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王莽從萬人推崇的改革家到萬人唾棄的篡位者之路

西漢末年政治動亂,民不聊生,社會矛盾異常尖銳,王莽順應時勢終結了西漢兩百多年的統治,建立了新朝政權,懷揣一身改革抱負的他,終於有了大展拳腳實現理想的機會,於是便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每一項改革都是深入民心,以民為由,但是最終卻以失敗而告終,是制度的問題還是人的問題?跟隨筆者一起來剖析下。

一、改制背景

王莽入仕

王莽出生於西漢的權貴家族“王氏”,但是父親的過早離世,使得王莽早年的生活很清苦,王莽拜陳參為師學習《禮經》,是個品學兼優的才子,身邊的人對其都大為稱讚,這一年王莽的伯父大將軍王鳳生病了,因為王鳳沒什麼子女,王莽就前去照顧王鳳,期間王莽照顧王鳳如自己親生父親一般,無微不至,后王鳳被王莽的悉心照顧感動向皇上推薦了這位德才兼備,寬厚孝順的晚輩,王莽因此而入仕,並且這件事讓王莽在朝野內外都收到大家的讚揚。

王莽改制 | 淺析王莽從萬人推崇的改革家到萬人唾棄的篡位者之路

王莽

王莽被安排了一個閒差“黃門侍郎”,平時只要負責幫皇帝傳傳口令即可,後來王莽在朝中結交了一位和自己思想觀念都很契合的知己“劉歆”,劉歆是幹嘛的呢?劉歆是負責在宮中校勘圖書的,通過翻閱校勘大量的歷史典籍,劉歆對古文經學的瞭解越來越深入,他發現或許只有古文經學能拯救當時尖銳的社會矛盾,王莽對此也是持大為贊同的看法。

但是,古文經學畢竟不是官方認可的正統經學,所以一直被今文經學陣營的頑固派所牴觸,畢竟古文經學觸犯了他們的利益,朝中權貴大多將今文經學當做謀取政治利益的手段方式,今文經學淪為他們肆意妄為的“工具”。

就在這樣一個被陳腐的今文經學籠罩的社會,王莽和劉歆作為古文經學的代表,他們深刻認識到要想改變漢朝當下的混亂局面和尖銳的社會矛盾,唯有通過實行古文經學來代替今文經學,只有這樣西漢才能重回鼎盛時期。

二、改制過程

1、王莽開始推行改制,卻被免職

為了讓古文經學得以實施,王莽開始慢慢積累自己的人脈,憑藉著自己出色的才能和謙虛孝順的形象,王莽很快便在朝堂內混的風生水起,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支持,官位不斷攀升,直至被封新都侯,但是王莽的理想並不在封侯,而是在於獲得能夠實行古文經學的權力,即便是一方諸侯,王莽也沒有心高氣傲,依然是禮賢下士,善待百姓。

公元前八年,王莽被封為大司馬獲得朝廷上僅次於皇帝的位置,此時王莽感覺到時機已經成熟,於是他夥同劉歆開始極力推行古經文學,就在王莽感覺到一絲曙光時,不巧的是漢成帝死了,漢哀帝即位了,隨著漢哀帝的即位,丁、傅兩家族的勢力不可一世,王氏被打壓,王莽直接被打發回家看家了,劉歆在沒有王莽的支持下同樣沒有堅持多久就被免職了,此時兩人的改制暫告一段落。

2、王莽復職

被免職的王莽本以為再也難有翻身的機會,不曾想因為一件家事,讓自己再次站到眾人的面前:“一日王莽次子殺了一名奴婢,王莽平素就推崇人權平等,在得知兒子殺了奴婢後,硬是把次子逼自殺來謝罪”其實奴婢在當時的社會是最沒有地位的存在,就是主人的一個“工具”,主人可以隨意使喚甚至殺害,王莽因為奴婢逼死兒子這事迅速傳的天下皆知,讓天下文士都很敬佩,朝中官員都深感王莽的賢明仁德,於是百官聯名上書請求皇帝複用王莽。

