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歷史》經典語錄讀書筆記摘抄分享

《中國大歷史》中國歷史典籍浩如煙海,常使初學者不得其門而入。作者倡導“大歷史”(macro-history),主張利用歸納法將現有史料高度壓縮,先構成一個簡明而前後連貫的納領,然後在與歐美史比較的基礎上加以研究。


《中國大歷史》經典語錄讀書筆記摘抄分享


本書從技術的角度分析中國歷史的進程,著眼於現代型的經濟體制如何為傳統社會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機使其在中國土地上落腳。

第一章 西安與黃土地帶

西安,十一朝古都。

現在能確切證明之中國歷史,始自公元前約1600年的商代。

第二章 亞聖與始皇

文化:商朝,萬物有靈;周朝:祖先崇拜。

周朝創始人,周文王 西伯;周武王,發 結束了商朝的兄終弟及制。

傳統上東周又被分為兩個階段,兩個階段之間並不銜接。自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為“春秋時代”。公元前403年至公元前221年為戰國時代。這是根據兩部歷史書籍而來的。《春秋》是魯國的史書,以春去秋來的方式即在前一階段的重要事蹟。《戰國策》是一部不具作者姓名的著作,片段敘述秦統一之前約一百八十二年各國間的軍事與外交,兩書各有獨到精彩之處。

第三章 土壤、風向和雨量

黃河氾濫,季節性雨水,饑荒導致人口遷移,激起邊界矛盾,邊界新的劃分.....

“十五分寸等雨線” 當中的一段與長城大致符合。

第四章 兵馬俑的幕後

秦始皇是呂不韋私生子原來是寫在《史記》裡的啊!!!

嬴政鐵腕統治十二年後,亡,又三年,秦亡。

第五章 第一帝國:樹立楷模 (第一帝國,黃仁宇應該指的是漢朝)

漢朝:一個由平民創造的朝代。漢朝在公元前後各經歷約二百年(前202-220年),創立者劉邦是秦帝國裡位卑職微的地方巡警官,他的兩個丞相,蕭何和曹參,曾任縣級的小官僚。樊噲日後為大將,當日不過是屠夫。

漢帝國的統治政策,封王封侯。

劉徹諡號漢武,他在位於公元前141年至公元前87年。這54年的御宇期間,在全漢朝是最長久的,對以後的影響也最深遠。劉徹的意識形態宗旨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西漢(西安) |公元23年| 東漢(洛陽)——光武帝 劉秀

第六章 名士成為軍閥

漢代的青銅器、漆器、泥土模型可補成文史之不足

漢時的主要農作物為米麥及稷黍。婦女以蠶桑為常業。儘管東漢時政府已取消鹽鐵專賣制度,鹽鐵生產仍為漢代公營事業之大宗。

前漢,王莽篡權,劉秀奪權,後漢。

後漢經濟財政恢復後,私人財產膨脹,which是動亂的影響因素。私人財產膨脹+後漢時期多王國叛變時私人財產支持不同方面(可以是中央軍,也可能是叛軍,也可能自成叛亂之軍)。文人舉賢做官的弊端,起於民間的爭端,終於國都的大案。

新興地主、舊有士紳,同宦官、官僚的勾結也是整體瓦解的原因之一。

後漢時代創始時循秦制而採取一種三分政權的體質。丞相總攬百官,御史大夫管檢查,大司馬主軍政。

後農民起義——“黃巾起義”。

公元200年官渡之戰。

自公元200年,直到公元6世紀末期隋朝興起之前,中國經歷過很多局部的帝國與小朝廷的時代,同時也遭受不少異族的入侵。

第七章 長期分裂的局面

自公元220年漢代覆亡至581年隋朝興起,當中是一段長期混亂和令人失望的時代。

五胡亂華:匈奴、鮮卑、羯、羌、氐等。

地緣雖分列,但文化求統一也使得無人趨向將分裂的局面視作當然。

魏晉南北朝

“魏武三詔令”(曹操為丞相時所頒發)求才,內中程有才的不必有德,只要有治國用兵之術。(亂世之才,不必有德。)

八王之亂,歷時十六年(公元291-306年),中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是族內戰亂之一。均為司馬家族人員。

第八章 歷史向側面進出

世道太亂,人心已無處安放,唯求佛祖安佑,這也是魏晉南北朝時的特點之一。

錢穆先生可能是將中國寫歷史的愴痛承前接後帶到現代的首屈一指的大師。——黃仁宇先生對錢穆大師的評價。

曹操罪過,不僅在於他以粗蠻的辦法去解決問題,而且在於他公開道說,有意鑿穿眾所公信的深化。據說他曾稱:“若天命在吾,吾其為周文王矣。” 但皇帝有了御殿裡龍椅上的神秘色彩,就成為一個說話算數的仲裁者。對讀書明理之百官的一種強迫信仰。

