大小不等、姿态各异、相互缠绕的虎首龙身兽,兽身刻有旋涡纹,喻示龙戏于水。构思巧妙,造型奇特,刀法细膩,是杰出的牛角雕作品。陕西长安出土的一件角篦,用动物角雕琢加工而成,星半椭圆形,梳背两侧各浮雕牡丹花叶一簇,底饰线刻小方格纹,是少见的古代动物角器。犀角及以犀角制成的工艺品早在商周时期已被视作珍贵的物品。

角雕以古代动物角器雕刻而成,在商周时期已被视作珍贵的物品

但宋以前的犀角器只见记载而少见到实物,只在1981年浙江诸暨董康祠及其妻周氏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合葬墓中出土的一套文房用品中有犀角镇纸两件。此外,爱尔兰都柏林毕蒂爵士的小博物馆中,也有一件北宋徽宗年间刻制的犀角制品,上有徽宗的印款。从这有数的几件作品看,宋代的犀角制品刻工少,纹饰简单,造型幽雅,保持了宋代一贯的艺术特色。明代开始流行犀角雕制品。由于犀角中含角质及碳酸钙、磷酸钙、酪氨酸等多种成分,是清热、解毒、定惊、止血的良药,可以醒酒,所以多制成酒杯、爵、壶。艺人们多利用犀角扁底尖顶的自然形态,将犀角倒置,截去尖部成平足,角内剔空,制成阔口、小足的角杯,杯上雕各式图案。

角雕以古代动物角器雕刻而成,在商周时期已被视作珍贵的物品

这时期著名的犀角雕刻家有鲍天成、濮仲谦、尤通、尚均等。鲍天成,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是一位身兼多技的著名雕刻家。他能用犀角、象牙、各种硬木、香料等材料,雕刻奇巧精美的杯、盒、扇坠及发簪、印章之类,工细绝伦,与苏州的琢玉名手陆子刚齐名,在江南很负盛名。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其刻制的犀角雕双螭纹执壶。尤通,字雨源,江苏无锡人,清代曾入康熙内府。擅刻犀角杯,《酌泉录》说尤通“善雕刻犀、象、玉石玩器,精巧为三吴冠”。传少年时,他父亲从亲戚家借来一件雕刻精美的犀角杯观玩,尤通以一块犀角对之仿造。刻成后,颜色与原件稍异,于是以凤仙花捣烂敷在犀角上染色,逼肖真器。因他雕刻技巧高超,所刻作品受到人们的喜爱,当时人直呼其名为“尤犀杯”。

角雕以古代动物角器雕刻而成,在商周时期已被视作珍贵的物品

故宫所藏犀角雕仙人差槎杯为其名作,造形奇特,最为清雅。清代犀角仍被视为珍稀之物,在雕刻上与象牙、竹木、金石等没有严格的分工,许多擅雕犀角者都是技艺多能的高手,如明末清初的尤通、尚均及清中期的施天章、杜士元等。清代犀角雕作品造型上一般作杯式,纹饰主要有两种风格,一是具有很浓厚的竹木根高浮雕和圆雕的风格,二是仿古的风格。采取竹木根形式高浮雕、圆雕风格的犀角作品,大部分是沿袭明代雕刻技巧,以吴门J画派的山水、人物、花鸟为题材,有恬美宁静的田园生活,携琴访友、以文会友的文人情致,以及内容丰富的花鸟鱼虫题材。特别是有的犀角杯被刻成了花形或叶形,花叶与杯融为一体,既巧妙又生动。

角雕以古代动物角器雕刻而成,在商周时期已被视作珍贵的物品

仿古风格的犀角作品在清中期兴起。犀角本质古香古色,浑厚质朴,做仿古铜器的造型和花纹,有得天独厚之处,所以犀角雕刻在雍正、乾隆时出现的仿古铜器风格蔚为一时风尚。这类作品的纹饰图案既有古青铜器典型的蟠螭、兽面、几何纹,也有变化了的具写实性的云水、龙凤纹,在结构与形象的处理上都体现出了很强的传统风格。存世的古代犀角器色泽深沉,褐中微泛红光,表面似有包浆,有光亮,而透过一些被虫蚀的洞孔发现,其内层黄淡,有明显的色层。这并非后世作伪,而是当时制作者为使犀角器形成古香之色,在成器以后再加染色,又经长时间把玩摩挲而成。至于犀角器的染色加工技术,文献中未见记载,现在已不得而知。

我是“迅捷”,执笔走天涯,与大家一起分享、了解中国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