王莽改制 | 淺析王莽從萬人推崇的改革家到萬人唾棄的篡位者之路

奴婢劇照

在現在看來,可能覺得是件有點誇張的事,但是在當時的背景下一點都不誇張,西漢末年社會動盪,矛盾尖銳,今文經學腐朽不堪,完全不能解決社會出現的各種問題,王莽的種種“古文經學”的行為,大大刺激了朝中忠誠志士振興漢朝的希望,大家都覺得應該讓王莽回到朝中,繼續執行古文經學的政策,這樣才能將這個病入膏肓的國家救活。

在眾人的推薦下,王莽於公元前2年,再次回到朝中,不久漢哀帝病逝,王莽重新獲得了實權,並且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漢平帝,漢平帝年幼,基本朝堂之上的事都由這位“大司馬”王莽負責處理,此時的王莽權力達到了頂端,這正是為他再次推行古文經學提供了絕佳的機會。

3、再次推行“古文經學”改制

為了更好的推行改制,王莽將他的知己劉歆調回了朝中,讓他主管“古文經學”的推廣事務。

劉歆上任後,有了王莽的支持,開了大規模的推廣古文經學的運動,將《左傳》《逸禮》、《毛詩》、《古文尚書》、《樂經》列入正統的官學,並且增設學官,其中各經學博士加弟子共計一萬多人都來到長安學習和推行經學,王莽為了顯示對天下寒士的重視,還給那些沒有地方住的經學子弟修建房屋,文人儒士深受王莽的感動都自願幫忙修建,最後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把一萬套左右的住宅全部建好了,王莽的這次舉動,再次加深了天下文人儒士對王莽的賢能仁德的印象,都對王莽讚賞不已,王莽此時就像是天下人心中的“一道希望的光芒”,萬人推崇的“改革家”。因為有了權力的支撐,這次王莽的改制很順利,也受到了臣民的支持。

4、王莽接受漢平帝禪讓稱帝

隨著改制的一步步實施,以及王莽越來越深得人心,王莽在天下臣民的心中地位也越來越高,大家幾乎都已經忘了還有一位皇帝的存在,甚至大臣們聯名請求朝廷給王莽賜予“九命之錫”

這可是君王對待臣子的最高禮遇,可知此時在天下臣民的心目中王莽嫣然就是他們心目中的“領導者”。大家都迫切希望這位新的領導者能夠帶領大家走出困境,過上富足安康的生活。

公元6年漢平帝突然病逝,由年僅兩歲的劉嬰接替皇位,年紀這麼小的皇帝自然是什麼也做不了,需要輔政大臣來攝政,於是王莽就成了第一人選,自此朝中無論大小事宜王莽不再需要向皇帝請示,王莽的地位和“皇帝”無異,擁有了代理皇帝的職權後,王莽意識到了擁有皇權的便利性,為了實現他的改制的宏偉夢想,他知道他需要這個“皇位”,於是王莽就琢磨著直接篡位肯定不好,就想借助各種祥瑞的事件,來昭示自己是天子之命,隨著早已預謀好的各種祥瑞事件的發生,朝中大臣都紛紛勸王莽稱帝。

王莽改制 | 淺析王莽從萬人推崇的改革家到萬人唾棄的篡位者之路

新朝疆域圖

話說“深情難卻”,在各種祥瑞事件的帶動下,朝中大臣們的極力推薦使得王莽意識到時機已經到了,於是王莽就策劃了一場“禪讓大戲”,公元九年一月,劉嬰將皇位禪讓給了王莽,王莽改立“新朝”,自此西漢王朝正式宣告結束,新朝正式走上歷史舞臺。

5、王莽建立“新朝”,大興改制

在擁有了真正的權力後,王莽徹底不再束手束腳,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王莽改制 | 淺析王莽從萬人推崇的改革家到萬人唾棄的篡位者之路

周禮

其一:根據《周禮》,採取周制重新命名官職和分配官職。

其二:推行“王田制”,西漢末年因為人口激增(漢初的1000多萬人口到西漢末年6000多萬人口),土地嚴重不足,社會矛盾尖銳,為了緩和這一矛盾,王莽將土地從個人手中收回,將土地的性質國有化,不再允許私下買賣,說白了就是對“地主階級”開刀,王莽想讓那些據田無數的地主階級把土地拿出來分給那些沒有田地的百姓。

其三:禁止奴婢買賣,一定程度上緩和社會不公的矛盾,讓大量有可能淪為奴隸的農民避免了被奴役的命運。

其四:推行“五均六筦”政策,通過對鹽、酒、鐵等主要行業的官營控制,來控制物價和收取稅收。

其五:多次“幣制改革”王莽雖然在位時間僅僅十幾年,但是幣制改革卻推行了四次。

王莽改制 | 淺析王莽從萬人推崇的改革家到萬人唾棄的篡位者之路

以上便是王莽稱帝后主要的改制措施,大多是“利民”的好政策,可是為何自此社會矛盾相比西漢末年更加尖銳,這又是為何?