雲岡、龍門、敦煌三處之經營,均開始於魏晉南北朝中國分裂之際。

第九章 統一的途徑

公元399年,拓跋珪升級稱帝,他所創造的帝國共有十二帝而連亙一百四十八年——北魏/拓跋魏

拓跋魏為了統治,自行與漢官聯姻,自行漢化。

拓跋朝漢臣隋國公——楊堅,日後為隋朝的創業之主。

第十章 第二帝國:已有突破,但未竟事功 (第二帝國指的應是隋唐)

隋唐以來,與漢代官制有一基本不同之處,即是中央政府派遣地方官,除少數地域例外,下達州縣。漢朝的徵辟,至此不用。

唐朝文官集團有1805個建制的職位,加上輔助人員、案牘之士、軍官,凡授薪著共368668人。這在中世紀是一個極可觀的數目。當日中國總人口數可能為五千萬。(約1:135)

中國最具世界主義色彩朝代——集結了世界各地的來訪者、學習者。以日本最為優等生。

唐朝極度地自信,對信教自由極端地保障。道教、佛教、拜火教......

公元755年安祿山的叛變,近於全朝代時間的中點,可以視作由盛而衰的分水嶺。這樣一來,前面一段有了137年(自公元618年)的偉大與繁榮,而接著則有151年的破壞和混亂。

李世民在位32年,唐朝的制度從當時的眼光來看近於完善,其中大部之功績應屬於此位青年君主。除了名義是第二位君主外,李世民實為朝代的創始人。李626年登基,649年去世,登極前便為父出謀劃策展露其才。

李世民殺兄弒弟,逼父退位,自己登極。 道德是作為皇權掌門人的唯一門面。以無缺的道德上位已實屬不易,以道德統治萬民更非易事。

武則天,出身名門,李世民時,被選為“才人”,即沒有名分的姬妾。649年李世民去世後,她入寺為尼。後李世民兒子李治納其為“昭儀”,即下級之嬪妃。一年後皇后被廢,立其為皇后。所以唐朝開國的三個皇帝中,兩個是他的丈夫,以下的十七個皇帝無一例外,全是他的兒孫。武則天能獲得實權,實乃因高宗李治御宇34年。

公元690年,武周朝始年,為帝21年。

唐朝 李淵——李世民,在位23年——李治,在位34年——武則天,在位21年。

衰亡的開端:公元755年,在位的皇帝李隆基,武后之孫。他當時已近72歲,在位43年。他所寵愛的楊貴妃年38。楊國忠是貴妃的從兄,他始終說安祿山有反叛的趨向,傳統史家稱安祿山之反,正是被他激怒的

安祿山的叛亂,使得朝代弱點暴露:唐朝的帝制,可算是一種極權的產物,只是它的基礎無非儒教之紀律。當這紀律敗壞時,此極權也無法維持。

黃巢民變後,黃巢的手下朱全忠,終於906年篡唐,結束了唐朝288年的統治。朱全忠,朱溫,五代時期,後梁帝。

五代十國時期(902-979)一大段分裂期,首都集中在洛陽、開封(較唐時的西安,已經東移)。

公元960年,後周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篡後周建立北宋,五代結束,後至979年,統一南方十國。

唐代之覆亡不由於道德之敗壞,也不是紀律的全部廢弛,而是立國之初的組織結構未能因時變化,官僚以形式為主的管制無法做適應的調整,以致朝代末年徹底的地方分權只引起軍閥割據。

第十一章 北宋:大膽的實驗

主要朝代中,只有宋選了開封為首都。

五代十國——軍閥割據的歲月。五代是主要出現在北方的政權,十國則出現於南方。

五代十國出現的主要原因是李淵、李世民創立的制度,經過了200多年已經不適應當時的管理需要,一個集權的中央政府管理不住各省地方的權力擴張了。

為防止再度“黃袍加身”,趙家做了:1. 上演黃袍加身的軍士,令其退役;2. 禁軍吸收優秀人才;3. 文官治軍、文官理財、中央集中管理財物。

宋代的不振。全宋朝319年的記錄,無非是軍事的挫敗和退卻,所有的例外則是以“歲幣”為名向北方少數民族購得的和平。不振的原因有二:1.外部,與宋同時期的契丹——遼,已非單純的遊牧民族,已半漢化,已通農業;2. 中國人缺乏堅強的民族觀念也構成趙宋的一大弱點。中國人自己提倡一種神話,認為亞洲所有民族都是黃帝的子孫,只因地域之阻隔才有了人種的區別。古典文學重“文化主義”而輕國家主義。

趙頊,18登基,36去世,執政18年,遇王安石,王安石為了改革朝廷收入而不影響百姓生活,欲變法。變法以失敗告終。

王安石革新,總體來說是以金融管制的辦法使“不加稅而國用足”,真實現代人的眼光。王安石與現代讀者近,而反與他同時人物遠。設計法案有:“青苗錢”、“市易法”、“均輸法”、“方田法”、“保甲(民兵)”。

欲使王安石新法得施,配套的信用、法律體系必須健全,而宋,不具備。

宋,960-1279年。

第十二章 西湖與南宋

1127年,金人攻入開封,北宋滅亡,趙構一路南逃,於1138年在杭州(時稱臨安)建都,稱為“行在”。

韓侂冑的悲劇下場。南宋同金人簽下恥辱的《嘉定和議》,在文書中,皇帝自稱“侄皇帝”,稱金主為“叔皇帝”。

清明上河圖描述的是開封極盛時期,可能是金人1126年進攻之前數年。

本是中央集權徵稅於民,中央集權徵兵發餉,可就是由於宋朝制度集權統治非但未能縮短兩者間距離,提升效率,反而由於官僚濫用職權,使之更遠。

宋朝的科技進步,雖然有,如帆船的風帆、投擲榴彈的弩機、活字排版、天文時鐘、指南針、人力腳踏發動之輪船等,但並未造成普世影響。原因:發明轉化成系統性增進水平的工具,甚至普及化的生產力,必須需要商業的影響力超過農業生產力的影響。宋時,大量廉價的勞動力,使得即使有提升技術生產力的能力,也沒有這種動力。

宋朝亙319年的奮鬥,只證明了中國的南方雖然富庶,仍不能在組織上做到整體化,因此敵不過以簡單與粗枝大葉精神所組成的北方國家。

第十三章 蒙古人的插曲

公元1271年,忽必烈在漢臣的慫恿下創建元朝,8年後,南宋亡國。

忽必烈於1274年、1281年派兵船兩次遠征日本,均損失慘重,無功而返,甚至大部分兵士未能返還,慘退。究其原因都是大風。

元朝的統治,對漢人是有所忌憚的,也不將儒作首一地位。

元朝雖然在課稅方面較前朝更低,但就統治而言,並未全面改革定型財稅制度,亦無改革前朝的制度。

元1368年,被朱元璋推翻,中間共經歷了11個皇帝,歷時僅97年。

第十四章 明朝:一個內向和非競爭性的國家

朱元璋在中國政治史經濟史和社會史上留下的痕跡影響所及,至今未衰。當中最大的特色無乃極度的中央集權。

明,非競爭的國家:1. 不伐外境;2. 修牆防侵;3.境內外族通漢通婚。

明朝,世界上最大的農村集團,在朱元璋的規劃下,它大可不需要商業而得意稱心,政府本身既不對服務性質的組織與事業感興趣,也無意於使國民經濟多元化,至於整備司法和立法的組織足以使經濟多元化成為可能,更不在他的企劃之內了。所以明朝官僚主義程度之堅強與缺乏彈性,舉世無雙。

第十五章 晚明:一個停滯但注重內省的時代

(主要看《萬曆十五年》應該就能找到答案了)

明朝16皇帝,十三個墓地在京外,一個在南京,一個未發現,第七位皇帝朱祁鈺葬在京西郊。另外,第十三個皇帝是萬曆皇帝朱翊鈞。

1368年-1644年,大明王朝276年至此隕落。

第十六章 滿人的作為

清朝令明降將如吳三桂鎮守三番無非是初統之時的臨時之法。三十多年後,削了三番。

清初盛世:1.順治 (本名福臨,在位時間1644-1661的17年間);2. 康熙(本名玄燁,在位於1662-1722的61年);3.雍正(本名胤禛,在位於1723-1735共12年);4.乾隆(本名弘曆,在位於1736-1795共60年,還不是去世,而是傳位於子)。

清朝初四個皇帝在位時間還真長啊。

第十七章 1800年:一個瞻前顧後的基點

中國朝代由盛而衰為何如此迅速?1. 朝代循環與長期停滯;2.地緣因素;3.社會經濟方面有限制;4.清朝實用主義的限制

第十八章 從鴉片戰爭到自強運動

1851年洪秀全稱王,1852年,太平天國北攻。

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至1864年7月於英國人、美國人的協助下,攻下南京,克敗太平天國。

清,政府有了一個龐大的架構,一向站在非競爭性的立場,幾百年來只望維持一個大體過得去的標準,以保持內部凝聚力。因生活方式之不同,西方採取重商主義,中國維持農業社會習慣。而這,並不適應資本主義那一套,對材料、人員、分工、競爭機制都不匹配。

第十九章 百日維新、民國成立和五四運動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戰敗,籤《馬關條約》,賠款。

清朝from1644-1911年,1911年10月10日清帝退位。民國肇造。

第二十章 現代中國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

蔣介石可以被認為首先給中國製造了一個原始型的統一政府。這政府總有各色各樣不是,它終究主持了自衛,且在圖生存的關頭裡獲得百餘年來在國際戰爭中的第一次勝利。

第二十一章 臺灣、香港與澳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