三、改制結果

1、改制弊端

其實王莽的出發點是好的,政策也是沒有大的問題的,無奈政策的實施需要配合大環境,沒有最好的政策,只有最適合的政策,我們一起來看下王莽改制存在的弊端:

一則:“王田制”和“取消奴婢買賣”雖然本意的出發點是為了老百姓著想,使得民有所耕,不再被奴役,但是王莽忽視了封建社會的“地主階層”的勢力,王莽的這一措施嚴重危害了地主階級,地主階級上至擁有封地的諸侯,下至小地主,這些人是封建社會的一股強大勢力,不是說能動就那麼容易動的了的,王莽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推行這種政策,自然支持他的更多的是無權無位的百姓,反對他的則是那些有權有勢的地主階級,所以這一政策最終也沒有能落實好,反而激化了新朝政權和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

二則:推行“五均六筦”本意同樣是好的,通過控制民生行業,來穩固國家的經濟這是必須的,但是沒有官僚集團的支持,王莽的這一政策不僅沒有起到預想的作用,反而使得官商勾結現象更加嚴重,官員貪腐現象頻發,讓社會矛盾更加激化。

三則:“幣制改革”,這一政策是最多餘的政策,多次幣制改革而且鑄幣質量一次比一次差,導致貨幣無人識,價值嚴重摺損,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社會經濟矛盾再一步激化。

以上便是筆者看來的幾點弊端,雖然出發點是很好的,但是沒有審時度勢,制定恰當的政策使得矛盾不斷激化。

2、矛盾爆發,新朝結束

王莽改制 | 淺析王莽從萬人推崇的改革家到萬人唾棄的篡位者之路

農民起義

隨著王莽改制的弊端,矛盾一步步激化,滿懷雄心改革的王莽不想讓自己的改制理想付諸東流,甚至對外發動戰爭來緩和國內的矛盾,可是發動戰爭的大量軍費從哪來,自然還是從老百姓身上,本就對王莽失去信心的老百姓,此時更被橫徵暴斂,老百姓都恨不得立刻將這個曾經的“改革聖賢”趕下臺。公元22年,全國各地出現大量的農民起義;公元23年七月,王莽曾經的知己劉歆發動政變想要殺了王莽未果;公元23年十月,農民起義軍攻入長安,王莽死於亂軍之中。自此新朝就這樣在萬眾期待中短短十幾年便被萬人唾罵中走向了滅亡

四、改制小結:

王莽雖然是個一心為民的君主,但是稱帝后過分自傲的他相比之前給人的禮賢下士、善用賢能的印象相差很大,權力是把“雙刃劍”用得好能造福於民,用不好被矇蔽了心智就會遭到萬人唾棄,正因為王莽稱帝后的孤高自傲、急功近利,使得他的支持者越來越少,甚至和他有十幾年情誼的知己劉歆最終都與他背道而馳,古語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王莽之所以能成就帝位正是因為他的品行被大家認可,然而最終改制政策難以實行除了封建社會根深蒂固的階級矛盾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王莽的品行不再被支持他的人認可,沒有那麼多人再幫助他。

王莽本可以成為一個享有盛名“改革家”,卻最終因為改制實施中的錯誤方針導致萬人唾罵最後被天下百姓認定為“篡位者”,可謂是到頭來一場空,還落個罵名。

但是作為後世讀者的我們更應該理性的去看待歷史,看待王莽,雖然王莽改革沒有成功,但是王莽這份逆轉國家危機的勇氣和膽識是值得肯定的。從王莽的改革中我們可以認識到任何的改革措施都不能停留在理論階段,都需要結合當下實際情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制定適合當下情況的改革措施才是最重要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只有不斷的結合實際,進行實踐,才能摸索出一定真正的適合的“改革良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